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之道為天地母,為萬物之肇始,是萬物之源頭。天道的力量巨大,支配世界的形成,支配萬物的產生。而人卻很渺小。尊祟天道,順應天道,效仿天道,是圣人之道。無論力量如何宏大的天道,還是順應四時,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自然規(guī)律的地道;或是“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人道都是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規(guī)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就可以達到合諧。如果逆道而行,猶如蚍蜉撼樹,人類或人亦將受到懲罰。亂砍亂伐,毀壞山林的后果是暴發(fā)山洪,水土流失,就會損害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天真的狀態(tài)是最符合自然之道的。人與動物之所以不同,人有靈性良心。女作家楊絳先生在《走到人生邊上》說過人的靈性良心就是道德心,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良心是鼓動并督促為人處事都遵守這些道德標準的道德心。去發(fā)掘人的本能,去追求人的本真,才能接近自然之道?!兜赖陆洝吩?“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嬰兒出生之初,本是無一絲雜念,無人欲之雜,這種嬰兒式的天真狀態(tài),最符合自然規(guī)律,人遵循了這種規(guī)律,人與天地可共存。崇道修德不求回報,但不等于就沒有回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世界是一個整體,你向外發(fā)出的一切這個世界都會回饋到你的身上。減少人的“動物性”,不執(zhí)著于名利,無為于無我,無為于名利,有為于利他,不求回報,不刻意去追求有為的結果。你發(fā)出這些正能量必將有正能量的饋贈,順其自然,水到便可渠成。胸懷寬廣之“谷德”,“大德如谷”嘛,谷地既可以種糧,也可以藏污納垢。谷德使人心胸開闊不狹隘,遇事游刃有余而泰然處之。《內經》曰:“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為無為之事可以壽命無窮,與天地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