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朋友,閨女4歲。朋友最近正想方設(shè)法“訓練”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睡覺。已經(jīng)進行了一周多了,每晚都要上演一次“哭戲”,娘倆兒一整宿都不得安生。每每孩子夜里哭醒,她都不得不反復過去安撫、哄睡,每天都頂著倆黑眼圈、腫眼泡去上班,崩潰極了! 后來我給她講了另外一個媽媽和孩子分床睡的經(jīng)歷: 一位媽媽,在孩子4歲生日那天,開始嘗試跟孩子分屋睡。 第一天晚上,孩子意料之中地來敲門,一會兒說有螞蟻爬進房間;一會兒又說,自己的玩具熊落在媽媽房間里。 爸爸隔著房門對孩子說:“你那點小心思唬誰呢?趕緊回去睡覺,不然打你屁股?!敝?,一整夜都沒有聽到孩子的聲音,夫妻倆放心地一夜安眠。 第二天一早,媽媽打開房門的那一刻,竟然發(fā)現(xiàn)孩子蜷縮在門口睡得正酣。原來他自己半夜從房間拖來了小席子、小枕頭、小被子,懷里還緊緊的抱著媽媽的一件衣服…… 聽完這個媽媽和孩子的分床經(jīng)歷,朋友竟然哭了,她說:原本我以為,只有早點讓孩子學會自己睡覺,孩子才能更獨立一些,沒想到卻傷了孩子的心。 是呀,有多少媽媽抱著同樣的心態(tài),按部就班的計劃著跟孩子分房睡: 想借著分床睡、分房睡,讓孩子更獨立; 不想孩子太粘人、太嬌氣,想早點和孩子分開睡; “3歲分床、5歲分房”過了這個年齡就更不好分了; 聽說國外媽媽,孩子一出生就要自己睡了…… 這些都是真的嗎? 到底有沒有最佳分床、分房睡的年齡? 和孩子分開睡是不是越早越好? 怎么才能讓孩子適應分開睡? 今天這篇文章,就給您最需要的答案! 那些一出生就和媽媽分開睡的孩子 后來都怎樣了? 我生孩子那會兒,很多媽媽都特別奉行“寶寶一出生,就該自己睡”的原則。而這個說法來源于幾十年前,很多歐美國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房睡了,美其名曰“這樣可以讓孩子變得獨立、聽話、不粘人”。 但是后來,很多媽媽發(fā)現(xiàn),過早和寶寶分床睡,導致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一位追悔莫及的媽媽,分享了她的經(jīng)歷: 她是個極其熱衷于國外各種育兒理念的媽媽,孩子一出生就和寶寶分開睡,即使孩子哭鬧她也依然堅持。慢慢地,孩子漸漸長大,的確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睡,卻也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話、更不愛笑。 一次旅行的時候,她原本打算跟孩子一起睡,卻聽到孩子說:“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媽媽從來也不喜歡和我在一起”。 那一刻,她后悔極了…… 試想,曾經(jīng)的一天中,孩子小小的背影,一次次被父母拒之門外、一次次陷入無盡的黑暗和害怕之中,是有多讓人心疼呀!媽媽真的忍心,就這樣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推出門外嗎?! 01 過早分開睡的孩子 將來可能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會比較淡漠 西方國家有些家庭,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就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我們聽過的“哭聲免疫法”也是從西方傳進來的,孩子哭了不會立即得到安撫和擁抱,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適應和修復,寶寶在襁褓里就實現(xiàn)了分房睡。 雖然孩子的確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獨立性的培養(yǎng),但同時卻犧牲了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和依戀,安全感缺失,成長中可能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會比較淡漠。 02 白天上班的媽媽 更需要晚上陪孩子一起睡 很多父母白天要上班,不能陪孩子,晚上回來已經(jīng)很晚了,陪伴的時間非常短。但即便如此,你會發(fā)現(xiàn),仍然有很多孩子最依戀的還是自己的媽媽,而不是白天帶養(yǎng)他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關(guān)鍵就在于夜間的照料和及時安撫,對建立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更為重要!說白了,孩子晚上跟誰睡,就跟誰更親近。 03 孩子和媽媽一起睡 睡眠質(zhì)量更高 人類學教授詹姆斯·麥肯納用幾十年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嬰幼兒在生物學上就習慣性地靠近母親,母親的身體是嬰兒真正適應的唯一環(huán)境。 (說人話就是)寶寶與媽媽睡在一起,感受到彼此的體溫、氣味、聲音、撫摸等身體新號,寶寶睡得更好,有助于提升嬰幼兒的睡眠質(zhì)量。 04 和媽媽一起睡 大大減少了“嬰兒猝死綜合征”的發(fā)生 詹姆斯·麥肯納教授還說:母嬰間基于母乳喂養(yǎng)的合睡情況,是人類最古老,最有效的睡眠方式。合睡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具有普適性,可以最大化保證嬰兒的生存概率。 下圖中可以看出,嬰兒發(fā)生猝死綜合征的高發(fā)年齡是在出生后的1-4個月之間,這個月齡的寶寶抬頭和翻身還都不太行,如果單獨睡在距離媽媽較遠的地方,夜間媽媽很難感知到孩子處于危險之中,導致意外的發(fā)生。 反倒是母嬰睡在一起時,互相都能更好地感知到彼此,媽媽對孩子的反應也更加敏感和警覺,孩子稍有不對,媽媽就能迅速做出反應,避免意外的發(fā)生。 媽媽和孩子一起睡并不是必須要睡在同一張床上。而是在床邊放置一個睡籃或小床,而且父母能在可觸及范圍內(nèi)感受到寶寶,反而是一種更安全的選擇。 但是! 孩子和媽媽太晚分房睡也不好 去年3月,臺灣的一個星二代,因涉恐言論和囤積武器子彈而被美國警方逮捕。在歷經(jīng)260天的關(guān)押后,刑滿釋放,遣送回國,“終生不得入境美國”。 他就是臺灣明星狄鶯18歲的獨生子孫安佐 ▼ 事件的起因是孫安佐告知一同就讀的同學,讓他在5月1日那天不要來學校,因為他要在那天進行槍擊。受到驚嚇的同學隨后選擇了報警,警察介入后,在孫安佐的房間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近千枚子彈和一些軍用物品及槍支。面對警察時,孫安佐和母親都異口同聲表示“槍擊”只是一句玩笑話。但美國警方并不買賬,他們對孫安佐擁有如此數(shù)量龐大的武器表示懷疑。 兒子在美國出事后還是媽媽第一時間飛過去給兒子“擦屁股”,處理后續(xù)問題。 很多人對于狄鶯和孫安佐這對母子并不熟悉,但他們卻是臺灣娛樂圈里公認的“奇葩”母子。孫安佐11歲的時候還和狄鶯睡同一張床,而且他晚上必須要捧著媽媽的胸才能入睡。直到孫安佐15歲,開始有生理反應,狄鶯才和他分床睡。 01 長期和父母同床睡的孩子會 過分依賴父母,獨立性差,心智不成熟 按理說,正常的家庭一般都會讓男孩子在六七歲時分房睡,而狄鶯的做法則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想象,不僅和11歲的兒子同床,還讓她捧著自己的胸。當有人問狄鶯為什么不讓兒子分房睡時,狄鶯只是無奈的表示這樣會讓兒子抱怨。 因為不想兒子抱怨,就讓兒子抱著媽媽的胸部同床共枕到15歲,從生活中這一個小細節(jié)就足以看護狄鶯對兒子的遷就和溺愛是有多過分,難怪兒子的行為處事和想法都如此幼稚。 雖然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獨立性差,未必是因為一直不分房睡造成的,但太晚和孩子分開睡確實會造成孩子的身心成長的阻礙,導致孩子心智不成熟、考慮事情幼稚、不計后果,出了問題還要依賴父母解決…… 我想,沒有任何一個父母希望把孩子養(yǎng)成這個樣子吧。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shù)》中說: “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母親的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zhì)在于關(guān)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guān)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strong> 對于所有母親來說,接受與孩子的分離,讓孩子慢慢成長,學著勇敢和獨立,才是所有母親給孩子的最好的愛! 02 孩子一直和父母同睡 影響夫妻關(guān)系 知乎上有個提問很火:“有娃第一年要不要和老公分床睡?” 之前,后臺有位媽媽也給我們發(fā)來留言:因為爸爸忙,每天都是媽媽陪孩子睡,當有一天爸爸想跟妻子和孩子一起睡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成了孩子眼中的外人,成了媽媽和孩子間的“第三者”…… 很多新手媽媽在有娃后,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孩子,也體諒老公白天上班的辛苦,會選擇跟老公分房自己帶孩子睡。 但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自從有了孩子,夫妻的親密關(guān)系和對彼此的滿意度就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本來有娃后女人就不自覺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了,晚上再一分房,沒有二人空間,漸漸聊不到一塊兒,從夫妻變成“室友”。 即便是夫妻沒有分房睡,房間里有個孩子,媽媽也是會把關(guān)注力更多的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種以“孩子”為開端的,對彼此的忽視。久之,即便是同床共枕也是各干各的,缺少交流,親密關(guān)系就越來越淡了。 說了這么多 那到底該不該和孩子分床睡、幾歲分呢? 有沒有一個分床、分房睡的年齡界限? 網(wǎng)傳的“3歲分床、5歲分房”對不對呢? ↓↓↓ 孩子分床的最好時機 應該是當他準備好的時候 最近有一位媽媽留言說,女兒已經(jīng)六歲了,是不是應該要跟父母分房睡,可是孩子很抗拒這件事。 曾經(jīng)嘗試過幾次,可是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每次答應的好好的,可是一走到自己的房間,她都會臨時變卦,然后要回到我身邊睡覺。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將她哄睡著了,但她半夜起來又哭喊著說:怕黑,一個人睡覺太可怕了…… 其實這正是孩子在告訴媽媽“我還沒準備好”,孩子可能會怕黑、怕獨處、怕各種他擔心的事情發(fā)生……這時,與其強迫孩子接受,不如順其自然。 正如伊能靜曾經(jīng)在微博中說的那樣 孩子遲早都會的事,為什么那么著急? ▼ 可能某天,孩子要求自己睡,就在你猝不及防的那一天。 馬伊琍曾經(jīng)在微博提及女兒愛馬在得知同學自己單獨睡覺后,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跟媽媽分房睡,并很快習慣了。 有心理學家指出: 10歲前,和孩子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一個具體的分床、分房年齡界限能適合所有孩子,大家常說的“3歲分房、5歲分床”只不過是根據(jù)多數(shù)孩子的情況給出的一個建議年齡。不必追求那些量化得很精確的時間,與其把焦慮帶給孩子,不如放松下來,想些適合的引導方法。 4個步驟+4個輔助 幫孩子順利分房睡 4個步驟 第一步:小寶寶,分床,貼緊大床 首先,我們是提倡寶寶出生后就該分床睡的。只不過寶寶的小床要緊貼媽媽的大床,讓寶寶在睡覺時能夠感覺到媽媽的氣味和溫度,也方便媽媽在夜間照料寶寶,更有效降低了新生兒猝死綜合征的發(fā)生。 《英國醫(yī)學雜志》報告: 分析了近1500例嬰兒猝死案例,該報告顯示睡在父母床上的嬰兒,猝死概率達22%。 第二步:大寶寶,分床,和大床拉開距離 大一些的寶寶,嬰兒床已經(jīng)睡不下了,就可以換兒童床,放在距離大床有一定距離的位置,最好是媽媽和寶寶伸手能摸到彼此的距離。既有彼此的獨立空間,又能隨時感知到彼此,大人孩子都能睡得更安穩(wěn)。 第三步:大孩子,分房,不關(guān)門 等孩子長大一些,和媽媽分床睡得也比較踏實了,就可以考慮給孩子分房睡。但是,最初分房階段,媽媽可以陪孩子睡著后再離開,而且兩間臥室都不要把門關(guān)死,讓孩子知道,即使不和爸媽在一個房間睡,媽媽也隨時聽到他的聲音,有需要叫媽媽,媽媽馬上就能過來。 第四步:最終,分房,獨立睡 到了這一步,就離徹底分房獨睡的大功告成不遠了,孩子表現(xiàn)出越來越適應睡在自己的房間。媽媽可以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或陪孩子聊聊天后就離開房間,熄燈關(guān)門。如果孩子不愿關(guān)門,可以巧妙點跟孩子說:“是不是關(guān)門睡更安靜呀,即使關(guān)著門,你喊媽媽,媽媽也是能夠聽見的?!?/p> ![]() 4個輔助 輔助一:和孩子一起布置他自己的小房間 早在正式分房睡之前就應該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房間。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床、燈、小書桌、小柜子等,一切都布置成孩子喜歡的樣子,并讓孩子參與到布置當中,給孩子一種即將可以住進來的小期待。 比如女孩子喜歡的公主風格,男孩子喜歡的英雄風格,告訴孩子:“這里就是屬于你的小世界,你是這里的主人……”讓孩子對自己的房間有歸屬感,將來再分床就容易多了。 ![]() 輔助二:允許孩子選擇一件自己最喜歡的玩具“陪睡” 起初,孩子自己一個人睡的時候會感到孤獨、害怕,媽媽可以允許孩子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做“睡覺小伙伴”,手中握著或抱著自己熟悉的、喜歡的玩具,會讓孩子有安全感、有被陪伴的感覺,可以消除孩子的孤獨感。 ![]() 輔助三:為孩子舉行一個分房儀式 選擇一個有儀式感的時間點,比如孩子生日或者新年第一天,告訴孩子:“寶貝又長大1歲啦,從今天起,你就是大孩子了,可以自己一個人睡覺啦!” 然后為孩子舉辦一個分房儀式,比如在房間掛上彩帶,換上新床單、新被套,在房門上掛一塊牌子,寫上孩子的名字等,孩子也會從內(nèi)心里覺得自己真的長大了,真的很了不起,都可以自己睡覺了。 輔助四:睡前陪伴非常重要,一定不能省 爸媽睡覺前,最好在孩子房間陪伴,給孩子講講故事、玩玩小游戲、說說悄悄話,讓孩子感覺即使分床了,爸媽還是那個疼愛自己的爸媽,自己還是那個被愛著的孩子,更利于他們接受跟父母分開睡的事實。 推薦幾本有利于孩子自己睡覺的繪本,媽媽可以在睡前陪孩子看:《第一次自己睡覺》、《我不想一個人睡》、《討厭黑夜的席奶奶》,幫孩子克服怕黑、不想自己睡的心理。 ![]() |
|
來自: 湖南周慎 > 《育兒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