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第四十三回,西門慶揀了個大便宜。商人李三、黃四欠了西門慶一百五十兩銀子,因無銀償還,只好拿了四個金鐲子抵算。按明初官方規(guī)定,一兩黃金抵四兩白銀,習慣上稱“四換”。不過金價上升很快,到《金瓶梅》問世的萬歷年間,金銀比價已升至六、七換。四個金鐲子共重三十兩,按當時的比價,約值白銀二百兩,見錢眼開的西門慶焉能不喜出望外?
中國人用黃金的歷史,可以上推至殷商時期。翻翻先秦文獻,總能見到用金的記載。不過據(jù)學者考證,春秋時的“金”多半指銅。如楚國賜“金”給鄭國,要對方保證:只制樂器,不造兵器??梢娺@里的“金”指的是銅。
但“金”有時也指黃金。如戰(zhàn)國及漢代的文獻中,“一金”常指一斤黃金,與一萬錢等值。當時的一萬錢可買米五六千市斤,按時下米價,約合人民幣一萬二至一萬八?!皇菨h代的“斤”為248克,照此折算,當時一克黃金僅合50多元,盡管純度不高,這個價格還是低得驚人。
金價在東漢以后開始上漲,至西晉文獻中,“一金”的含義已由“黃金一斤”降為“黃金一兩”,價值在六千到一萬錢之間。唐宋元明清諸代,黃金多用于賞賜、饋贈、納稅、捐獻,也用于大筆軍政開支或儲藏保值,但始終不曾在民間流通,用作貨幣。
由唐至明的一千多年里,黃金的價格大致穩(wěn)定。雖因戰(zhàn)爭等原因偶然上漲,但大多時候,金銀比為六、七換,如《金瓶梅》所顯示的那樣。不過自那以后,金價急劇上漲,至明末清初,已升至十換。這個比價,在《紅樓夢》中即有所體現(xiàn)。

《紅樓夢》早期抄本《石頭記》中,寧國府少爺賈蓉對來送年貨的烏進孝抱怨說:“(娘娘)縱賞銀子,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了一千兩銀子,夠一年的什么?”這里說得再明白不過,當時的金銀比正是十換。
不過曹雪芹死后三十年,由高鶚等補寫加工的程高本《紅樓夢》刊出,賈蓉口中的“一千兩銀子”,被改成“一千多兩銀子”。這又是為什么?
原來,從雍正年間開始,穩(wěn)定了近百年的金價又迎來新一輪上漲。先是外貿窗口廣州金價浮動,帶動全國金價上揚。究其原因,是因歐洲金銀比高達十五換,導致中國黃金外流,推高了金價。當程高本刊出時,國內金銀比也已高達十五換。高鶚不明金價浮動的歷史,根據(jù)當時比價,在“一千”后面妄添一“多”字,本為糾“錯”,反成蛇足。
查查今天的貴金屬價格,2017年1月的黃金價格為每克270元,如今已超過300元,白銀價格反而從2017年的為每克3.8元,降至3.5元,金銀比已高達八九十換。——求問貨幣史專家,怎么會是這樣?

(本博客文章均為首創(chuàng),如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出處;插圖來自網(wǎng)上,謹致謝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