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縷玉衣中國漢代皇帝和貴族的殮服。按死者等級分為金縷、銀鏤、銅縷。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據(jù)說能讓人逝后尸身不化。
1什么是金縷玉衣金縷玉衣,又稱“玉衣”、“玉匣”,是漢代規(guī)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xiàn)在西漢文景時期。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當(dāng)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1968年滿城漢墓出土的兩套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各由兩千多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jīng)過嚴(yán)密設(shè)計和精細(xì)加工,可見當(dāng)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2金縷玉衣價值金縷玉衣長1.74米,修復(fù)中共使用玉片4284片,金縷1576克,堪稱國之重寶。 這件玉衣的科學(xué)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首先,這是我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金縷玉衣,其時代不晚于公元前154年,至少已有2154年的歷史。 其次,玉衣使用的玉片最多。一般的玉衣的玉片總數(shù)僅2000多片,多的也不超過3000多片,而該玉衣的玉片竟達(dá)到4000多片。且玉片非常小,有些還不到1平方厘米,最大的也不超過10平方厘米。 其三,玉質(zhì)最好。玉衣全部使用新疆和田白玉和青玉組成,玉質(zhì)溫潤。 其四,工藝制作最精,玉片保存最好。這件玉衣玉片極薄,有些厚度僅1毫米。玉片表面光潔度很高,至今仍然具有玻璃光澤。玉片四邊的倒棱、打孔都非常規(guī)范,其技藝精湛是現(xiàn)代藝人望塵莫及的。 目前,我國出土完整和修復(fù)的金縷玉衣不多,僅有河北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和河北定縣劉修的金縷玉衣。劉勝的妻子竇綰的玉衣還只是金縷和絲帶混編而成的。因此,獅子山的玉衣就更顯得珍貴。 3金縷玉衣的發(fā)掘解放以來,漢墓中所發(fā)現(xiàn)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 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江蘇徐州獅子山楚王劉交的一件,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6件,已經(jīng)完全復(fù)原。以滿城漢墓的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為例,劉勝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金絲重1100克,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xí)r,轟動了國內(nèi)外的考古界。 1986年河南永城芒山鎮(zhèn)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 ,現(xiàn)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河南古代玉器館”。玉衣出于西漢末期梁王墓,長度為1.76米,由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應(yīng)為西漢梁國國王級別的陵墓。按人體部位分別為頭罩、面蓋、上衣、袖、手套、褲、腳套等,1988年參加了北京故宮舉行的全國出土文物精華展,1991年作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參加展出,為中國贏得了榮譽。 徐州博物館館藏國寶“金縷玉衣”,“金縷玉衣”于1994~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2002年,徐州楚王陵金縷玉衣修復(fù)。這件金縷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國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過2000多年,推斷墓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玉片最多,玉衣長174厘米、寬68厘米,用1576克金絲連綴起424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質(zhì)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玉衣設(shè)計精巧,作工細(xì)致,拼合得天衣無縫,是曠世難得的藝術(shù)瑰寶。 4金縷玉衣作用玉衣也稱"玉匣"、"玉押",是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jié),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5金縷玉衣之謎當(dāng)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份的象征。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尸體不朽,一些貴族死后常穿上一種形似甲胄的王制殮服,這種玉衣用各種形狀的玉片和金屬絲編綴而成。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尸”。為使其尸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jī)。但結(jié)果適得其反,由于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dāng)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總之,現(xiàn)在的科學(xué)事實告訴我們,金縷玉衣非但不能保存人的尸身不化,反而讓人逝后不能長眠,給盜墓者送去財富! 6金縷玉衣的制作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頭 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 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構(gòu)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制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塊,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 。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黃金制成的絲縷把它們編綴,故稱“金縷玉衣”。 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根據(jù)當(dāng)時的生產(chǎn)水平,制作一套“金縷玉衣”是十分不易的。從遙遠(yuǎn)的地方運來玉料,通過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shù)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每塊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鉆孔,大小和形狀必須經(jīng)過嚴(yán)密的設(shè)計和細(xì)致的加工,編綴玉片還需要許多特制的金絲。由此可見,制成一套“金縷玉衣”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尸”。為使其尸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九竅器塞其九竅,可謂費盡心機(jī)。但結(jié)果適得其反,由于金縷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沒有光臨,當(dāng)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這些仿佛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千百年來破滅的神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