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譯文】 經(jīng)過峻烈的瀉下之后,又用發(fā)汗的方法,以致小便不利的,這是損傷了津液的緣故。不可用利小便方法去治療,得到津液復而小便利,就可自然痊愈。 【評析】 本條講亡津液小便不利的治禁。 下法瀉有形的燥結(jié),燥結(jié)去則津液不致再傷而得保存下來,故有“急下存陰”的理論。設(shè)非里實而誤用下法,則損傷津液,故又有“數(shù)下亡陰”之說。發(fā)汗可使邪自表出,但汗出多而津液外泄,不僅傷陽,也能損傷陰液。今大下之后,又用發(fā)汗,必致津液大傷,因而小便不利,所以說,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這種小便不利,與蓄水癥小便不利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千萬不可用利水方法,否則必津液更加損傷,因此,特提出“勿治之”的告誡。所謂勿治之,是指不可用利小便的方藥,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一些滋陰養(yǎng)液的藥物,還是應該的,不應拘執(zhí)“必自愈”而消極等待。 【原文】 下之后,復發(fā)汗,必振寒①,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 【注釋】 ①振寒:戰(zhàn)栗惡寒的意思。 【譯文】 瀉下之后,又行發(fā)汗,出現(xiàn)畏寒戰(zhàn)栗、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復汗,導致陰陽俱虛的緣故。 【評析】 本條講內(nèi)外俱虛的脈癥特點。 誤下則里氣虛,誤汗則表陽傷,下后又復發(fā)汗,因而表里俱虛,表陽虛則戰(zhàn)栗惡寒,里虛則脈象微細,所以然者,以內(nèi)外俱虛故也,就是對戰(zhàn)栗惡寒與脈微細病機的補充說明。從本條脈癥來看,陰陽兩虛應以陽虛為主,隨癥擬治,當用姜附扶陽,人參益陰。有認為誤下傷陰在前,為一誤;誤汗亡陽在后,為再誤,所以傷陽較傷陰為重,此僅據(jù)治療方法的先后來推論病機,只能作為參考,不足作為根據(jù)。 【原文】 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譯文】 誤用瀉下之后,又誤發(fā)其汗,致腎陽虛弱,病人出現(xiàn)白天煩躁、不能安靜睡眠,夜晚精神委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無口渴,無表癥,脈象沉微,身有微熱的,用干姜附子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因治誤導致陽虛陰盛癥的辨治。 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①。 【注釋】 ①頓服:煎成的藥液,一次服完。 【原文】 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①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注釋】 ①脈沉遲:沉是脈重按才得,遲是脈跳動的頻率緩慢。 【譯文】 太陽病用發(fā)汗法以后,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用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汗后氣陰損傷身痛的癥治。 身疼痛為太陽表癥之一。經(jīng)過發(fā)汗治療以后,如果表癥已解,身疼即當隨愈,若身疼未除,脈仍浮緊,則表癥續(xù)在,還當續(xù)與解表。現(xiàn)在身體雖痛,但脈不浮緊,而是沉遲,浮脈主表,沉脈主里,浮緊為表寒實,沉遲為里虛,可見這一身疼不是衛(wèi)閉營郁,而是營血虛而經(jīng)脈失養(yǎng)。成無己說:“脈沉遲者,營血不足也?!?/div>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姜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原文】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①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注釋】 ①更行:行,施也,用也。更行,就是再用的意思。 【譯文】 發(fā)汗以后,出現(xiàn)汗出、氣喘,而畏寒癥狀的,但頭痛等表癥已除的,為熱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湯,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評析】 本條講發(fā)汗后肺熱作喘的治法。 本條“不可更行桂枝湯”句,應在“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之后,不可誤認為發(fā)汗后就不能再用桂枝湯。因為汗出而喘,無大熱,頗似桂枝癥兼肺氣上逆,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癥,實際上迥不相同,彼屬肺寒氣逆,此為肺熱氣閉,假使誤用桂枝劑,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所以特鄭重提出“不可更行桂枝湯”,以期引起注意。喘因熱壅肺閉不得宣開,汗出乃熱迫津液外泄,無大熱為熱郁于里,外熱反而較輕,所以治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清泄肺熱,宣開肺氣。肺熱除而肺氣暢,則汗出自止,氣喘自平。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柸。 【原文】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①,心下悸②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注釋】 ①叉手自冒心:叉手即兩手交叉,冒即覆蓋之意。指病者雙手交叉覆按于自己的心胸部位。 ②心下悸:即心悸,指心胸部悸動不安。 【譯文】 發(fā)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陽虛弱,病人出現(xiàn)雙手交叉覆蓋心胸部位,心慌不寧癥狀的,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適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心陽虛心悸的治法。 汗是人體的津液所化,但必須陽氣的鼓動,才能從皮膚汗孔透泄。汗出愈多,則陽氣的消耗也愈多,因而導致心陽虛而心悸不寧。臨床辨證的一般規(guī)律是喜按屬虛,拒按屬實,叉手自冒心為喜按,自應屬虛而不屬實,心悸為心陽虛,故治宜桂枝甘草補益心陽。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原文】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①,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注釋】 ①奔豚:形容悸氣自小腹上沖心胸之勢。 【譯文】 發(fā)了汗以后,病人出現(xiàn)臍下跳動不寧,似奔豚將要發(fā)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汗后心陽虛、腎氣動欲作奔豚的癥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①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注釋】 ①甘瀾(lán)水:又名勞水。 【原文】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譯文】 發(fā)了汗以后,致脾虛氣滯,腹部出現(xiàn)脹滿的,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汗后脾虛氣滯腹?jié)M的治法。 腹部脹滿,有虛實之分,實癥腹?jié)M大都因為腸中有形實邪阻滯,必伴有大便秘結(jié)不通,腹部硬滿而痛,手不可按,脈象沉實,舌苔黃厚,必須使用下法,有形實邪得去,腹?jié)M始能消除;屬虛的腹?jié)M,大多由于脾陽虛而不振,不能運化輸布,因而腹部膨滿,但是按之不硬,溫熨揉按便覺舒適,脈虛弱無力,或虛大不耐循按,苔薄質(zhì)淡,大便溏薄不硬,治當益脾助運。本癥腹?jié)M,是因發(fā)汗陽氣外泄,脾陽虛而氣滯不運所致,當然不是實癥,但也不是單純虛癥,而是虛中夾實,所以治宜消補兼施,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人參一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①,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②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 【注釋】 ①頭眩:頭目昏眩。 ②身為振振搖:身體動搖不定。 【譯文】 傷寒病人,或經(jīng)過涌吐或經(jīng)過攻下的治療以后,感覺胃脘部氣逆悶滿,并且氣上沖胸膈,起立時就頭暈目眩,脈象沉緊,此時再用汗法以發(fā)其汗,就會影響及于經(jīng)脈,發(fā)生身體振動搖擺,宜用苓桂術(shù)甘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脾虛飲停氣逆的癥治。 本條的若吐若下,就是或經(jīng)過吐,或經(jīng)過下,并不是吐而又下。吐法、下法都能損傷脾陽,脾虛則水液不能正常輸布,停而為飲,飲邪上凌,阻逆于胸脘之間,所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水飲既阻,清陽不得上升,所以起則頭眩。推想其平臥之時,亦必眩暈,不過,當站立時體位變換,眩暈更加厲害而已。表癥全罷而飲邪阻滯于里,所以脈象沉緊。 如果再用發(fā)汗,則外傷經(jīng)脈,經(jīng)脈虛而飲邪向外侵凌,則經(jīng)脈瞤動而肢體振振動搖,此與真武湯癥的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的病機一樣,都是陽虛水動,只程度略有輕重不同罷了。有些注家把“身為振振冶專責之陽虛或津液傷,丟開飲邪,恐非確論。 【原文】 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譯文】 經(jīng)過發(fā)汗治療,病還沒有解除,反而惡寒的,這是營衛(wèi)虛弱的緣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汗后營衛(wèi)兩虛的癥治。 發(fā)汗病不解,是指病還未好,不是指表癥未解。表解則不應當惡寒,現(xiàn)在反而見到惡寒,不可誤認作表癥,而是衛(wèi)陽虛的緣故。表癥惡寒,必然兼有發(fā)熱、頭痛、脈浮等見癥,衛(wèi)陽虛寒,則單見惡寒而不發(fā)熱,脈必濡弱或大而無力,二者不難鑒別。然而汗后陽虛,陰液也必然受到一定的耗損,而營陰、衛(wèi)陽兩虛,所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扶陽益陰,雙方兼顧。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原文】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譯文】 經(jīng)用發(fā)汗,或瀉下以后,病仍然未解除,出現(xiàn)煩躁不安、惡寒、肢冷、腹瀉、脈沉微細等癥的,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陰陽俱虛煩躁的治法。 本癥主方茯苓四逆湯,就其方藥組成來看,實際是四逆加人參湯加茯苓一味,因此,也可以說是干姜附子湯和四逆湯的加味方。那么,除煩躁癥之外,也可見到這些方劑的主治癥候。干姜附子湯癥無表癥,脈沉微,四逆湯癥厥逆,四逆加人參湯癥“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由此,不難推知陽虛心悸、陰虛小便不利等,都可能是本癥的兼見癥候。總的來說,不外是陽虛液傷,因此用四逆湯以回陽,加人參以復陰,更加茯苓以寧心安神除煩躁。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 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譯文】 發(fā)汗以后,怕冷的,這是正氣虛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發(fā)熱等癥狀的,是邪氣盛實的表現(xiàn),應當瀉實和胃,可給予調(diào)胃承氣湯治療。 【評析】 本條講汗后有虛實的不同轉(zhuǎn)歸。 由于患者平素體質(zhì)有偏陰偏陽的差異,因而同樣在汗出表解之后,卻有著不同的轉(zhuǎn)歸:一是發(fā)熱雖除而仍然惡寒,這不是表邪未盡,而是衛(wèi)陽虛的緣故,與芍藥甘草附子湯癥的病機是一樣的,所以《玉函經(jīng)》等對此仍作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二是不惡寒而但發(fā)熱,多見于陽盛素質(zhì),汗多則傷津,陽明胃腸燥實,所以治宜調(diào)胃承氣湯和胃泄熱。 當然,這仍是舉例而言,虛癥不一定都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干姜附子湯、茯苓四逆湯等都是主治虛癥的方劑。實癥也不一定只宜調(diào)胃承氣湯,還有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白虎湯等都是主治實癥的方劑。所以均應活看,才不致被條文印定眼目。 【原文】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①者,五苓散主之。 【注釋】 ①消渴:形容口渴之甚,飲不解渴,此處是癥狀,不是病名。 【譯文】 太陽表癥,使用發(fā)汗法,汗出很多,會使津液受到損傷,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現(xiàn)煩躁不安、不能安靜睡眠,口干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復,胃氣調(diào)和,就可痊愈。若出現(xiàn)脈象涪輕微發(fā)熱、怕冷、小便不通暢、口干飲水而不止,是太陽蓄水癥,用五苓散主治。 【評析】 本條講津傷胃干煩躁的調(diào)護方法與蓄水癥的主癥和治法。 太陽病治當發(fā)汗,但因汗不如法,大汗出后而發(fā)生的兩種情況。一是汗后表癥已除,唯因胃中津傷而干燥,以致煩躁不得眠,這不是里熱傷津,只須注意調(diào)護,給予少量的湯水,使其慢慢呷下,以滋潤胃燥,胃中津液恢復則胃氣和,胃和則煩躁自除。切不可大量恣飲,因為胃氣尚弱,恣飲則易釀成蓄水癥。這是病后對口渴欲飲調(diào)護必須遵循的原則。 二是汗后而表邪未盡,仍然脈浮微熱,但又見到小便不利,消渴,這主要是因恣飲的緣故,飲水太多而脾不轉(zhuǎn)輸,膀胱水蓄則小便不利,水津不能上布則消渴,愈飲愈渴,飲不解渴,飲入之水似乎已經(jīng)內(nèi)消,故稱消渴。此時里有蓄水,外兼表邪,治當運脾布津,溫陽化氣,五苓散為的對方劑。脾之輸轉(zhuǎn)復,膀胱氣化利,則小便利而蓄水除,津液布而口渴止,里得和而表亦隨解。本癥小便不利,當然與膀胱有關(guān),但是水氣之所以蓄而不行,與脾的關(guān)系尤切。許多注家囿于繹腑之說,將蓄水癥專屬之膀胱腑癥,并把五苓散看做太陽腑癥的專方,未免以偏賅全。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半、白術(shù)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搗為散①,以白飲②和服方寸匕③,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注釋】 ①散:將藥制成粉末,叫做散。 ②白飲:米湯。 ③方寸匕:古代食具之一,曲柄淺斗,狀如今之羹匙。《名醫(yī)別錄》云:“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為度?!?/div> 【原文】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①者,五苓散主之。 【注釋】 ①煩渴:因渴而煩,形容渴之甚。 【譯文】 發(fā)汗之后,脈象仍然浮數(shù),并且煩渴的,用五苓散主治。 【評析】 本條補述蓄水癥的另一脈癥。 【原文】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譯文】 外感病,發(fā)熱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并見四肢冷、心悸等癥的,用茯苓甘草湯主治。 【評析】 本條講五苓散癥與茯苓甘草湯癥的鑒別。 五苓散癥的口渴,是因水氣停蓄,脾失轉(zhuǎn)輸,膀胱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布所致,已如上兩條所述;本條更提出茯苓甘草湯癥口不渴,以資鑒別。因為茯苓甘草湯癥也是里有水汽停蓄,不過水停的部位是在胃中,水津尚能敷布,所以不渴。然而僅據(jù)不渴就斷為胃中停水,證據(jù)顯然不足,必須找一些其他旁參材料,如“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以及“厥陰篇”“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不難推知“心下悸”也是茯苓甘草湯癥的主癥。水停于胃,故治宜溫胃散水。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凡藥則酸斂,苦泄,甘緩,辛散,咸軟。要之,藥多禁忌,貴在配伍。 酸: 五味子:斂肺止咳 酸棗仁:斂心安神 山茱萸:斂精止遺 烏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熱: 柴胡:泄膽熱 黃芩:清心火,泄脾熱 黃連:清心火,泄胃熱 黃柏:清心火,退黃 梔子:泄心火 茵陳:退黃 芍藥:泄熱養(yǎng)營 竹葉:清心除煩 牡丹:清虛熱 白頭翁:除下重 2.破結(jié)除滿 大黃:瀉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實:破氣散結(jié) 厚樸:降逆除滿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氣 葶藶子:泄肺熱,除肺癰 皂莢:化痰 芫花:逐水(《本經(jīng)》作辛,為是)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濕 白術(shù):燥濕健脾 苦參:燥濕殺蟲 4.苦能排膿 赤小豆芽:破血化膿 (《綱目》) 【來源】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種子經(jīng)水罨發(fā)芽而成的豆芽。植物形態(tài)參見'赤小豆'條。 【功用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或入散劑。 【選方】①治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并治下血,先血后便之近血: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當歸(《千金方》用量作三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賂》赤小豆當歸散) ②治妊娠數(shù)月,月猶經(jīng)水時時來者,名曰漏胞。若因房室勞有所去,名曰傷胎:赤小豆五升,濕地種之,令生芽,干之。上一物,下篩。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便停。(《小品方》小豆散) 贊賞用于古籍傳播,請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