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至7月7日,第十七屆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年會暨英國高校國際漢語教學大會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召開。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任李宇明教授率隊8人參加本次會議并作大會主旨報告。來自歐洲、美洲、亞洲以及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約180名漢語教學專家、學者及教師參加了會議。 與會人員合影 李宇明教授作大會主旨報告《漢語的外語角色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他首先介紹了外語角色理論,即外語的六大類角色,外事外語、領域外語、成人外語、基礎教育外語、第一外語和準第一語言或第一語言,外語角色梯級和制約外語角色梯級的升降因素;隨后介紹了漢語的外語角色,并指出漢語已經(jīng)跨越外事外語、領域外語和成人外語角色,開始進入基礎教育外語階段。目前,世界上已經(jīng)有70余國將漢語納入基礎教育體系。漢語進入多國基礎教育體系,出現(xiàn)了很多值得關注的新現(xiàn)象、新思考,也給國內(nèi)外學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要求:一是要特別重視漢語學習的“低齡化”問題,探討學生、教師、課程、教法、測試、升學等方面的新情況;二是漢語作為多國的基礎教育外語仍處在初始階段,要不斷推進漢語使其成為各國基礎教育中的主要外語;三是當下漢語處于旅游、購物場域的第二外語地位,應探討漢語成為世界第二外語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漢語國際教育要為此作出貢獻。 李宇明教授作主旨報告 李宇明教授的報告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在英國,以往學習漢語的主要場所是大學,現(xiàn)在逐漸擴展到中學和小學,漢語進入了英國的國民教育體系。除了學生,出于商務、旅游目的或個人愛好,越來越多的英國普通民眾也加入學習漢語大軍。漢語在英國的受眾人群逐漸多元化,學習需求和目的日益多樣化,漢語作為外語角色的轉(zhuǎn)變引起的新問題,需要新理論、新方法和新對策。 在“學術訓練”分論壇中,楊爾弘教授介紹了學術團隊關于《學習型詞典釋義的自動生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報告介紹了利用深度學習方法實現(xiàn)漢語詞語釋義的自動生成。這一自動生成任務要求計算機對給定的漢語詞語自動生成與之對應的釋義,以輔助漢語學習型詞典的編纂。根據(jù)任務需求,首先構建了漢語釋義生成數(shù)據(jù)集,其中的每條數(shù)據(jù)都是由被釋義詞、義原、釋義構成的三元組。義原來自于知網(wǎng)(HowNet),是構成概念的最小單位,可以提供被釋義詞的語義信息,釋義來自于中文概念詞典(CCD)。報告提出了兩個用于漢語釋義生成的新模型:自適應注意力模型和自適應自注意力模型。實驗表明,自適應自注意力模型是目前用于漢語釋義建模任務的最佳模型,自適應自注意力模型可以充分利用義原信息,有效提升模型效果。 楊爾弘教授作報告 楊爾弘教授的報告引起了分論壇與會人員的強烈興趣,他們非常期待該款學習型詞典能盡快上線,成為漢語教學和漢語學習的有力助手。同時,大家也紛紛表示,隨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需求的不斷增長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學習者對學習型詞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詞典的開放性(即隨時可以擴充詞條)、釋義的科學性、簡易性(即釋義科學合理、簡潔明了)、在線應用的便捷性等,已經(jīng)成為學習型詞典的必要屬性。漢語詞語釋義的自動生成將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使?jié)h語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和智能。 本次會議上,中心特聘研究員、“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負責人張寶林教授作了《語料庫建設與應用綜合平臺的設計與建設》報告;特聘研究員、“中俄經(jīng)貿(mào)合作數(shù)據(jù)庫及俄漢語言智能綜合服務平臺”項目負責人傅興尚教授作了《基于雙語平行資源庫的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以俄漢語言資源庫為例》的報告。另外,參加本次會議的北語專家學者劉珣教授、江新教授和張俊萍副教授分別作了《新教學理念下的漢語教材的研制》、《語塊分行呈現(xiàn)對漢語母語者和二語學習者閱讀中語塊加工影響的眼動研究》、《雙語對齊語料庫在規(guī)范書面語使用能力培養(yǎng)中的應用初探》報告,均受到與會者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主旨報告人合影 本次高校國際漢語教學大會由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主辦、蘭卡斯特大學孔子學院承辦,會議的主題是“新理論、新方法、新問題、新對策”。為期三天的會議分成主會場的主旨發(fā)言和七個分會場的分組討論兩部分。與會人員就漢語本體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漢語教學法及課程設計等相關話題進行了主題報告和深入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