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應該算是晚唐最風流的詩人了,他是秦樓楚館的??停鴮懺娍偨Y自己的人生,“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他還曾給13歲的雛妓寫過“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也許正因他處處留情,所以后來就有傳言說唐末一位很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是他的兒子。 此人名為杜荀鶴,傳言是杜牧出妾所生的兒子。 為何說是出妾呢?據(jù)說當時杜牧的正妻不滿這個小妾,于是便將其逐出家門,所以杜荀鶴也因此和杜牧骨肉分離。 不過也有人說這是在詆毀杜牧,不管真相如何,杜荀鶴在唐末也算是小有名氣的詩人了。 他和皮日休、聶夷中被譽為“晚唐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也許是因為出生寒微,又逢戰(zhàn)亂,所以杜荀鶴的詩就像詩圣杜甫一樣,多能反應社會現(xiàn)實,民生疾苦。 例如《旅泊遇郡中叛亂示同志》、《山中寡婦》等,都是晚唐社會的真實寫照。 此外,他還擅長寫哲理詩,通過生活中的常見之景,來揭示人生最深刻的哲理。 《涇溪》便是其哲理詩的代表作,全詩如下: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這首詩是他在考察涇溪時所寫,只有短短四句,卻道出了深刻精妙的人生哲理,讀罷發(fā)人深思。 詩歌開頭兩句說的是涇溪的激流險灘。 涇溪有礁石的地方異常奇險,水浪湍急,所以來往的船只都十分小心,從沒聽說過有誰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 涇溪又名賞溪,和桃花潭一樣都位于安徽的涇縣,李白也曾到此一游“欲往涇溪不辭遠,龍門蹙波虎眼轉”。 這兩句的關鍵便在于“兢慎”二字,意為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原本正常來說險灘容易出事故,然由于人們的重視和警惕,反而能平安通過。 詩人的這個觀點看似無厘頭,其實卻十分合情合理。 已知的危險其實不算危險,未知的、潛藏的危險才是最致命的。 而詩人接下來的兩句也佐證了這個觀點。 恰恰是在沒有礁石,水流緩慢的地方,常聽說有人淹死。 為何會如此呢?因為人們沒有面對險灘的那種警惕心理了。 海上本就是神秘莫測,瞬息萬變之處,若少了警惕之心,即使是風平浪靜的水域,恐怕也會出事故。 前后兩句對比鮮明,因為謹慎,所以即使是急流險灘,也能安全通過;而由于疏忽大意,風平浪靜的水域卻常常船傾人溺。 客觀的環(huán)境不同,主觀的思想也不同,所以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 但其實無論環(huán)境如何,若能小心謹慎,無論是險灘急流還是平灘緩流,都能安全通過。 人生也是如此,詩人通過這兩個鮮明的對比,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居安思危。 正如歐陽修所言“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就像當年的吳王夫差,他的父親闔閭在吳越一戰(zhàn)中,中箭身亡,臨終囑咐他要報仇雪恨。 此后他勵精圖治,吳國逐漸強大,在后來的吳越之戰(zhàn)中,大敗越國,越王勾踐都淪為其階下之囚。 然而復仇后的夫差,漸漸耽于享樂,沉迷酒色,最終臥薪嘗膽的勾踐成功復國,而夫差卻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是他能力不夠,還是吳國比越國弱? 說白了就是他給對方的機會,若不是他喪失了警惕之心,恐怕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就像孟子所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杜荀鶴這首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整首詩平白如話,卻揭示了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讀后發(fā)人深省。 不知你覺得杜荀鶴這首詩說的是否有道理呢? |
|
來自: Zhanjh1936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