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Neo 心靜,是一種境界;靜心,是一種修行。 三伏天來了,開始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段。 人們恨不得一天24小時呆在空調房里面,躲過一整個夏天。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在沒有風扇,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是否也像我們這般度“夏”如年呢? 雖然我們不能回到古代,但從古人留下的那一首首優(yōu)美的夏日詩詞中,或許能尋找到一絲清涼。 01
公元744年,李白44歲。 一年前的春天,他迎來了人生最高光的時刻,唐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還親手為他調羹。 然后力士脫靴,貴妃捧硯,整個大唐都是他的傳奇。 可誰也沒有料想到,一年后的夏天,他會被毫不留情地趕出了長安城。 他一心只求建功立業(yè),自信滿滿地寫下“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p> 但是在皇帝眼里,所有的宏圖大志,比不上為貴妃唱上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數(shù)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的李白,終究還是不愿屈服。 他的不合作終于惹惱了唐王,那一個“賜金放還”的夏天,換做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一場煎熬。 但是,當李白離開京城后,整個長安的大街小巷傳遍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高歌。 自此,大唐失去了一個奮發(fā)有為的政客,國人卻迎來了一位舉世無雙的詩仙。 古語云:“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p> 酷暑難捱,李白輕搖羽扇,逍遙自在; 世事多艱,李白初心不改,不動如山。 一個人只要堅守本心,無論身處何等惡劣的環(huán)境,都能從容不迫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02
在賈島六十多年的人生軌跡中,做過江湖謁客、做過山林隱士、做過落魄仕子…… 但是我們的記憶,永遠定格在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那位苦吟詩人。 他這一輩子,與功名利祿無緣,醉心詩歌創(chuàng)作。 即便夏日炎炎,但是只要能夠給他一個安心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他便能安之若素。 從他身上,我們看不到李白狂浪不羈的氣質,也找不到杜胸懷天下的心境,更沒有韓愈“以文為詩”的才華。 可韓愈卻說:“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云得暫閑。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而這一切只源于兩個字:“專注”。 賈島極端苦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幾乎在每個時代中都能看到賈島的影子。 黃庭堅說:“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p> 思想若能歸于一處,就不會時時分散你的精力。 縱使烈日當頭,心自清風徐來。 03
杜牧在創(chuàng)作這首《齊安郡后池絕句》的時候,剛剛被排擠出朝堂,流離失所。 正當壯年的杜牧,原本事業(yè)蒸蒸日上,卻因為黨派斗爭遭受無端的打壓。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的內心應當是無比的憤懣。 但是最終,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幅清幽妍麗的畫面: 夏雨綿綿,菱葉在水面下拼命地生長,浮萍爬滿了整個水面,鳴鶯在穿葉弄花、鴛鴦在戲水沐浴…… 夏日雨季,在詩人的筆下不再是悶熱與煩躁,而是恬靜幽雅,充滿了勃勃生機。 在殘酷的政治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雙重壓迫之下,詩人反而沉下心來,找尋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清涼。 三代帝師翁同龢有一副名聯(lián):“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p> 一個人遇事能沉得住氣,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能力。 當我們急躁的時候,當我們沖動的時候,當我們被各種誘惑激發(fā)得心神不寧的時候,我們不妨適當勸導一下自己:靜靜,再靜靜。 也許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的時候,才發(fā)覺煩躁不過是庸人自擾,利欲不過是過眼煙云,唯有安靜能帶給我們成長的力量。 04
有人說:一個成熟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 楊萬里這一生,年少登科,曾做過天子近臣,也曾淪為江湖浪子。 宦海之中,浮浮沉沉,卻沒有一次將他擊垮。 在被貶謫的那些歲月中,每當夏天來臨,楊萬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采摘幾顆楊梅,坐在芭蕉樹下,看一群頑童嬉戲打鬧。 雖然孤身在外,但是那樣一個炎熱漫長的夏天在他看來卻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時光。 楊萬里退隱江湖,于故園中聆聽雞鳴犬吠,專注于新體詩歌的創(chuàng)作,終成一代詩宗。 蘇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p> 人生本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無論躋身多少繁華,賞盡多少繁花,終究還是要回歸平靜。 心靜了,也便空了; 心空了,也就輕松了; 心輕松了,智慧也就產生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顆梅子是人生,一片芭蕉是人生,一首詩歌也是人生…… 從而身處酷暑不覺炎熱,身居鬧市不覺煩躁,身處滄海而波瀾不驚。 05
亂蟬、衰草、白鳥、紅蕖,雨后新涼,鄉(xiāng)間的景致是那么可愛,處處彰顯出詩人的怡然自得。 但是,你可曾知曉,寫這首詩的時候,蘇軾正奔波在被貶黃州的路上。 林語堂說:“蘇東坡,這是一個聽著就讓人想要微笑的名字?!?/p> 這個世界沒有永遠的晴天,也沒有永遠的雨季。 陽光太強,就找一片樹蔭看看藍天白云; 風雨太大,就借一片屋檐聽聽風聲雨聲。 常言道:心不平則氣不靜,心不平則氣不和。 很難想象,一個滿腦子功名利祿的人,能夠擁有平靜安樂的生活; 也很難想象,一個心機重重的人,能夠享受片刻的輕松和愜意。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左右自然、左右環(huán)境。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左右得了自己的內心,照樣可以從炎炎夏日里遇見清風明月,從風雨雷電中欣賞到鳥語花香。 放開心胸,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06
白居易這首詩表面上說的是禪師,其實是他一生價值觀的寫照。 他還有一篇《消暑》流傳于世: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p> 心靜,是一種境界;靜心,是一種修行。 當你能在浮華中,不再取悅于人,不再在意別人的目光,而是甘愿獨守一份清靜,守住自己的心,你才能真正成為,更好的自己。 晚年的時候,白居易得到皇帝的賞識,三番五次將他調入京師,可他最終選擇遠避朝堂。 后來的事情也證明了他這一選擇的正確性: 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雖然自幼體弱多病,但是晚年的他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反倒活得比常人更加豐富多彩,不僅躲開了朝堂上的傾軋,而且福壽延綿,終年75歲。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心有多靜,福就有多深。 一個人只有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擁抱美好的生活。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 “從冷視熱,然后知熱處之奔馳無益。熱不必除,而除此熱惱,身常在清涼臺上?!?/p> 無論你是身處在一個多么嚴酷的環(huán)境中,只要消除內心的焦躁不安,便會自在坦然。 放慢腳步,心靜自然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