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了“留真——蔡斯民攝影作品與二十世紀中國畫名家作品展”,這是龍美術館開館以來首個專題性的人物攝影展,同時,將人物攝影與繪畫作品對照呈現(xiàn)也是美術館的又一次嘗試。此次展覽展出了84件(14組)攝影作品的及部分中國畫名家的創(chuàng)作,在展出攝影作品的同時,共同呈現(xiàn)14位大師的珍貴創(chuàng)作。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xiàn)場報道。 有人說,鏡頭便是攝影師的眼睛;也有人說,能拍出你流露出真實情感照片的人一定是最能欣賞你的人;還有人說,攝影師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定格畫面,而是留住最真實的故事……有這樣一位特殊的攝影藝術家,他所拍攝的照片總是能成為最“珍貴的回憶”,而他也一直在強調:“一定要設法留住這一代國畫大師的藝術、才情、學養(yǎng)和他們超凡的真性情。”他,就是蔡斯民。 ▲ 青年時期蔡斯民 ▲ 蔡斯民與他的攝影作品 7月13日,“留真——蔡斯民攝影作品與二十世紀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在龍美術館(西岸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基于藝術家蔡斯民無償捐贈《留真》系列中國畫名家攝影作品84件于龍美術館,同時在展出這84件(14組)攝影作品的基礎上,共同呈現(xiàn)了這14位大師的珍貴創(chuàng)作。這也是龍美術館開館以來首個專題性的人物攝影展,是美術館將人物攝影與繪畫作品對照呈現(xiàn)的又一次嘗試。蔡斯民用鏡頭記錄了朱屺瞻、劉海粟、黃君璧、趙少昂、陳文希、王己千、李可染、葉淺予、吳作人、陸儼少、謝稚柳、黎雄才、唐云、關山月這14位中國畫大師晚年的身影,并出版《留真》中國畫名家像傳攝影集。 ▲ 開幕式現(xiàn)場,從左至右分別藝術家李強、丁乙、蔡斯民以及龍美術館館長王薇 ▲ 展覽現(xiàn)場 “留真”而不“寫真” 對于蔡斯民來說,他拍的照片從來都不是個人寫真集,而且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面對他鏡頭的人物也從來都是自然而然的去流露表達出他們的情緒、形態(tài)以及所做的事情;而鏡頭外的人們看這些照片時,仿佛是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集,而不僅僅是欣賞照片的“美感”。 ▲ 朱屺瞻,《蒼崖翠壁》,紙本設色,67×273厘米,1988,龍美術館 ▲ 朱屺瞻 《留真》系列中的14位老藝術家們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人物,而在蔡斯民的鏡頭下,這些名家大師變得非?!敖拥貧狻?,他們或許也會在公園邊逗鳥邊鍛煉身體,又或是將不滿意的畫一燒了之,也可以去看西方“抽象藝術”畢加索的展覽。在《留真》里我們看到了每個畫家的形、神、生活趣味以及日常愛好,這是蔡斯民鏡頭下的中國名畫家,從這里我們重新認識了這些功成名就的老畫家們,也再一次了解了他們日常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精神和性格。 ▲ 王己千 ▲ 陳文希 事實上《留真》系列持續(xù)了四年時間從中國大陸一直漂洋過?!芭摹钡搅思~約,這四年期間共拍了上百卷膠卷,在展覽現(xiàn)場,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所有的人物照片作品全都是以黑白為主,就似水墨勾畫出來的人像一般,與這些老輩中國畫藝術家的作品相互呼應。雖然從整個照片中的背景到所稱出的光景來說,看似自然又平常;但事實上,蔡斯民在講述時曾解釋道,為了塑造出一種攝影對象最真實的生活氣氛記錄,因此全部采用了自然光來拍攝,一次閃光燈都未曾打開。也許正是這一做法,這些鏡頭下的國畫大師未有任何不自在看鏡頭的時刻,反倒顯示出了一些更具有趣味、真情實感的神態(tài)。 ▲ 李可染, 《井岡山》,138×95.5厘米,設色紙本,1976,龍美術館 ▲ 李可染 從耄耋之年的朱屺瞻與一群小娃娃“結為一體”到劉海粟與劉抗在畫室內做人體寫真再到毫不猶豫的燒掉所有自己不滿意畫作的陳文希,這些看似最為普通的場景卻在蔡斯民的鏡頭下活了起來;人們仿佛從這黑白的相片中,可以聽到孩童們的歡聲笑語與一聲聲“朱爺爺”的稚嫩聲音,還能看到劉海粟與劉抗對人體模特兒的論爭場景,還有也許會笑言解釋那些被扔進火爐里的畫是怎樣的陳文希,以及趙少昂又是如何帶著自己的黃鶯在公園里散步練功。 ▲ 黃君璧,《博古圖》,紙本設色,136.5×68厘米,龍美術館 ▲ 黃君璧 ▲ 趙少昂,《草澤雄風》,紙本設色,99×244厘米,龍美術館 ▲ 趙少昂 也許這些在普通大眾眼里絕不會想象到的場景都一一出現(xiàn)在蔡斯民的攝影作品中,也再一次讓普通人感受到了一代大師名家的晚年生活也并不是那么觸不可及的。正當你在沉浸于這些老藝術家的日常生活中時,會猛然看到他們的畫作后瞬間被拉回現(xiàn)實。與單純的攝影展不同,此次龍美術館以攝影作品以及14位藝術家的繪畫作品相結合的方式展出。 ▲ 吳作人,《薔薇》,布面油畫,50x40厘米,1934,龍美術館 ▲ 吳作人 鏡頭下的老藝術家們音容笑貌,而他們的水墨畫背后又傳達出在那個動蕩無比的時代中,是如何靜下心來勾畫著心中的自然山水,二者的結合促使所有來觀展的觀眾能更加領略這些上世紀的中國畫名家的風采。西方繪畫也許會讓人眼前一亮,看著畫作中的場景會去回憶、想象,而中國畫則是讓人從單純的視覺欣賞逐漸慢慢升華至沉浸于內心深處世界的一個過程,到底該如何克服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虛無?而萬物化為虛有時又有什么是真實存在的? ▲ 葉淺予,《大涼山之舞》,紙本設色,67.1×41.7厘米, 1992,私人收藏 ▲ 葉淺予 ▲ 陸儼少,《巫峽高秋》,紙本設色,124.5×68.5厘米,龍美術館 ▲ 陸儼少 從這些攝影作品與藝術家的繪畫作品中,也不禁讓我們這些晚輩想去探究一個問題: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這些老畫家們在接觸了西方油畫后,是如何堅定的選擇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這一幅幅用筆墨勾勒的水墨畫背后,又是怎樣塑造屬于自己色彩世界的?這些大師們雖藝術風格迥異,個人境遇不同,但他們無不以自己的方式實踐著中國畫創(chuàng)作,探索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為中國繪畫藝術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讓前來觀展的觀眾也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將眼界擴展到整個藝術史的脈絡中,去探尋藝術給人們帶來最真實的內心世界。 ▲ 謝稚柳,《秋山懸瀑》,紙本設色,88×33.5厘米,1950,龍美術館 ▲ 謝稚柳 《留真》留下了蔡斯民想保留的最真實的故事,同時也留下了藝術家們最真實的神與形,更留下了世人常掛在嘴邊最珍貴的“真善美”。我們也不得不開始期許這位已經87歲高齡的攝影藝術家蔡斯民在未來,他又會用他情有獨鐘的膠片相機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快門回憶”? 對話“鳳凰藝術” 鳳凰藝術 X 蔡斯民 (以下為了方便閱讀,“鳳凰藝術”= Q) ▲ “鳳凰藝術”專訪攝影藝術家蔡斯民 Q:您此次無償捐贈給龍美術館84件作品,請問是怎樣選擇這些作品的呢?
Q:您在拍這些照片期間您有沒有印象深刻或者有趣的小故事?
▲ 唐云 ▲ 黎雄才 ▲ 關山月 Q:您是如何理解“留真”這個系列作品名的含義?
▲ 劉海粟,《雪霽(盧森堡)》,布面油畫,72×60厘米,1931,龍美術館 ▲ 劉海粟 Q:作為策展人您曾有策展過自己作品的展覽嗎?您在做策展人的時候更注重哪一方面?
▲ 蔡斯民與李可染在北戴河,1987年夏 Q:您對現(xiàn)在這些青年攝影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是如何評價的?因為您知道他們其實更注重的不是寫實的方向,而是通過拍攝一些人物固定的姿勢、場所等從而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可能是反映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可能是反映親密關系之類的主題。
▲ 劉曦林、杜哲森、李行簡和蔡斯民,1988年 Q:您此系列中似乎大部分都是黑白色的膠片照片,請問為什么沒有選擇彩色的膠片來拍呢?
鳳凰藝術 X 王薇 (以下為了方便閱讀,“鳳凰藝術”= Q) ▲ 開幕式現(xiàn)場,龍美術館館長王薇向攝影藝術家蔡斯民授予捐贈紀念牌 Q:這次藝術家蔡斯民所捐贈的作品,您們會如何存置它?
Q:這是龍美術館第一次實行攝影與相關人物中國畫的結合展覽嗎?您覺得與其他展覽有何不同?
▲ 展覽現(xiàn)場 Q:此次展覽您覺得最重要的意義是什么?
關于蔡斯民 蔡斯民,出生于1932年。新加坡著名攝影藝術家,重要的藝術策展人,新加坡國家文化獎章得主。青年時就對美術和攝影有濃厚的興趣,1950-1952年在新加坡南洋美專學習。五、六十年代活躍于藝術界并取得了突出成績,1955年曾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碩士及國際影藝聯(lián)盟最高榮譽頭銜。1972年起致力于廣告攝影制作,成為享譽國際的專業(yè)攝影師。1985年拍攝的新航日歷獲太平洋區(qū)金獎及1986年新加坡創(chuàng)意獎。1989年被新加坡政府授予攝影文化藝術獎章。 1989-1992年間在新加坡及中國多個城市舉辦個人攝影展《留真》。2005-2011年繼續(xù)在重慶、深圳、成都、昆明、貴陽、云南、上海、杭州、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其作品曾被新加坡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嶺南紀念館、中國美術館、沈陽博物館、何香凝美術館、云南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收藏。 展覽信息 留真——蔡斯民攝影作品與二十世紀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展覽時間:2019.7.13 - 2019.8.25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第2展廳 (圖片來源于龍美術館) (鳳凰藝術 上海報道 撰文/采訪/責編/姚鈺?。?br/>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這么好的新展覽 點圖去看看? |
|
來自: 明日大雪飄 > 《美術攝影音樂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