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于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shè),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正陽門箭樓 正陽門即前門,始建于明正統(tǒng)四年 (1439年) 。 


正陽門 建于明永樂十七年 (1419年),原名麗正門,因位于紫禁城正前方,故又稱前門。 

從正陽門箭樓看正陽門 
華表
此華表已有500多年,頂部有承露盤和神獸 “吼” 。 

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 (1417年),原名承天門,是皇帝 “金殿傳臚" 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廣場 
端門 端門城樓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代紫禁城的正門之一,端門城樓主要是存放皇帝儀仗用品的地方。 
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是皇帝頒發(fā)詔書和處罰大臣的地方。 

太和門銅獅 鑄造于乾隆年間,高2.36米,加上基座總高4.4米,是故宮最大的銅獅。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大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稱奉天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后遭焚毀,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太和殿前的銅龜 
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寶座 《允執(zhí)厥中》系乾隆御筆。 
大石雕 大石雕在保和殿后,長16.57米,寬3.07米,重200多噸,原為明代石雕,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 重雕。 
乾清宮 內(nèi)廷正殿,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中的第一座宮殿。是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后被焚毀,現(xiàn)建筑為嘉慶年 (1798年)所建。 
乾清宮前的銅獅 
乾清宮寶座 《正大光明》系順治御筆。 神武門
紫禁城北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初名玄武門,后因避康熙諱改名神武門。 
故宮全景圖 在景山上拍攝。 

故宮全景圖 在景山上拍攝。三張照片的接片。 
角樓 


壽皇殿 供奉清代歷朝皇帝神像的處所。1955年交由少年宮使用,殿內(nèi)拆改,從此內(nèi)部清代時使用的狀況已全部無存。 
北海白塔
藏式喇嘛塔,始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塔高35.9米。 
“瓊島春陰” 碑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在北海白塔東、倚晴樓南,為燕京八景之一。 
九龍壁局部-雙龍戲珠 九龍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長29.4米,高3.5米。 后記: 本集照片大多攝于2004年9月。當時區(qū)教育局有規(guī)定,教師退休時可免費提供北京旅游,以示關(guān)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