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岸見一郎 遇見阿德勒心理學 哲學家岸見一郎很頭疼,因為他3歲的兒子不肯上幼兒園。 雖然幼兒園離家騎車只要十分鐘,可兒子死活不肯去,在自行車上危險地扭動,送到了也要大哭大叫,不然就是一早上喊肚子疼,要請假留在家里。 被育兒難題困擾的岸見一郎不愧是專業(yè)人士,在心理學領域獲得了他需要的方法論——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我啟發(fā)”理論。 在“自我啟發(fā)”理論的支持下,他不但找到了成人面對孩子的方式,還邀請擅長“對話式寫作”的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出了一本書,以一位自卑、煩惱、不幸福的青年與一位哲人5個夜晚的“對話”,用故事和淺顯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心理學三大巨頭”之一,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自我啟發(fā)”理論。 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中文版豆瓣評分8.6,一度成為心理學類的暢銷書,被這本書觸動的人們引發(fā)了持續(xù)性的對“討好型人格”與“被討厭的勇氣”的熱議。 岸見一郎說:“我并不是想要把阿德勒心理學完完整整地照搬給大家,而是將我的生活體驗,我在日常生活種對阿德勒理論的體會,告訴給大家?!?/strong> 當我們面對與孩子的交流,面對親子關系的問題時,“自我啟發(fā)”理論到底對我們有什么幫助? 我們聊到了最容易引發(fā)父母焦慮的幾個問題: 1、真的可以跟孩子做朋友嗎? 2、孩子學習出現(xiàn)問題 3、孩子遇到校園霸凌 4、對孩子進行表揚與批評的邊界 5、孩子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 當哲學家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是如何與孩子溝通的? 接下來與大家分享此次采訪手記: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被討厭的勇氣》 毛思翩: 跟孩子真的可以做到像朋友一樣交流嗎? 岸見一郎: 孩子跟家長其實都戴著角色的“面具”,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把彼此的面具脫下來,平等地相處。 所以比較建議當你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享受“這個人是我的孩子”,而是去想象“他是我最重要的一個朋友”。 朋友有困惑、有困難,我們就要盡力去幫助他,但不會去過分干涉他的生活;如果你把自己困在父母這個角色,就會老想著插手孩子的事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是我的孩子,我要想辦法去控制你。 其實如果當下這個時刻,你已經(jīng)察覺到了,應該跟我的孩子建立朋友之間的關系,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已經(jīng)在往那個關系里走了。 要發(fā)展橫向關系,不要發(fā)展縱向關系,縱向關系意味著操縱。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人格,你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雙方都應該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在我的經(jīng)驗中,當通過時間跟我的孩子真正建立了自信和對等的關系以后,我發(fā)現(xiàn)我跟孩子之間就像電影里面一樣,現(xiàn)在感情保持得非常好。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責任阿德勒心理學并不是推崇放任主義,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 ——《被討厭的勇氣》 毛思翩: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學習的事焦慮不已,您的孩子如果學習上出現(xiàn)一些問題,您會如何跟他溝通? 岸見一郎: 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是“課題分離”,首先要知道,學不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沒有好好學習,到最后你自己要承擔這個后果,這是你自己的責任。 如果孩子不學習的話,通常父母可能會采取兩個方法應對。 一個就是“虎媽狼爸”,用嚴厲的方法鞭策孩子,但這個學習的過程跟孩子的自立是無法相關的。我的孩子就經(jīng)常跟我說:“如果是你讓我學習,那是不行的。” 另一個方式,孩子不學習,我就放任他,讓他自己發(fā)展,這也不是好事。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曾寫到: “的確,世間的家長們經(jīng)常使用‘我是為你好’之類的話,可實際上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又或者是支配欲望。正是因為洞察了這種謊言與欺騙,孩子才會叛逆?!?/p> “那您言下之意就是放任不管嗎?” “我并沒有說放任不管,只要告訴孩子 這是他自己的課題。我們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之后,只要在一旁看著就好?!?/strong> 所以你可以嘗試這樣跟孩子溝通:“最近我看到你的樣子好像都沒有怎么在學習,是不是咱們倆關于學習這件事情,能進行一次討論呢?” 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我:“你不要管我!” 不要放棄,你可以換一種方式,繼續(xù)跟他交流。 “……不過從我的方面來看,現(xiàn)在的情況并不是你想得那么樂觀,所以,如果有需要我做的事情,還是希望你能跟我交流?!?/p> 從阿德勒心理學角度講,既沒有放棄這個孩子,也沒有過于嚴格和控制,兩方面都在把握跟孩子之間的交流。 說回來,如果想讓孩子愿意跟你溝通,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盡可能跟孩子建立友好平等的關系,不要讓孩子習慣性地把你的話往負面去想——這是日常生活中積累的行為所做到的。 幫助孩子獲得面對人際關系的勇氣任何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 ——《被討厭的勇氣》 毛思翩: 如果孩子遇到了校園霸凌,這是家長們很擔心的問題,害怕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影響他成人后的心理狀態(tài),遇到這種問題您會如何跟孩子溝通? 岸見一郎: 我的孩子在學校里也遇到類似的事。 曾經(jīng)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家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渾身上下都是被咬的痕跡,孩子說:“這邊是xx君咬的,這邊也是xx君咬的?!蔽易詈蟀l(fā)現(xiàn)連后背都被咬了! 作為一個父親,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滿身咬痕,這件事情是沒法置之不理的。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問我的孩子:“你為什么被咬了?” 孩子說:“我在玩一個玩具,這個時候我的玩具被人搶了。我認為這個玩具是我的,所以我就一直抱著這個玩具,xx君就來咬我?!?/p> 而這時我不能到那個小朋友那里去跟他說:“你不要咬我兒子,你跟我兒子保持好關系!”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我就跟我兒子說:“可以有一個方法讓你不被同學咬,這樣的方法你想知道嗎?” 如果我的孩子這樣回答:“我不想知道!”那不好意思,你要再被咬一個星期左右。 而我的孩子告訴我:“我想知道這個方法?!?/p> 我跟他說:“如果沒有別的辦法,你可以先把玩具給他。然后第二個選擇,你可以跟他商量,兩個人如何都能玩到玩具,但是不能咬你!你們可以自己去想一個大家都能同意的辦法?!?/p> 那么,可以讓孩子打回去嗎? 為爭一個玩具小朋友之間打架,也是小朋友之間權利的斗爭。 如果有人跟孩子搶玩具,我就會引導孩子說:那你把玩具給他玩嗎?”需要培養(yǎng)他用這樣一個思考模式與面對問題,而不是用暴力打回去,什么樣的文化都會傾向于用溝通去解決一個問題。 所以要想讓孩子學到這個道理,首先大人要做到。 像校園霸凌這種問題,需要跟孩子進行平等地溝通,孩子愿意跟你講,你幫助孩子找到應對的方式,以及這件事情正面的意義。讓孩子獲得面對人際關系的勇氣,而不是一味回避或者保護。 說到兒時的一些不幸經(jīng)歷,其實人的行為和情緒是有目的的,就像正在對孩子發(fā)火的媽媽,忽然接到客戶的電話,語氣馬上就會變得很平和很客氣。 有時候看到成人把自己的境遇歸結(jié)為原生家庭,或是自己兒時的經(jīng)歷,甚至反應在身體或行為上。其實還是內(nèi)心里不愿意真正改變,所以找理由去阻止自己改變。 在阿德勒的理論中,這些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問題,而是你賦予這些經(jīng)歷的意義。很多遇到同樣經(jīng)歷的人,并沒有同樣的心理問題。 對孩子表達鼓勵和感謝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雖不同但平等。更多地表達鼓勵和感謝,共同體感覺,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有鼓勵才有勇氣,幫助他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也就是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電視劇 毛思翩: 現(xiàn)在的孩子可能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挑戰(zhàn)你,如何把握對孩子表揚和批評的限度和界限? 岸見一郎: 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稱為鼓勵,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評價。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 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qū)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 如果一個人缺乏自信,在日本叫略同感,低價值感。所以平時會想,這件事我做不到。因為做不到,就不愿意面對,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總?cè)グl(fā)覺孩子身上不好的地方,而是要把孩子身上好的地方最大化地鼓勵。 比如說孩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你就夸他:你的散漫力還是蠻高的! 比如說孩子做事沒有耐性,你就夸他:你的決斷力真好,這么快就放棄這件事情了! 比如你覺得孩子比較內(nèi)向,這個時候你換一個角度說:哎呀我的孩子怎么這么溫柔! 作為父母親,應該盡量不去說傷害自己孩子的話,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哦,我原來是這樣,我原來是有價值的?!?/strong> 認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孩子就不會再逃避問題,而是要用自己的這個優(yōu)勢去面對問題。父母在幫助孩子完成這個轉(zhuǎn)換的過程中,也就把勇氣賦予了孩子。 就像我在書里面寫的,不要去表揚孩子,而是著眼于孩子做到這件事的貢獻度,要在貢獻度里面去認可他,并且讓孩子通過這件事情去建立自己的自信。 想讓孩子正面、積極去面對人生的時候,家長有一件事是可以做的,就是不要看孩子給你做了什么,而是一定要告訴他,你的存在,你的成長本身就已經(jīng)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所以每天一點一點地去幫助建立孩子自信,建立和孩子之間的平等關系,你會發(fā)現(xiàn),一天一天的積累會有很大的成果出來。 家長要有不完美的勇氣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真正的自由是擁有不完美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電視劇 毛思翩: 當孩子問我如何處理她所面對的復雜人際關系的時候,我該怎么回答? 岸見一郎: 孩子不一定真的要找答案,家長要有不完美的勇氣。 比如一個小學生,A是她的好朋友,B跟她沒那么好,她們?nèi)齻€人一起畫畫,A和B問她,誰畫的畫比較好?可能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難回答,因為她覺得B畫得好一些,但又不想讓A難過。如果她拿這個問題來問媽媽,媽媽應該怎么回答呢? 這個時候,如果一定要阿德勒心理學的方式來回答,那么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說出來就可以了。因為她是被問到的人,所以問題點不在她身上,而是在A和B身上。 如果孩子擔心,她的回答會影響她和A、B朋友之間的關系,可以引導孩子去問另外兩個人:“那我把答案說出來的話,我們之間的關系不會有問題嗎?”這樣一個反問的問題就可以了。 當然,媽媽提供這樣的解答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確的,關鍵是跟孩子的對話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對等的、朋友式的關系。孩子慢慢也會把更難的問題去跟你進行交流。 當我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他的朋友們下午來我家玩,小朋友們發(fā)現(xiàn)我是一個不發(fā)脾氣的家長,他們問:“你的爸爸不批評你嗎?” 我的孩子說:“以前我爸爸批評我,現(xiàn)在我跟我們是一個對等的關系?!?/p> 所以當跟孩子建立起了對等的關系,就可以通過正常的語言進行溝通,不再需要使用非常嚴厲的方式。 小朋友向你提問,其實不一定是要找到答案的,反而是你愿意跟他一起思考的心態(tài)去跟孩子交流,這個比較重要。因為父母本來也不可能有所有的答案,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學里經(jīng)常提到的,不完美的勇氣。 承認自己作為一個成年人,也不是完美的人。 我經(jīng)常跟我的孩子說:“如果我說的這件事情傷到你,或者有不對的地方的話,你一定要告訴我?!?/strong>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里走去。”短短一生,踐行內(nèi)心的天性,才能活得痛快。 ——《被討厭的勇氣》 事實上,《被討厭的勇氣》并非一部心理學著作,正如此書的副標題——“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命運由我們的生物本能主宰,阿德勒則認為,如果一個人真的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里還不想改變。他的理論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 在個人成長和管理學領域,有許多人的理論事實上都是基于阿德勒“自我啟發(fā)”發(fā)展出來,包括卡耐基著名的《自我成長》、《人性的弱點》,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都是建立在這一理論之上——與其在過去的經(jīng)歷中不斷尋找借口,不如主動面對和改變自己的人生。 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岸見一郎先生對阿德勒人生哲學的解讀: 1. 找到自己的價值,也就找到了勇氣 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的能力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2. 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 不要用'行為”,用他人做了什么去作為判斷標準,而是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3. 人生還有很長,把肩上的擔子放一放,慢慢過好自己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 電視劇 《被討厭的勇氣》在2017年被改編為同名劇,劇中的女主人公,女刑警庵堂蘭子說: “自由就是被他人討厭。被討厭確實很痛苦,但是不被任何人討厭的生活方式,極其不自由,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的?!?/p> 我們都不一樣,性別, 年齡,知識,經(jīng)驗,世上不存在完全一樣的人,不過我們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相互平等的。 “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潛能?!睙o論自我成長還是為人父母,無論青春年少還是人到中年,我們都有機會改變自己。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會在你想不到的時候發(fā)生改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