童年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多姿多彩的。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回憶起孩童時光,你想到的是沙包、毽子、橡皮筋,還是手機、電腦、游戲機? 時代在發(fā)展,游戲的方式千變萬化,而在古代,孩子們游戲的方式卻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忙趁東風放紙鳶”,有的“挑促織”,有的“捉柳花”……除了文字的記載,還有繪畫、圖案的記載,也就是“嬰戲圖”。 嬰戲圖 在古代,“嬰”指初生女孩。《蒼頡篇》:“男曰兒,女曰嬰”,后來“嬰”則泛指初生兒、幼兒。故嬰孩游戲也被簡單地稱為“嬰戲”。 嬰戲圖即描繪兒童游戲時的畫作,又稱“戲嬰圖”,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 古代很早就有繪畫嬰孩的傳統(tǒng),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以蘇漢臣的《嬰戲圖》為代表,逐漸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明清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fā)展到百多個幼童,被賦予了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等多種意義。 《嬰戲圖》冊之《斗草圖》,清,故宮博物院 斗草 兒童們以各種花草相斗來決勝負游戲。有的以比賽采得的花草作對,這是文斗;有的把葉柄相勾拉拽,也稱“拔根兒”,就是武斗。 《兒童斗草圖》,清,金廷標繪,故宮博物院 嬰戲紋 嬰戲圖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是中國瓷器上裝飾紋樣之一。 嬰戲圖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已經出現(xiàn),至宋、金時期磁州窯枕面上多見。 唐、宋、金瓷器上的嬰戲圖主要反映民間生活場景,為民窯產品。明代這種喜聞樂見的紋飾被官窯瓷器吸收采納,將表現(xiàn)人物與場景擴大。 斗彩嬰戲圖杯,明成化,故宮博物院 杯里口繪青花線紋一條,外部通景繪嬰戲圖:天空彩云飄浮,一童雙手持線放風箏,另一童觀看,作歡舞狀,其余三童持花為戲,空地輔以葵樹、芭蕉、桂石、花草等紋飾。 斗彩 斗彩初創(chuàng)于明宣德年間,至成化年間趨于成熟,是一種以釉下青花勾線,再以釉上彩繪填彩的方法?!恫┪镆[》云:“若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成窯用色淺深,頗有畫意?!?/p> 成化官窯制品常見高足杯、酒杯、盤、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瓏奇秀,胎體細潤,彩料精純,繪畫淡雅幽婉。此件斗彩嬰戲圖杯即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輕盈秀雅,胎體潔白細膩,所繪嬰戲紋飾為成化器中少見的題材,愈益珍貴。 清代瓷器上出現(xiàn)嬰戲圖,緣于康熙朝社會生活穩(wěn)定、人口增長較快。在那種大背景下,嬰戲圖成為習見的藝術畫面,并使宮廷藝術品受到影響。同治、光緒時期嬰戲圖也多見。嬰戲紋逐步成為官窯瓷器上的一種程式化的象征圖案,寓意喜慶太平。 粉彩嬰戲圖壯罐,清乾隆,故宮博物院 外壁以粉彩嬰戲社火圖為主題裝飾,邊飾紫地軋道粉彩仰覆如意云頭紋。圖中嬰孩在園景中有的舉燈、騎馬,有的敲鼓、打镲、吹號,有的舉獅戲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場面。 畫琺瑯嬰戲圖鼻煙壺,清乾隆,故宮博物院 腹壁描繪幾個小孩在庭院中嬉戲玩耍,周圍有侍女陪侍看護。畫面構圖采用西方的透視原理,具有立體感。在中國傳統(tǒng)的嬰戲、仕女等裝飾題材中融入西洋技法,乃乾隆朝畫琺瑯工藝的顯著特色。 粉彩花卉凸三嬰戲瓶,清乾隆,故宮博物院 口、足沿飾紅釉邊,外體施白釉上繪粉彩花卉紋。緊貼外壁以堆塑法塑出三嬰嬉戲。三嬰或攀爬,或站立,玩耍著同樣以堆塑法塑在瓶頸上的紅絲帶。 繪畫與堆塑相結合是清代瓷器紋樣裝飾的一項創(chuàng)新技法,在整個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間廣為流行。此瓶雕塑手法細膩生動,色彩素凈淡雅,堆塑的嬰孩使瓶體分外新穎別致,頗具情趣。 嬰戲圖與嬰戲紋作為主題與紋樣,豐富了古代繪畫與瓷器的內容,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從社會文化角度看,它還記錄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與風俗,包括孩童的游戲內容、服飾變遷等,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民眾對童心的向往,以及渴望多子多孫的社會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