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稷下學宮一樣是司馬遷筆下的隱藏事件。田齊為什么要花大錢設立稷下學宮?田齊后代何以樂此不疲,經(jīng)維持了150年之久?帝王術就這么難求嗎? 2. 簡單一句話,西周天子的帝王術、一王統(tǒng)御眾諸侯的方法,在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殺周攜王的時候,就失傳了。 這話沒有隨便講,如今各種管理術充斥書店,誰看過1管800的極度扁平管理術?很多人嗤之以鼻,因為歐美至今開發(fā)不出這種管理術,所以中國也不可能有,更不可能曾經(jīng)有!甘愿當這種二等世界公民的人,現(xiàn)在還有很多。 翻開史書,約公元前1000年,周公已經(jīng)分封同姓、異姓諸侯70余人。天子位階最高,諸侯位階排第二,中央官吏相當于天子家臣,是受人使喚的家丁隨從,位階更次。管理的需求已經(jīng)擺在眼前,可是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天子是怎樣同時管理這么多諸侯的:沒有組織,沒有階級,一字扁平。管諸侯重在全部必須及格,再差也不能拋棄,這當中如果沒有一套管理術,你也會覺得沒有道理,可是為什么找不到呢?我以為,大家老是在臣子整理的文字(禮樂詩書都是臣子編訂的)當中找天子的天機,怎么可能找到?天機當然出在天子或帝王師之手啦。 3. 周平王和眾諸侯一樣,只懂得趕鴨子,高壓治國,用高壓管理貴族庶民農(nóng)民,所以春秋時代演變成諸侯爭霸,就是因為諸侯自己不肯做鴨子、被人管,打打殺殺誰都會,一旦別人放下武器,又不懂怎么當領頭羊,一下子就僵住了,就這么無可奈何地打殺了500年。 4. 公元前650年管仲崛起,這是中國第一個功成名就、光耀鄉(xiāng)里的庶民平民,庶民農(nóng)民看到榜樣,開始拼命找書念,約公元前520年,孔子崛起,詩書禮樂春秋,全部從西周大篆改成大家看得懂的小篆,普及民間。老子的啟蒙書、五千言也重見天日,學術一片欣欣向榮,儒家最盛,道家法家次之,墨家搞錯方向,民本要叫諸侯如何當真?所以更次。 5.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比諸侯更次一級的士大夫崛起了,這表示民間經(jīng)濟動能強大,光士大夫的地盤就可以養(yǎng)活足夠多的閑人念書或者打仗,這時候大家就發(fā)現(xiàn)競爭對手變多了,更需要帝王術加持。 6. 那么,到底什么是帝王術呢?一言以蔽之,帝王要用領頭羊的方式統(tǒng)御諸侯。例子很多,好比大哥“感化”小兄弟,小兄弟“壓榨”老百姓,古惑仔電影多看幾場就會了。所以帶諸侯用趕鴨子的方式、繼續(xù)壓榨是行不通的,趕鴨子是諸侯管理庶民農(nóng)民的方法,差異在哪里?孔子自己說得好:禮不下庶人。庶人如果學到了禮,就不肯再當鴨子被趕了,沒面子,就這么簡單,連儒家也懂。 7. 完整的政治管理理論系統(tǒng)不外乎三個部分:君管臣、臣管臣、臣管民,三者缺一不可。偏偏道儒法三家各有欠缺,都難以獨當一面:(1)道家長于君管臣,獨缺臣管臣。(2)儒家長于臣管臣,獨缺君管臣。(3)法家長于臣管民,最好國中只有一君一臣,其他都當做民來管。 8. 總之,直到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齊,道儒法三家還是沒把自己的優(yōu)劣長短搞清楚,田先生等不下去了,他開發(fā)出一種全新的辦法,就是號召天下學人到齊國來一起研究,如此,至少可以得到當世最齊全的治國術。方法呢,就是設立稷下學宮。手段呢,就用高官厚祿,供房供車。搜集到的學問,采用逐級評議分層修訂的辦法,到最后只有齊王一個人得到精髓,留以自用。又為掩人耳目,另外做一份假的收在國家圖書館,而這份假的就很有學問,所謂高手騙人,九真一假,只在最關鍵的地方,改個字,換個詞,萬一還不夠假,干脆抽走竹簡,總之,每一章都有陷阱,叫你怎樣也解釋不出個所以然來。 9. 難道只有田齊在急嗎?公元前359-340年,秦國商鞅變法成功,這可把儒家逼急了,大家都知道,再不趕快打通儒術治國的理論基礎,就真的要變天了,稷下學宮正是研究的好地方,離秦國遠,離魯國近,又管吃管住。儒家首先占住了學宮這個地盤,可是司馬遷偏偏倒過來寫:《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陰陽)、淳于髡(外交)、田駢(道家)、接子(道家)、慎到(道家)、環(huán)淵(道家)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shù)百千人”。“復”字表示之前還有一次大集結,只是沒資料、沒成果。76人當中,不是儒家的只有6人,剩下70人,除了儒家,你認為還有可能是誰呢?結果一堆人說稷下學宮先以道家為主,吐血。 10. 齊國是什么時候開始對道家產(chǎn)生興趣呢?這就必須觀察稷下學宮(前374-221)這154年間的興衰: (1)第一個時間點是前374,在齊桓公田午(前374-357)期間。因田午殺田剡自立,受人不齒,是以渴求治國良策,以提振國威。建稷下學宮,廣招學人,著書立說,但無學人留名。 (2)第二個時間點是前334,在齊威王田因齊(前356-320)期間。王受淳于髡諫,一鳴驚人,決心振作。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王納諫,門庭若市。任用孫臏,前353桂陵之戰(zhàn)圍魏救趙,前341馬陵之戰(zhàn)減灶誘敵再破魏軍,前334齊魏徐州相王,齊最盛于諸侯。之后漸走下風。這一時期同樣無學人留名。 (3)第三個時間點是前312-284,在齊宣王田辟強(前319-301)期間。宣王行霸道,前318避秦退兵。之后齊宣王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諫棄霸道行王道而不聽,前314齊占燕但軍紀壞。前312,齊宣王殺王后,取鐘離春,銳意革新?!妒酚洝ぬ锞粗偻晔兰摇贰靶跸参膶W游說之士,自如騶衍(陰陽)、淳于髡(外交)、田駢(道家)、接子(道家)、慎到(道家)、環(huán)淵(道家)之徒七十六人”。這是齊國明確對道家產(chǎn)生興趣的記錄,而76人當中已有6人不是儒家,這可以算作是個起點了。 (4)齊愍王田地(前300-284),前298齊韓魏敗秦,前288秦遣使立愍王稱東帝,前286齊滅宋,南侵楚,西侵三晉,國勢大盛。稷下學宮到此時為止,應該是最興盛的時代了。好景不長,前284燕派樂毅合五國攻齊,破臨淄下70城。 (5)齊襄王田法章(前283-265)立于莒,前279田單火牛復國,但國勢已衰,荀子三為祭酒,當此時期,齊欲中興而不得。這是齊國第二次對道家有興趣的記錄,因為荀子是李斯、韓非的老師,儒道法兼修,道家是有可能重新回到稷下。 (6)齊平王田建(前264-221)立,君王后輔政。前249王后族弟敗政,無視強秦。前221,王賁破齊,齊亡。此時期應已無人寄望稷下學宮了。 11. 是以齊宣王、齊閔王的前312-284這29年間,是稷下學宮最興盛的時代,同時也應該就是道家學人最為露臉的時代了。其次是齊襄王、齊平王的前279-249、荀子主持的這30年間,不過這時候文子、韓非都已經(jīng)拿到文本,正在寫書,反而看不到稷下的作為。那么,道家到底是怎么生成的呢?倒述追溯實在太麻煩,還是直接說明好了: (1)管仲之后,讀書人開始從各諸侯國的史書記載中抽取“臣”的正確作為,作為學以當官的教材,逐漸形成類似左傳、戰(zhàn)國策、縱橫術的學風。(2)這些為臣之術再冠之以黃帝名,變成一套稱為“黃帝術”的學問。(3)學人拿著黃帝術進入帝王家,才發(fā)現(xiàn)各國君上自認缺乏的,其實是為君之道,正四處尋找“君”的正確作為。不巧孔子從來沒想過要當諸侯王,所以儒術里面剛好沒有。(4)儒家自早就稱霸學宮,隨時都在吸取各種學術精華以為養(yǎng)份,發(fā)現(xiàn)五千言有些片段符合需要,但是儒家已有宗師,所以集眾人之力先研究五千言分章分句,目地在演繹五千言章句本意成大學、中庸、禮運這些新篇章,以完善儒家治術的理論體系。(5)這時候黃帝術學者亦發(fā)現(xiàn)五千言的優(yōu)點,因為黃帝術學派沒有像孔子墨子這樣的宗師,正好直接合并老子五千言成為黃老道術,也同樣演繹五千言章句本意成太一生水等道家文獻,強化道家。(6)五千言分章分句應該是在稷下學宮完成的,郭店墓主應即游學稷下學宮的儒家學子,為分章分句貢獻一己之力,郭店簡老子甲乙丙本當即墓主參與分章分段研究講習用的文稿。儒家在研究的同時,從不忘記順便破壞一下文本,以阻止道家真的讀懂了五千言。只是分章分段分句完成之后,每個人還是繼續(xù)抄成一長串的有字天書,好像拼圖拼完之后就是要打散才爽?實在搞不懂古人為什么這么神經(jīng)。(7)分章分段完成的時間應該恰在樂毅攻破臨淄之前。(8)樂毅族人拿到齊王室精心改造的、安插了無數(shù)畫龍點睛妙所錯別字的公開本,也就是今天郭店簡以外所有文本的源頭。而郭店簡是改造文本的尚未定型底稿,所以和其他文本的差異實在不大,保真度一樣低。(9)稷下學宮每年都會提出新的資料,齊王室收之為秘藏本,但也同時發(fā)放刻意改造的公開本。文子、韓非子都是在這段時間(公元前278-221年),各自拿到細節(jié)不盡相同的齊王室公開本,各自有所發(fā)揮,著書立說自成一家。(10)樂毅族人傳到樂瑕公,樂瑕公傳蓋公,蓋公托名黃石公,傳“可為帝王師的編書”給張良,沒想到張良自行研發(fā)口頭傳授精義給劉邦,然后不問世間事、改行當仙人去了。黃石公看不到成果,再設法傳授給曹參,更沒想到曹參這么大的人了,竟蕭規(guī)曹隨、悶不吭聲、就是不講。蓋公兩度努力都沒看到結果,“原版”編書也不知道被張良丟哪里去了,應該是氣壞了吧?(11)馬王堆漆箱帛書告訴我們,黃老治術都是有文字的,可以確定在當時已經(jīng)是一整套學問了,只是,這套學問已經(jīng)普遍到滿街都是,還是只在王室當中絕秘單傳、剛好被我們挖到呢?恐怕還要更多證據(jù)才能判定。四書五經(jīng)就很簡單,滿街都是,毫無疑問。別以為孔家墻壁藏書多神奇,民間獻書代表民間藏的書更多,因為簡單推理即可知:挖個洞埋個缸藏些書這種事不會導致連坐、禍害鄰居。 12. 雖然孟子感嘆在他的時代,天下充斥著楊、墨的學說。各位別以為楊墨道家當真就是學術主流,孟子其實說的是反話:讀書人都在苦讀儒家四書五經(jīng),怎么帝王家就是愛聽楊墨之言,沒人要聽儒家之言呢? 其實儒家在孟子之前已經(jīng)失敗好幾次了,帝王家不得已轉頭尋求其他的學說,也代表天下治術尚未歸于一統(tǒng),所以稷下學宮百花齊放,原因就在這里:大家都還有機會嘛。想想看,道家、墨家學派頂多只有一本書,還是到了學宮時代才整理完成,而儒家包辦了四五本大部頭,都是一字不能改、大家都一樣、完全符合學術推廣的需要。到底誰在霸占學術市場,不就清楚了嗎? 13. 漢初劉邦因緣際會從張良的口述當中悟得黃老治術,這是黃老治術第一次的實施,事后大家的評估是“終成文景,大獲成功”。但是漢武帝不滿足于前朝盛世,他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要創(chuàng)造更大的盛世。雖然成功于一時,但是避不開道德扭曲權術、人性陰暗面的遺毒,最終自我毀滅,形成2000年來朝代交替的格局。 劉邦的成功,在于他訓練出一整批、百多位劉邦老臣,注意喔,這里面并不包括張良(沒參與)、蕭何(法家)、曹參(受到蓋公對文字的不同解讀)這些知名人物,傳承完全靠這百多位老臣壟斷朝廷而得以延續(xù)。司馬遷早就知道五千言專談人性,沒主詞沒受詞,而人性這檔事要朝任何方向解讀都會通,永無定論,所以司馬遷自己完全不去解讀,引用也很小心,早有防備了。 呂后想要呂家子弟稱王,王陵礙于仁義道德公開反對,陳平回應王陵說:”于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后,君亦不如臣(在朝廷上當面辯論,我不如你。保全國家,安定劉家后人,你不如我)。”陳平說這句話的底氣在哪里?或許陳平已經(jīng)感受到劉邦老臣集團的韌性和威力,不怕呂后翻得出這座五指山吧。 14. 最后,從前后三段司馬遷隱藏事件里面,總共得到兩個結論:(1)正確的老子五千言只存在稷下學宮之前,經(jīng)過稷下學宮“眾學人”的努力,消失了?,F(xiàn)今所有文本都是涂改之后的變造本。好家在,涂改必留下痕跡,只要細心推理,仍可找回稷下之前的原貌,我稱之為“稷前本(稷下學宮之前的版本)”,也就是接下來要發(fā)表的文本及白話翻譯。(2)司馬遷完全瞭解文本改造的來龍去脈,所以他筆下的黃老術是張良苦讀自成,完全沒受到黃石公的污染。又只有劉邦一人聽懂張良的翻譯,所以無人知曉黃老精義為何。祖本失蹤,首抄本是倉惶之中,不分章不分段、錯字不改、錯簡不標的有字天書。司馬遷晚劉邦也快100年了,這當中分寸拿捏的就是這么剛好,好像在躲著什么人解讀,又好像在等著什么人解讀一樣。老子說“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圣人懷里一定藏有寶貝,但只愿意留給想給的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