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都要做事,不可能一直閑著。但凡是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勤奮的人。古人曾經(jīng)說“勤能補拙”,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蠢材,勤奮完全可以彌補天分上的不足。 很多人覺得,一個人如果太過于勤奮,周圍的人就可以偷懶,這個勤奮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傻。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中國古代有句俗語——“多能多干多勞碌,不得浮生半日閑”。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力超群的人做的多,平生多勞碌,一輩子也不能得閑。 浮生,即人生,按理說,人生幾十年,算不上長,也算不上短,但是要說半日閑,理應(yīng)還是有的。但是,能干的人,勤勞的人,不得半日閑 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 我們很多人其實更了解這句話的上半句,也會因為這上半句而理所當(dāng)然的認為能干的人就應(yīng)該多勞。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下半句,才是這句話的精華。 不得浮生半日閑,短短七個字,卻道盡了能人的心酸。能人其實很辛苦,他們對自己人生的要求高,別人對他們的期許也很多。一旦他們不能夠獲得此生一直所追求的成功,他們就會感到無限失望。 能干的人多辛苦忙碌,不得閑,這似乎是理之自然,就好像人世間的道理就應(yīng)該是這樣。 在《施公案》一零五回有這么一段說法:常言說“多能多干多勞碌,不得浮生半日閑”,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只是人生都有個定數(shù)在內(nèi)。 根據(jù)施公案的說法,對于這句話,我們也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的的確確是能者多勞,但是人生,總有個定數(shù)在內(nèi)。能者不多勞,難道就錯了嗎?愚人,就應(yīng)該閑嗎?人的一生應(yīng)該由自己掌握,不管自己是不是能人,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一番天地,都應(yīng)該好好去生活。 能人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愚人也不要太過自卑,完全放棄自己。一個人不管再成功,都應(yīng)該學(xué)會調(diào)劑自己的生活。對自己高要求是無可厚非,但是也要學(xué)會勞逸結(jié)合,學(xué)會享受生活。 而不那么聰明的人,也不要荒廢時光,認為自己就應(yīng)該是這樣,也只能是這樣。凡事都有定數(shù),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有定數(shù),而這個定數(shù),往往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古人還說“巧者多勞拙者閑”,道理同這句話是一個意思,也更加簡略的表達出了這句俗語的精髓部分。 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那就是:多勞者,可以成為能者;而賢者,也容易成為拙者。一個人,不得浮生半日閑,是珍惜時光。他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 從古到今,許多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偉人,都是勤奮之人,上帝垂青勤奮之人。愛因斯坦也說:“天才等于99%的勤奮加1%的天賦。” 多做事,多思考,肯吃苦,肯吃虧,就算別人覺得你是個傻子,覺得你就是個勞碌命,那也沒什么,那說明你正在走向一條能者之路。你以后會成為一位能者,而不是拙者。至于浮生半日閑的功夫,如果你覺得需要,那就短暫休息一下。如果你覺得這段時光非常珍貴,不應(yīng)該浪費,那就堅持一下。 老祖宗說的這句話非常在理,從兩方面來說,都應(yīng)該值得我們注意。尤其是這句話告訴我們,能者應(yīng)該珍惜時光,也告訴了我們能者在成為能者過程中所必然經(jīng)受的磨練和辛酸。 你們還知道什么其他有道理的俗語嗎?歡迎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