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穴位貼敷治百病——兒科

 slxzxc 2019-07-13

小兒腹瀉 

 

(一)敷臍方    

  [組成]車前子、丁香各1克,肉掛2克。  (車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帶【分3次使用】) 

[制法]上藥各研細(xì)末、和勻備用。   

[用法]用時(shí)取2克置臍中,然后以加熱之紙膏藥蓋貼于上。每隔2天換藥1次。  [功用]

溫中止瀉。  

  [主治]1小兒腹瀉(脾虛型),[療效]一般1次即可獲效。無不良反應(yīng)。 [附記]引自《中藥貼敷療法》。 

(二)貼劑膏 

[組成]朱砂、樟腦、松香、明礬各等份。   [制法]上藥各研細(xì)末,和勻備用。   

[用法]成人取黃豆大2粒,小兒減半,填于臍中心,外用膠布或膏藥封貼,1次不愈者,

可在24小時(shí)后更換1次。[功用]溫散止痛,因腸止瀉。   [主治]1腸炎與嬰幼兒腹瀉(單純消化不良)。  

 [療效]1治療腸炎30例,痊愈28例,無效2例。用治輕型幼、嬰兒腹瀉30例,痊愈37

例,無效3例。貼后一般2—12小時(shí)見效。  

 [附記]引自1g 75年《赤腳醫(yī)生雜志》(5)。  

   (三)止瀉敷臍方    

 [組成]吳茱萸、肉桂、黃連、木香各3克,蒼術(shù)5克。 (吳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蒼術(shù)1袋) 

 [制法]上藥共研細(xì)末,與適量蔥白搗爛如泥狀,攤成藥餅狀備用。   

[用法]上藥分2次敷于神陰穴上,外用傷濕止痛膏覆蓋固定。24小時(shí)換藥1次。同時(shí)配用

西藥止瀉4味藥(復(fù)方新諾明,多酶片,復(fù)方地芬諾脂,次硝酸鉍),按體重給藥。  [功用]溫中燥濕,消炎理氣。  

 [主治]小兒腸炎。  

 [療效]治療65例,全部有效。   

[附記]引自l 991年《陜西中醫(yī)》(8)。加減:脾胃虛寒考去黃連,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

濕熱下注者去肉桂、吳茱萸,加秦皮5克。

 

   (四)復(fù)方五倍散 

   [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吳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蔥白1段。(五倍子2袋,生姜、吳茱萸各兩袋,??)   

[制法]上藥姜蔥搗爛,余藥研細(xì)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熱至50一60℃與上藥攪拌成稀糊

狀備用。  

[用法]臍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熱(不燙)敷臍部(約6厘米×6厘米,厚0.3-0.5厘米),

外蓋塑料紙,紗布,繃帶包扎。每日換藥1次。治療中少食,口服復(fù)方維生素B及自配5%糖鹽水。   

[功用]散寒補(bǔ)脾,酸澀收斂止瀉。 

  [主治]嬰幼兒腹瀉。

[療效]治療18例,治愈15例,好轉(zhuǎn)3例。   

[附記]引自1986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6)。重型濕熱瀉不宜使用。  

(五)丁香蓽茇散     

[組成]3丁香30克,蓽茇10克,胡椒、肉桂、吳茱萸各5克,車前子20克(炒)。 (丁香10袋,蓽茇3袋,胡椒8袋,肉桂、吳茱萸各2袋,車前子2袋【分三次使用】)  [制法]上藥共研細(xì)末備用。   

[用法]用時(shí)取藥末0.1-0.3克置人臍窩內(nèi),并以膠布固定。1-2天換藥1次。 [功用]溫中散寒,利濕止瀉。   [主治]嬰幼兒腹瀉。   

[療效]治療32l例,年齡為14天至5歲。其中脾胃虛寒型215例,食積型105例。并配合

內(nèi)服方藥。痊愈221例,有效9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7.5%。  

 [附記]引自1988年《廣西中醫(yī)藥》(1)。本方對(duì)虛寒型腹脹、腹痛、腹瀉療效顯著,余型次

之?;加心氀谆蚱つw過敏者忌用。    

 

(六)貼敷方 

[組成]①苦參、蒼術(shù)各適量(熱重用3倍苦參、濕重用3倍蒼術(shù));②肉桂、蒼術(shù)各等份;③

芒硝、蒼術(shù)各適量;④蒼術(shù)、藁本(按2:1配合)。   

[制法] 上藥各研細(xì)末備用。   

[用法]方①醋調(diào)敷兩足心(涌泉穴),外用紗布包扎,4-12小時(shí)換藥1次,瀉緩可延長(zhǎng);方②

用唾液調(diào)和敷臍,24小時(shí)換藥1次,同時(shí)配合艾條溫灸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5—30分鐘;方③先用芒硝(一般60-120克)罨于腹部,布帛扎緊,6-12小時(shí)后取下,再取蒼術(shù)粉適量,用唾液調(diào)和,填臍中令滿,外覆蓋舊膏藥或膠布,1-2天換藥,2或3次除去;方④用唾液調(diào)和,納臍中令滿,外用舊膏藥或膠布固定。24小時(shí)換藥1次。   

[功用]①清利止瀉;②溫中止瀉;③消食止瀉;④疏風(fēng)散寒止瀉。  

[主治]嬰幼兒腹瀉(濕熱型用方①;脾虛型用方②;傷食型用方③;風(fēng)寒型用方④)。   [療效]一般2—4次即可見效或痊愈。   

[附記]引自1982年《上海中醫(yī)藥雜志》(6)。 

小兒滯積 

(一) 靈寶化積膏 

[組成]巴豆仁、蓖麻仁各100粒,五靈脂200克,阿魏(醋煮化) 當(dāng)歸各50克,兩頭尖,穿

山甲,乳香,沒藥各25克,麝香3克,松香750克,芝麻油250毫升。 (五靈脂20袋,當(dāng)歸5袋,乳香、沒藥各4袋) 

[制法]上藥除乳香、沒藥、麝香、松香、阿魏外,余藥均切片浸油內(nèi)3天,用沙鍋煎藥至焦

黑色,過濾去渣,入松香,煎30分鐘,再人乳香、沒藥、麝香、阿魏,然后取出,入水中抽洗,以金黃色為度。煎時(shí)以桃柳枝攪勻,勿令焦。  [用法]用狗皮攤貼患處(自中脘穴處),每日須熱熨,令藥氣深入為效。  [功用]消食化積,活絡(luò)消脹。  [主治]積滯。   [療效]屢用神效。

[附記]引自《串雅內(nèi)編》。   

(二)玄胡粉 

[組成]延胡索粉3克,胡椒粉0.5克。  (延胡索1袋【分三次使用】,胡椒粉1袋) [制法]上藥混勻備用。   

[用法]取上藥放人臍中,外用消毒塑料布或油紙,或消毒紗布蓋亡,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用]消積除脹。   [主治]小兒積滯。   

[療效]外敷1-2天可見效,一般3-5天即可痊愈。 [附記]引自1985年《湖北中醫(yī)雜志》(2)。    

 

 (三)化積膏 

[組成]白術(shù)25克,枳實(shí)15克,大黃10克。 (白術(shù)4袋,枳實(shí)5袋【分兩次使用】,大黃3袋) 

[制法]上藥共研細(xì)末,用白醋調(diào)成糊狀備用。   

[用法]取上藥膏外敷臍中及周圍,用塑料紙蓋上,紗布包扎。每日換藥1次。   [功用]健脾導(dǎo)滯,破氣化積。   [主治]小兒積油(慢性消化不良)。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3或4次見效。   [附記]引引自《外治匯要》。又用芒硝60-90克,布包好,扎十臍部,效果亦佳。     

(四)消積散 

    [組成]肉桂60克,丁香30克,蒼術(shù)30克,焦三仙各30克,積殼10克,玄明粉10克。(肉桂20袋,丁香10袋,蒼術(shù)5袋,枳殼5袋【分三次使用】)   [制法]上藥共研細(xì)末,和勻,貯瓶備用。 

[用法]取穴:主穴:神闕。配八:脾俞、腎俞、涌泉等。先將所選穴位進(jìn)行常規(guī)消毒。再取

藥粉適量放入小酒杯中,加適量注射用水或生姜汁調(diào)成糊狀,填人臍中(神闕穴),膠布固定。選敷配穴1-3個(gè)。貼敷24-60小時(shí)更換1次(視年齡大小而定),去藥后1-2天再敷。5次為1個(gè)療程。  [功用]調(diào)中和胃,消積導(dǎo)滯。 [主治]小兒積滯。  

[療效]治療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2—13歲;病程1—9年。結(jié)果:治愈27例,

好轉(zhuǎn)3例。6個(gè)月隨訪27例中25例未復(fù)發(fā)。  [附記]引自2004年《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5)。    

小兒厭食癥 

(一)桅杏膏     

[組成]杏仁(去皮)、梔子、小紅棗(前3味,女子各用7粒,男子各用8粒),黍米1撮。   [制法]先將黍米、紅棗放入碗中,加適量水,上鍋蒸20分鐘取出,待涼后,將棗核去掉,再加入前2味藥粉,一起扔如爛泥狀,平攤于一塊黑布上備用。   

[用法]將膏藥貼敷于臍腹部,用膠布固定,敷24小時(shí)后去掉,以腹部出現(xiàn)青色為適宜,連敷2貼。 

定。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連用30天。 [功用]健脾消積,和胃化食。   [主治]小兒厭食。   

[療效]屢用有效,久治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方名為編者擬加。本方可兼治小兒積滯、傷食癥。    

 (六)芒硝藥餅方     

[組成]芒硝30克,山楂、山桅子、大棗(去核)各7粒,蔥頭9個(gè),面粉35克。(芒硝3袋)   

[制法]上藥共搗爛如泥糊狀,加白酒少許調(diào)勻,做成2個(gè)藥餅備用。   

[用法]取藥餅敷于肚臍及其對(duì)應(yīng)的背部正中(命門),用敷料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

1次,連用5—7天。 [功用]消食、導(dǎo)滯、和胃。   [主治]小兒厭食。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心悟》。本方可兼治小兒積滯、傷食癥。     

(七)五味消食貼     

[組成]青黛、厚樸各6克,丁香、芒硝各3克,冰片1克。  (青黛6袋,厚樸2袋,

丁香1袋,芒硝1袋【分三次使用】) [制法]上藥共研細(xì)末,裝瓶備用。   

[用法]取藥末適量,用雞蛋清調(diào)為稀糊狀,貼肚臍處,上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換藥

1次,連用3-5天。   [功用]解熱消食,行氣和胃。   [主治]小兒厭食,兼治小兒積滯。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方名為編者擬加。     

小兒食積 

(一) 二仁膏    

[組成]生桅子仁30粒,杏仁9克,白胡椒6克,雞蛋l(fā)枚,蔥頭7個(gè),面粉1匙,丁香

30粒。   

[制法]上藥除雞蛋外,混合研爛,用高梁酒拌和,以雞蛋清調(diào)勻,然后用荷葉包裹好備

用。   

[用法]敷貼于兩足底涌泉穴上,外用紗布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敷至病愈為止。   [功用]消食化積,理氣消炎。   [主治]小兒食積,氣滯積熱。   [療效]屢用有效,多數(shù)可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用法]分別敷于息兒的臍部、兩足底涌泉穴上,每日換藥1次,連敷3-5次為1個(gè)療程。  [功用]清胃消食。   

[主治]小兒食積,腔脹發(fā)熱。   [療效]試治數(shù)例,效佳。   [附記]民間方。     

(三) 消脹膏     

[組成]甜酒曲1個(gè),芒硝、桅子仁各6克,杏仁10克,使君子仁7粒。  () [制法]上藥共研細(xì)末備用。  

[用法]用時(shí)取藥粉適量,晚上用濃茶水調(diào)勻敷于肚臍上,布帶包扎好,次晨除去,連敷

3晚。 

[功用]化食消脹。   [主治]腹脹不消食。   [療效]屢用效佳。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四)養(yǎng)術(shù)散     

[組成]蕎麥粉60克,蒼術(shù)25克,米醋適量。  (蒼術(shù)4袋) 

[制法]將蒼術(shù)研細(xì)過篩與蕎麥粉拌勻,摻入米醋炒熱,備用。   [用法]每取適量敷于臍孔上,用紗布包扎。2—3天換藥1次。   [功用]健脾化積。 

[主治]小兒食積,消化不良。   [療效]治療數(shù)例,均效。   [附記]民間方。     

疳積 

(一) 治疳靈     

[組成]生桅子仁30粒,桃仁7粒,芒硝9克,蔥頭7個(gè),飛籮面1匙,雞蛋1枚(去黃),

蜂蜜適量。   

[制法]將上藥研為細(xì)末,用蜂蜜、蛋清調(diào)勻,備用。   

[用法]用荷葉為托,外敷肚皮上,用紗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用]清熱、活血、消積。   

[主治]小兒疳疾,癥見頭大頸細(xì),面露青筋,腹大便瀉等。   [療效]待1周時(shí)間,藥呈青黑色,其病自退。   [附記]引自《經(jīng)驗(yàn)奇效良方》     

(二) 疳疾方     

[組成]芒硝9克,苦杏仁6克,生桅于7粒,真頭道酒糟180克,蔥頭7個(gè),白飛籮面

9克,大紅棗7粒(去核)。 (芒硝1袋,苦杏仁2袋【分三次使用】)  [制法]共入石臼內(nèi),搗爛如泥備用。   

[用法]用白布2幅,約半尺闊,把藥放在布上攤開。l幅貼在肚臍眼上,1幅貼背后,對(duì)

著肚臍眼處,用帶捆好。貼3天后,皮肉上不見青色,再貼1次。   [功用]清熱、行滯、消積、健脾。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gòu)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