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的表現(xiàn)和痛苦已日漸被更多人了解和承認。李可老中醫(yī)根據(jù)自己的成功經(jīng)驗,從中醫(yī)最重要的陰陽觀出發(fā)來認識它,得到了獨特的治療方案。 △圖片選自公眾號「油多拉星球」 抑郁產(chǎn)生的原因 第一、獨處少交流,陽氣易受損 人得群居而易于充滿生氣,獨處既久,則人氣自弱,邪氣易伸。故中國有古語:人少則不居大屋。處于大居,而無人氣,久則易于傷陽。 人體的元神即是陽氣,陽少而陰多,元神不能抗邪氣,則元神易傷。由此而出現(xiàn)不少鬼魅之病癥,也多由乎此了。抑郁病之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抑郁的關鍵是陽不得伸 所謂陽不得伸,即陰重而陽微,陽不能出于陰。因此出現(xiàn)抑郁寡歡等陽氣郁閉之證。其關鍵并非陽氣之足,而是陽氣之運行不暢。 而過食牛奶、奶酪即易導致體內濕重,濕性粘膩,易膠滯陽氣,致陽氣之不舒。 第三、過用西藥影響了陽氣的運行 西藥的應用,往往是以抑制生命的跡象為過程。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最終影響了生命中最本質因素——陽氣的自然發(fā)展變化。由此而導致陽氣不伸,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四、現(xiàn)代生活的壓力劇增 當前世界變化的節(jié)奏加快,電腦、汽車的普及以及信息交流的增多,大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規(guī)律與習慣。社會運轉的速度加快必然導致人們的壓力增大、精神緊張、易于生氣。 木氣過旺,則相火隨之而炎上。久則會極大地耗傷人體的真陽。 而真陽的作用在于維持各個臟腑機能狀態(tài),從而促進生命發(fā)展。每個人的真陽能量有限,奈何人們不知節(jié)省這有限的能量,反而肆意消耗。 由此則會導致真陽虧虛于下,虛火亢盛于上的局面。 表面上看生命的征象非常燦爛,人們依然能努力工作,依然能自由地生活。豈不知陽虛之于下,則大病之將至不遠矣。而且,陽既已虛,則無力出之于外。 第五、木氣失養(yǎng),則肝膽不能協(xié)調神志 目前人們更習慣于晚睡晚起,而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11時至3時是肝與膽的時相。如果此時人們去睡覺了,則肝膽可以得到自然的休息。 肝膽為木氣所主。木氣得養(yǎng)則可以生長化收藏。所謂木者,即陽之上升狀態(tài)。 古人用五行來描述人體的臟腑,其實是找一種實在的東西來比擬陽氣的不同狀態(tài)。因此,既然陽氣不能自然上升,也就是說春之不春,何能得夏旺秋收冬藏? 此一周期小則為一天,大則為一月、一年,更大則為六十年。而抑郁者,春之陽氣不伸也,或曰子時一陽不升也。 治療抑郁,從陽立論 由此而知,治抑郁當求之于以下幾條。 第一、扶陽氣,則元神得養(yǎng) 其法當補少陰,少陰者,心腎也。腎為真陽水火之宅,內寄相火;心為君火之處,內有元神所寄。心腎陽氣充足則君火可制約全局而無抑郁之弊。 第二、伸陽氣,則元神能出于陰 陽在春升,在夏長,在秋收,在冬藏。故養(yǎng)春氣即是升陽氣。其治在肝膽少陽之經(jīng)。而升陽氣即需養(yǎng)少陽春升之氣。適時睡眠、辛以養(yǎng)肝即可(肝欲散,即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 第三、降郁火 陽得養(yǎng)則旺,得伸則可出之于外。于是再降所郁之火,則陽升之路可暢,而郁邪可祛。開四關升清地氣、降濁天氣,則東西兩路可通。更有清降陽明諸法,皆是。 以上諸法若能融會貫通,則治抑郁不過如此。 唯需注意盡量不用西藥,或者用而不多,能減則減。 西藥的功效在于把陰陽調整到一個低層次的平衡上,是以抑制生命的旺盛為代價以取得暫時的安定,頗有夾板治駝的味道。 從陽氣治郁證,大法即是如此。即如其他疾病,多關乎陽氣之偏左偏右,也照樣可依法施術,其理大同小異。 治療抑郁癥的常用經(jīng)方 我治100多例抑郁癥,基本就是四逆湯,逐日加附子量。到一定程度,出一身臭汗,就有說有笑了。 這個很奇怪,而且得病的大部分是大學生,家庭比較困難,環(huán)境壓力比較大。 四逆湯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藥組成。我還計劃用這個方子,試用于運動神經(jīng)元疾病(這是個頑癥,這個東西不但外國人治不了,我們也治不了),這個方子加等量制馬錢子粉,看看會不會對這個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附:《傷寒論》中的四逆湯 1.古代劑量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2.現(xiàn)代劑量(僅供參考) 甘草(6g,炙)干姜(4.5g)附子(10g,生用,去皮) 3.煎服法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煎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現(xiàn)代用法:久煎,分兩次溫服) 4.《傷寒論》論述條文選摘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上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法中 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法 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第324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飲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宜四逆湯。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法 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法 第388條: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注意:文中處方僅供參考,請務必遵醫(yī)囑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