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對武術界的“徐雷事件”炒得甚是熱鬧,一個是MMA狂人,一個是傳統(tǒng)太極拳達人。兩人通過網上的對罵,約好了進行一場似乎是無條件的搏殺對決,并且美其名曰在武術界打“假”,可謂轟轟烈烈。但細細品來,則越嚼越覺得不是滋味。何故?因為通常要打“假”,首先要明白何為“真”。如果只是把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真”理解為“打”的話,那恐怕還沒有真正理解到傳統(tǒng)武術的真諦。因此,這個“假”打得似乎有點莫名其妙。我認為這件事件本身不僅為中國武術界敲響了警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它給整個中國文化界都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為何在當下的中國會出現(xiàn)這種文化現(xiàn)象?難道只是武術面臨這樣的尷尬和危機嗎?當下的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又是如何認知、認同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我們的文化又是如何自覺的?這些問題的提出,我認為絕不是無關緊要的清談,它對于尋找我們自身文化立場和文化坐標的“回歸”和“重塑”都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深層思考。 如何理解武術的本質?這個事件發(fā)生后,民眾的視線大都聚焦在傳統(tǒng)武術到底能不能“打”這個問題上,似乎對傳統(tǒng)武術的技擊性提出了質疑,因為結果已經出來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不論是站在所謂“唯技擊論”的立場上對傳統(tǒng)武術的肆意討伐,還是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對文化遺產的盲目崇拜,爭論雙方其實都應該認真思考:武術到底是什么?是搏擊術?是套路?是武舞?還是就是“打”?而我認為武術是一門學問,一種教育;也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是一種“由身到心,以術及道”的追求,是“武道”。雖然武術源于原始的攻防格斗技能和軍事武藝,但是在其漫長發(fā)展歷程中,它已經超越了原始的搏殺,上升到了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恰恰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技擊智慧。它所表達的不僅是人類格斗技能的經驗積累,更是人類技擊搏殺的理性回歸。正如武術是體育,又高于體育。這也說明,它的本質已經不僅僅體現(xiàn)在“技擊”上。正如“茶道”已經不把“飲水”作為其本質來追求一樣,而是在整個茶藝的過程中去體悟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理解,我認為“武術”是以“技擊”為內容,通過武術中攻守進退等矛盾的“對立”求得“統(tǒng)一”的一種過程關照,是一種修為的手段。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武術形成了風格各異的129個拳種,并且更加注重武德禮儀的規(guī)范要求。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對“武術”的修為,才能體悟到“武道”的精髓,而這也正是習武者所追求的。當然武術是一個攻防格斗技術的集合體,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元的,無論它趨向于哪種表現(xiàn)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道理,我們都要尊重。尤其是武術發(fā)展到太極拳應該是攻防格斗技術的一次飛躍,它不僅注重攻守的兼?zhèn)?,不丟不頂;而且還強調意氣的配合,身心合一,是一種高層次的技擊??梢哉f,太極拳之勝,在于知法,在于通理,在于達道。它一整套動作的演練,虛實開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剛柔相濟,動靜相隨,其中的陰陽之平衡,絲毫茍且不得,不要借口現(xiàn)代體育而暴殄天物。 因此,只強調了太極拳的技擊,而忽略了它的平衡,至少是舍了本,逐了末,這又何苦來。因此,必須注意的是,在一種“情緒式民族主義”和“廉價式功利主義”的蠱惑之下,我們千萬不要把太極拳引入“西方競技體育思想”和自身“反傳統(tǒng)主義”的怪圈之中。如果用這種立場來研究中國武術、理解太極拳,我不相信它會給我們帶來什么特別鼓舞人心的結論。 我們知道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認同的文化價值觀,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文化自覺,這是一個文化系統(tǒng)構成的重要因子,更是一個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坐標。對一個民族而言,文化坐標往往決定了該民族的精神信仰、價值判斷、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態(tài)度。胡適先生曾經提出過一個問題: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何以日本能在明治維新之后,在短時期之內,獲得成功。而中國則長時期地停滯不前?他認為:日本現(xiàn)代化的成功主要是在工業(yè)和軍事上向西方學習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至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和信仰,改變是極為有限的。然而,中國的情形卻與日本正好相反,在工業(yè)和軍事上,中國的成績實在乏善可陳,但一般人的生活和信仰,卻因為與西方文化接觸而有了實質的改變。而我認為這個“實質”性的改變,其實就是自我“文化坐標”的游離或遺失,可是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一個失去自身“文化坐標”的民族是沒有話語權和地位的。 從文化的層面來說,這次的“比武”也證明不了什么,而且其本身也與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相悖??墒乾F(xiàn)代中國人已經被西方文化侵染了,什么都想比比看,這是現(xiàn)代社會功利的結果,更是缺乏文化主體性的焦慮。 當然這樣一個事件也許不會發(fā)生在日本,日本人從來就不會把相撲、合氣道與其他的格斗項目相比較,因為兩者的文化體系和追求不同,也就是說不同的文化坐標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追求?,F(xiàn)代中國的文化坐標已經游離了,國人的價值判斷也完全趨于西方的思維模式了。因此,我認為回歸文化坐標,重塑文化主體,是當前中國文化復興的核心問題。 如何理解體育強國?體育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本應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局面,因為體育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作的精神財富??墒请S著當前西方奧林匹克文化的強勢沖擊,使得世界體育文化的格局被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體育也都以能夠進入奧運會為至高的榮耀。于是“錦標主義”、“金牌為上”的競爭文化成為體育運動的“鐵律”,似乎只要是體育項目都應該按照奧林匹克的游戲規(guī)則來進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界多元體育文化的“同質化”發(fā)展。而體育文化“同質化”發(fā)展的弊端,不僅會給全球體育文化生態(tài)造成嚴重的失衡,而且也會使得世界體育文化的多元性喪失,這對于人類體育文化來說也是極其可怕的,且損失巨大??傊瑥漠斀袷澜珞w育文化競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它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即:競技體育的競爭是體育文化競爭的核心;群眾體育的競爭是體育文化競爭的關鍵;體育產業(yè)的競爭是體育文化競爭的焦點;而體育價值的競爭才是體育文化競爭的深層動因。正因為如此,中國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體育強國,并且屹立于世界體育之林,不僅僅是運動成績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本國體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核心問題是在世界體育舞臺上有沒有被世界體育人普遍認同并產生影響的體育思想、體育理念,以及全新的身體鍛煉方式,這也是在世界體育界擁有廣泛影響力或競爭力(強國地位)的關鍵所在。今天在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體育發(fā)展要依賴于世界體育的發(fā)展,同樣世界體育的發(fā)展更是離不開中國體育的發(fā)展。 總之,這次“徐雷事件”的發(fā)生,喚醒的應該不僅是武術界自身,更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回歸和自覺,這或許是一件好事。因此,盡快適應新形勢,并建立起全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文化坐標、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就成為當前我國推行文化復興戰(zhàn)略急需解決的緊迫任務。 (責編:趙欣悅、張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