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逗伴匠的“觀點”:所謂的“牛人”,不過是在某一個(關鍵點)上更人一籌。 牛在什么地方呢?差異化區(qū)隔。 比如別人不愿意做、做不到、做不好的,“牛人”卻可以妥善完成,正因為有這么一點,也就擁有了個人核心優(yōu)勢,隨著時間的沉淀,慢慢就成了領域的資深人士,再然后就變成了人們所說的“牛人”。無論身處哪一個行業(yè),“牛人”們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思維認知,依靠這套模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斷訓練,最終越來越厲害。 牛人是怎么進行自我思維的訓練呢?依據個人的職場與生活經驗,總結如下: 一、為什么別人可以成為“牛人”?得踏踏實實,去琢磨高手的模式。題主能提出這個問題,可以明顯意識到了你已經知道了凡事都有其核心點。 其中一個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間最大差異就在于思維認知。 可以肯定的是,你已經在關鍵價值發(fā)現的路上,只不過現在的方向不太清晰罷了。 題主的困惑?那些所謂的“牛人”,他們的思維認知為什么會和普通人有如此大的區(qū)別?讓人心生佩服和各種膜拜的背后,“牛人”的認知是如何形成的? 你可以去看看自己身邊各行各業(yè)的厲害之人,幾乎都是具備一定思維高度的。 類型一:踏實做事,精耕細作。工作中“寬度一厘米,深度一公里”。 我曾經有位同事小李,剛進入公司不過是一位普通的技術專員,屬于集團里高大上的RD(研發(fā))部門。在這種所謂“高精尖”的部門里,里面的各種高學歷高能力的人才之多,可想而知。 但是,小李的性格溫和,做事也事慢條斯理,其中他有一個核心特點,做事特別踏實,屬于那種能吃苦肯干活的人。剛進部門,大家都對他沒啥印象,因為太普通了。 第二年開始,部長發(fā)現了這個踏實勤快的小伙子,于是開始安排各種新品實驗,項目測試等工作,讓小李去做,很多事情,需要加班在車間里守著,甚至要出一些苦力,但是小李對這些不在乎,一門心思扎進去了,崗位專業(yè)技術的功底,就這么一點點練出來了。 各種生產一線的數據、常見的疑難問題,他都能找到關鍵點上。 這就要一直堅持了四五年,你的那個崗位,技術上在公司屬于絕對的專業(yè)地位。 牛人,并不是他天資過人,選對方向后,更多的真的就是熬出來的! 類型二:從身邊的高手開始,善于去仔細琢磨對方的模式。 現在公司里有位項目總監(jiān)陳總,很年輕但是已經事業(yè)小有所成,他有著自己成長方式。 剛進公司的時候,他的工作日常之一就是電話銷售,沒有什么經驗,不知道打電話的技巧,怎么辦? 他的方式就是去看他這一排工位上,哪一個電話銷售的業(yè)績是最厲害的,然后去留心,甚至直接過去面對面請教學習。 最關鍵的,他會去總結對方的行為舉止,為什么他的業(yè)績可以是冠軍,而別人不行? 半年以后,他成為了那一排工位上的業(yè)績冠軍。 但是,他似乎陷入了一個職業(yè)發(fā)展瓶頸,想要繼續(xù)提升怎么辦?繼續(xù)找參考標桿。 于是,他找到了當時的部門老大M總,接著開始琢磨M總的成功之道。 比如,M總開會的時候,一般會怎樣和大家開會、講話的技巧、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是如何進行思考的、為人處事方面的言行舉止有何講究,都去進行分析解讀,從中吸收提煉,找到自己的成長模式。 目前,他已經成為了公司的項目合伙人。 相信現在的陳總,已經不是當初剛進公司的小陳了,思維認知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點。 找一個身邊的標桿,去研究他,一點點吸收轉化,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模式。 【總結】 牛人之所以牛,其實只是抓住了一個核心點。 以自己的行為方式,踏實做事,同時去發(fā)現研究身邊的高手,化繁為簡,拆為己用。 接著,就是持續(xù)進行升級,不讓自己止步于眼前。 二、研究很多“牛人”后,我發(fā)現他們都有相同的一招,結構化思維。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其實都是有感覺的。 你可以回想看,自己和一個普通人的聊天是什么狀態(tài)?自己跟一個牛人的溝通是什么情形?其實,你會很發(fā)現,這是明顯的兩種不同感覺。 情形一:你和普通人聊著,天馬行空,不著邊際。 工作和生活中,你和朋友或同事在聊天的時候,會聊著各種話題。 但是你仔細想想看,跟水平一般的人聊天越聊感覺越是無趣,感覺沒啥意思。 時間花了,有時候你自己都不知道對方聊了些什么。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一次兩次這樣,到后來,或許你都不想跟對方聊了,因為沒有意思。 例如,公司里開會,有些人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很能說,但是講完后,全場人都不知道他想說什么,重點又在哪里,這就是問題。 一個人說話溝通的方式,足以體現出其對人對事的思維認知。 情形二:你和牛人聊天,如沭春風,簡單幾句話,就能直接抓住核心點。 就個人的經驗而言,牛人都是結構化的高手。 無論是日常溝通表達,還是在工作中的行動表現,都是如此。 例如,集團劉總,在和各品牌總結開會時,通常都會在開頭說:“我們來開個短會,就15分鐘。今天我想講兩個問題,第一問題是XXX......第二個問題是XXXXXX,(短暫交流討論),好,以上就是我想要強調的,大家還有沒有什么補充的?沒有的話,散會。” 那么問題來了,所謂牛人的結構化是從何而來的? 答案并非高深莫測,有意識的刻意訓練,都是熟能生巧的技術活兒。 有句話叫做謀定而后動,這里的謀,可以引申為牛人的結構。 有趣的弗羅斯特法則 在筑墻之前,你就應該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進來。 很多事情,只有開始就明確好相關準備(界限),最終才不會失控,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情。 簡單點說,一個畫畫的大師,在動筆之前,其實心中早已做好布局,如何構圖、顏色匹配、近景遠景、線條粗線、主題凸顯等等。領導發(fā)言之前,其實心里早就已經打好腹稿,甚至已經提前預演了N次,這才有了后面的行云流水,清晰表達。 請記住,凡是都有其結構,誰掌握了誰就容易成為高手。 題主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構思下自己的結構。 這也是外觀大勢,內省自身,終會找到自己的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實踐中,學會繪制自己的認知畫布,多進行結構化思考。 【總結】 牛人之所以牛,除了會抓核心,還需要懂結構化。 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在行動之前已經決定了一大半,而決定的關鍵要素是什么? 結構化思維,贏在謀篇布局。 三、想成為牛人,有沒有什么實用的方法論?有,但是請精準匹配定位。每個高手,都有自己的一套東西。正因為他有你沒有,也就產生了巨大的分野。 平時沒事的時候,題主可以多去進行實用方法論的總結與分析,每一次解讀其實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切忌貪多,少就是多,先修煉出一個自己獨特的絕招,才是王道。 方法是無窮盡的,我們要做的是精準匹配,選擇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即可。 【實用方法論】 訓練方法① 刻意訓練自己對信息的價值過濾能力,然后轉化用于指導具體實踐。 牛人都懂得對身邊的經驗、信息、知識等等,進行自我篩選,去粗存精。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訓練,發(fā)現信息→識別重點→定位需求→問題解決,如此循環(huán)。 如果你真正掌握了上述的四步驟,相信你在工作生活中,很快就會找到價值感。 堅持下去,你一樣可以成為“牛人” 為什么?因為你已經開始具備了一項技能——出活兒的能力。 任何的信息在你眼前,都可以信手拈來,化為己用。 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成為你的一個有力標簽。 訓練方法② 從更高視點來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事物 很多時候,你所處的位置,會影響甚至決定結果的好壞。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站在山頂上玩耍的小羊,這時候遠處的狼來了。比起在山腳下吃草的小羊而言,你更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么做。 不是因為你更強壯更厲害,而是因為什么? 你所處的位置,擁有信息優(yōu)勢。位置就是你的視點,這比盲目努力更重要。 因此,想成為牛人,務必在看待分析問題的時候,做到一點: 而不是,孤立在就事論事,只顧著眼前的這一畝三分地。 要從多維度高視角去分析,你的處事格局會越來越寬廣。 訓練方法③ 通俗化(符號)進行信息表達,輸出適合自己的問題解決模型。 無模型,不高效。 生活工作中,學會去動態(tài)分析,再固化解決問題。 這里的固化就是要有自己的問題解決模型,以清晰的結構化思維,看待周圍的一切。 這是牛人必備的一項手藝,我們都得好好訓練。 模型化是一種觸類旁通的硬技能,能讓人事半功倍。無論是在業(yè)務提升方面,還是在實際生活中,能使用模型的,都會成為高手。 【“職場逗伴匠”總結】 牛人是如何刻意的訓練自己思維方式? 別人的各種只作為參考,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模式。 其中的關鍵要點如下: (1)踏踏實實做事,再去琢磨高手的模式 (2)結構化思維,贏在謀篇布局。 (3)訓練自己,尤其是對信息的價值過濾能力。 (4)從更高視點,來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事物。 (5)要通俗化,輸出適合自己的問題解決模型。 -END- 關注【職場逗伴匠】頭條號:每次學一招,職場沒煩惱。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贊、評論、轉發(fā)就是最好的支持。 逗趣職場每一面,伴隨你我每一天,匠心傳道每一言。 我是職場逗伴匠,一個跑馬拉松的知識手藝人,助力職場人的自我效能提升。 【作者簡介】職場逗伴匠,“我是好講師大賽”全國50強 / 美國ACI認證職業(yè)講師 /青云計劃獲獎者/ 今日頭條&悟空問答 優(yōu)質職場領域創(chuàng)作者 /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師 / 自我效能管理達人/ 專欄原創(chuàng)作家 / 5:00早起倡導者 / 馬拉松跑手 / 讀書控 / 旅行生活踐行者 / 視覺手繪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