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思想家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寫道:“世間最可惡的事,莫過于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過于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span> 胡適的母親待人溫和、寬容忍讓,而他的兩個嫂子卻恰恰相反,愛計較、氣量小,經(jīng)常對胡適的母親指桑罵槐。 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胡適對兩個嫂子的厭惡。 其實每個人都有脾氣,發(fā)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是修養(yǎng)。 經(jīng)常生氣的人,身體往往不好,氣大傷身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傷害自己的身體,還會傷害別人,尤其是傷害到親近的人。 人生在世,不要動不動就生氣,收起你暴戾的壞脾氣,才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1 最好的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在外時,我們對同事畢恭畢敬,對朋友關(guān)愛有加,對陌生人也能維持最基本的體面,但是回到家里,輕易地就對親人發(fā)脾氣。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發(fā)脾氣,是一種教養(yǎng)。 親人之間太過親密,有著足夠的安全距離,所以對于親人,我們就有過多的期待和挑剔,稍有不如意,就會大動肝火。 血脈相連,家人一般都會更加容易寬恕你,無論當(dāng)時承受了多大的怒氣,他們最終都會寬諒,所以我們越發(fā)肆無忌憚。 可是,家人何其無辜呢?竟要承受這些莫名的怒火。 老話說“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家人給予我們很多愛、幫助和支持,我們要心懷感恩之心。 往回收一收你的脾氣和火氣,好好說話沒有那么難,家人哪有不尊重你的道理。 和親人好好相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懂得感恩,學(xué)會感恩,一個人才能收住自己的脾氣。 2 本事越大,脾氣越小 一個人的本事和脾氣成反比,此言非虛。 脾氣越大的人,本事越小。 說到底,一個管不住自己怒火的人,是對自己無能的痛苦。 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故事。 明正德年間,寧王造反,王陽明僅用了一個月就迅速平定叛亂,免去一場滔天大禍。可是,有個軍官嫉妒王陽明,說他勾結(jié)寧王,見叛亂不成,才賣掉寧王以求自保。而正德皇帝竟然要求王陽明放了寧王,御駕親征。 平定叛亂本是大功一件,被領(lǐng)導(dǎo)無視不說,還要被同事陷害,王陽明卻絲毫不惱火。 接下來,王陽明去找了張永,把所有的功勞交給他。然后自己住進(jìn)寺廟,以示與世無爭,悄無聲息化解了這次災(zāi)禍。 后人因此給予王陽明很高的評價,說他“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 這恰恰也是王陽明的一貫的核心思想,他覺得: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宰,只動腦,不動心。 什么意思呢? 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為動腦;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是為動心。 你有沒有這種體驗,越是憤怒的時候,越找不到出口,最后像無頭蒼蠅一樣把事情搞得一片狼藉。 唯有先學(xué)會控制住自己的心,才能用腦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所以本事越大的人,越?jīng)]脾氣。 3 人生不是用來生氣的 佛教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 晉迨禪師酷愛蘭花,種了許多名貴的品種,平日里除了講經(jīng)說法,就是悉心照顧蘭花,可謂愛之如命。 有一天,禪師要外出云游,臨行前告訴自己的弟子,他不在的這段時間,一定照顧好寺里的蘭花。 不料,這個弟子在一次澆水時,不小心打翻了蘭花架,花盆全部碎了,蘭花也散落一地。 這個弟子嚇壞了,他心想:師父回來看到心愛的蘭花傷成這個樣子,不知道要多生氣? 所以,晉迨禪師回來后,那個弟子立刻跪在師父面前,請求責(zé)罰。 可是,晉迨禪師非但沒有生氣,還很溫和地安慰那個弟子,他說: “我養(yǎng)蘭花,不是為了生氣的?!?/span>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身外之物,不要放在心上,得失隨緣,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安定和平靜。 萬物都有得有失,有生有滅。 就連我們?nèi)?,也不過幾十年的光陰,一轉(zhuǎn)而過。 既如此,何必讓自己活得不開心呢?” 佛家把發(fā)脾氣稱為“火燒功德林”,一把怒火,能燒盡一切福祿功德。 遇到不如意,不妨對自己說:“沒關(guān)系”“一切都會過去”。 開心地過好每一天,才不枉此生。 境界,我們信奉:我好,你好,世界好;我們愿意把價值帶給每一位與我們接觸的伙伴;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界限;好的學(xué)問應(yīng)該被更多的人分享和尊重。到達(dá)人生理想境界的路遠(yuǎn)不止你眼前的一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