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進士”指的是什么?榜眼之后的第四名怎么稱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很多人可能弄不明白,關(guān)于古代的科舉考試,很多時候只是在一些影視劇里面見到過一些,劇中人物考科舉,考中了之后前三名有狀元榜眼探花,但是從第三名之后的第四名開始,就很少有人去關(guān)注了,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都被稱為“進士”,那么,科舉的第四名有什么稱呼嗎?第三名之后的人,又是什么位置呢? 首先,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人們最為熟悉的,這是每一次的殿試,也就是在明清時期,皇帝親自監(jiān)考過后排出來的名次,但是考中的當(dāng)然不止有這三個人,往后還有幾十人,而在殿試之前還有很多次的考試,會試、鄉(xiāng)試等,每一次的第一名都有一個稱謂,狀元是層層選拔下來最終獲得第一名的。 首先來說說,殿試之后的排名。第四名被稱為“傳臚”,是二甲第一名,稱亞元。所謂二甲,就是說,科舉考試考完了之后,會錄取一百到四百人不等,這些人共被分為三甲,其中,一甲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賜進士及第,那么再往后第四名開始就算是二甲,第四名又是二甲的第一名,賜進士出身。所以說,進士指的是所有通過殿試的考生,并不是第三名之后的人。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三甲的第一名也被稱為傳臚,但是后來就特指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整場考試的第四名了。在二甲之后有三甲,一般是一百到三百人不等,賜同進士出身。不過,這些東西現(xiàn)在大部分人已經(jīng)不了解了,畢竟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頂多只是作為拓展了解一下,所以也不精細(xì)。 科舉考試遠(yuǎn)比現(xiàn)在的高考要難得多,上文中的殿試,只不過是科舉當(dāng)中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此之前,至少還有三輪考試,即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從地方人才當(dāng)中層層考試,層層選拔,一個狀元所面對的對手,遠(yuǎn)比現(xiàn)在的“狀元”們更加多,更加強勁,因為到了最后,這就是一場全國優(yōu)秀人才的角逐了。 有的時候還要看運氣,要是碰上像朱元璋時期陳安仲那樣的事情,找誰去訴苦?才當(dāng)上狀元二十幾天,就因為當(dāng)年錄取的正巧都是南方學(xué)子,考官也是南方人,就被北方學(xué)子全部攪亂,考官下場悲慘,這個狀元也被安上,莫須有的罪名,竟然遭遇車裂之刑,狀元又有什么用,還不是由皇帝安排? 而且歷史上雖然狀元很多,但是真的出名的卻沒幾個,所以狀元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如果為了一個暫時的名次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可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