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書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的思想精華,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莊子》一書共7萬字左右,共有33篇(原本52篇),留下了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共33篇。司馬遷說的《漁父》、《盜跖》在雜篇,而《胠篋》在外篇,都不是其精華,一般認為莊子的精華在內(nèi)篇,內(nèi)篇7篇包括:《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01前面我們分別分享了莊子7篇內(nèi)篇的精華內(nèi)容,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關(guān)注“小播讀書”,在之前的內(nèi)容中查找。接下來,今天,我們聊聊小播讀《莊子》的幾點個人感悟。 第一個:大知與小知 在莊子的第一篇《逍遙游》中,莊子多次用了“大鵬鳥”和“小鳥”的寓言故事來說明擁有小智慧的人無法理解大智慧的人所作所為。莊子說,在北邊有一種大鵬鳥,翅膀就有幾千里寬,可以飛到幾千里的高空,當海風大起時,它會乘風遷徙到南邊的一個天然大池。而小鳥嘲笑大鵬鳥說,我一縱身就可以飛上枝頭覓食,又何必飛到幾千里外地方去呢? 這里,莊子用大鵬鳥和小鳥來對比“大知和小知”的區(qū)別,莊子說:
意思是說,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小壽命比不上大壽命。朝生暮死的細菌不會明白一天的時光;春生夏死、夏生冬死的寒蟬不會明白一年的時光,這些都屬于小壽命。楚國南方有一棵冥靈樹,以五百年為春季,以五百年為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大椿樹,以八千年為春季,八千年為秋季,這些是大壽命。彭祖活了八百歲,到現(xiàn)在還以長壽特別有名,一般人與他相比,不會覺得悲哀嗎?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說的就是類似的道理,人各有志,小格局的人沒有辦法理解大格局的人的境界。這就是莊子說的“小知不及大知”的區(qū)別。這看似平實的道理,其中其實暗含深意,每個人都有一些固有的思維模式,而每種思維模式都是當前社會環(huán)境塑造的結(jié)果。在我們當前高速變化和發(fā)展的社會中,我們講究效率第一,結(jié)果至上,但卻不知不覺中塑造了一種不好的思維:短視。 有的人為了謀求短期效果和利益,不惜犧牲長期價值和利益。在現(xiàn)在的自媒體行業(yè)為例,很多自媒體其實都是博人眼球,追蹤熱點,從短期來看能獲得一些收益,但從長期來看,如果不關(guān)注自身成長或者不輸出有價值,幫助別人成長的內(nèi)容,終極無法獲得長期發(fā)展。 你可能會問,那什么事情才具有長期價值?我的回答永遠是:做有積累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有“復利增長”的事情。如果一件事,你今天做和你10年后做,你做和一個剛畢業(yè)的職場新人做,難易程度是一樣的,收獲也是一樣的,那么這件事情就不具有長期價值,不具備這種的特性。 02第二個:有用和無用 莊子《逍遙游》中講就幾個故事來闡釋了有用和無用的相對性。 第一個故事是說,宋國人運禮冠到越國去販賣,但是越國人的習慣是剪光頭發(fā),身上刺青,根本用不了禮冠。這是說的對你有用的東西,對別人未必有用。 第二個故事是說,莊子的好朋友惠子說,魏王送了他一個大葫蘆種子,惠子拿它種了,并且長出了一個大葫蘆,但是這個大葫蘆用來裝水,不夠堅固。用來打水,水缸都容不下,所以有的東西看起來有用,但實際卻無用; 第三個故事是說,宋國有個人擅長調(diào)制一種治療手裂的藥物,世世代代以這個為職業(yè),有一位商人愿意出一百金買了藥方,拿著藥方去游說吳王,吳王用來治療好了士兵的手裂,并且在與越人的戰(zhàn)爭中大勝。于是這個商人得到了豐厚的獎勵,這個故事講的是,有的東西在有的人看來是小用,而在有的人看來就是大用。 第四個故事是說,有一棵大樹,樹看起來很大,但樹干臃腫,樹枝卷曲,木匠對這種樹都不屑。所以看似有用,實則無用。野貓和黃鼠狼看起來都是身子卷曲,但是它們可以逮住老鼠,大牛雖然身體龐大,但并不能逮住老鼠。這同樣是一種“大而無用”。 這里莊子同幾個故事來闡釋了他的有用和無用、大用和小用的哲理。很多事情并非我們看上去那樣。有用和無用都是相對的。明晰事物的“相對性”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中,對世間萬物的相對性進行了大量深刻的論述。
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都是相對的概念。而且在道家思想中,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都特別關(guān)注和重視“弱”、“無”的價值。老子說:
意思是說,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能伸展,卑下反可充盈,敝舊反可更新,少取反而獲得,貪多反而迷惑。 因此,圣人持守著“道”,來作為天下事物的準則。不局限于眼睛所見,所以看得清楚;不以自己為正確,所以真相彰顯;不夸耀自己,所以才有功勞;不驕傲仗持自己,所以才能領導別人。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爭。這里“曲則全”、“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都是一種高深的人生智慧。 另外,莊子在《齊物論》中也闡述了事物相對性的道理。莊子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萬物互相形成“彼此”,萬物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從彼的一面看就看不到此的一面,從此的一面就看不到彼的一面。所以,彼是由于此的對待而出現(xiàn)的,此也因為彼的對待而形成的。彼和此是相對相生的。 03第三個:順勢而為 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用著名的“庖丁解?!钡墓适孪蛭覀冴U釋了,我們在世上行走,就像以刀解牛一樣,要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為人處世,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而不壞,是一種技術(shù)的境界,也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普通的廚師一個月?lián)Q一把打,因為他用到去砍骨頭;好一點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去割肉。而庖丁用刀于骨頭間的空隙,對牛的結(jié)構(gòu)了如指掌,所以能做到游刃有余,毫不費力,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而不換。 在《人間世》中,莊子用了幾個故事來闡釋了這種順勢而為的智慧,比如“螳臂當車”,螳螂用自己的臂膀試圖擋住來往的車輛,是一種不自量力的行為;養(yǎng)老虎的人,不會給它吃完整的動物,并且切成小塊小塊的喂給老虎,因為怕老虎殺生時或者是撕咬大塊肉時發(fā)怒,所以,要順從老虎的性情,才能好好飼養(yǎng)它。 要懂得順勢而為,就要尊重和順應自然規(guī)律,莊子在《大宗師》中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道什么是我們可以做的,我們不可以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這個很重要,不然就是螳臂當車一樣愚蠢。在《養(yǎng)生主》中,莊子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是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去追隨無限,一定會很疲憊。 “自知”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高級的人生智慧,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孫子兵法》中說“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能知人的人很聰明,但是能自知的人才擁有智慧。 能正確認識自己真的太重要了,很多人失敗就是敗在沒有正確認識自己上面,這種智慧不管是東方和西方,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同樣重要。在3000年前,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刻著兩行字:“認識你自己”和“凡事勿過度”。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講“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的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就是這種古老智慧的體現(xiàn)。 好了,我們小結(jié)一下今天的內(nèi)容,今天我結(jié)合《莊子》的內(nèi)篇七篇內(nèi)容,分享了莊子對我們的幾個思想,一個是關(guān)于“大智慧和小智慧”的區(qū)別,一個是關(guān)于“有用和無用”的區(qū)別;一個是關(guān)于順勢而為的重要性,我們從順勢而為,講到了要“自知”的重要性,其實從順勢而為,道家思想還有關(guān)于“無為而無不為”的精彩論述,我們在后續(xù)的文章中跟大家分享。當然,莊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內(nèi)容非常廣博,今天我的分享只是一些個人的學習淺見,歡迎大家分享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