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名儒 杜甫草堂,因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故居而建,全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AAAA旅游景區(qū),我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在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嚴武與杜甫最友善,一向非常欣賞杜甫,推薦杜甫為節(jié)都,全家居四川奉節(jié)縣。公元760年嚴武再鎮(zhèn)蜀,杜甫又回到草堂。嚴武薦杜甫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稱。杜甫雕像后門匾額“大雅堂”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題字。 嚴武之父乃唐玄宗時名相,公元758年嚴武任綿州刺史,遷東川節(jié)度史。后任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充劍南節(jié)并使。764年任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使,率兵西征擊退吐蕃軍7萬,保衛(wèi)了西南邊疆。嚴武曾長期接濟杜甫一家。 杜甫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xiàn)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許多作品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踏上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道路。隨著唐玄宗后期衰敗,他陷入顛沛流離貧困失望境地。公元765年杜甫攜家告別成都,后經(jīng)三峽流落荊、湘等地。 杜詩“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記敘成都草堂。在秋風暴雨中茅屋破敗,一家妻兒徹夜難眠,杜甫寫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詩典范代表作,展現(xiàn)詩人愛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思想境界。1997年恢復重建“茅屋景區(qū)”,重現(xiàn)杜甫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杜詩以“沉郁頓挫”四個字概括他的作品風格,杜詞以古體、律詩見長。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人民疾苦,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杜甫詩歌譽為“詩史”。 杜甫愛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一生寫詩1500百多首,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杜甫作品被稱為詩中圣哲,是我國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清雍正皇帝之弟果親王允禮公元1734年拜謁草堂所書。 清末四川勸業(yè)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草堂”二字。 萬佛樓,2005年重建矗立,復原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 “東有崇麗閣,西有萬佛樓”之風貌。憑欄遠眺,美景盡收,乃杜甫草堂標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亮點。
杜甫草堂珍藏資料30000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近代鉛印本、15種文字外譯本,是杜甫創(chuàng)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杜甫草堂,最初杜甫所建草堂,經(jīng)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得以保存。后經(jīng)宋、元、明、清多次修復,是集紀念祠堂格局和杜甫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的閑暇時參觀杜甫草堂。多國政要常蒞臨參訪。
|
|
來自: 名儒zmr > 《經(jīng)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