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兩大地震帶 90%的地震發(fā)生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 發(fā)布時間:2017-11-28 18:00:19來源:世界之最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又稱環(huán)太平洋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或火環(huán))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jīng)常發(fā)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地區(qū),全長40,000千米,呈馬蹄形。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上有一連串海溝、火山弧和火山帶,和板塊移動。它有452座火山,是占有世界上的活躍的和休眠火山的75%以上。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有時也被稱為火環(huán)。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強烈的地震都在該地帶上發(fā)生,第二個最猛烈的地震帶是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伸延至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阿爾卑斯帶,地球上6%的地震和17%最強烈的地震在這里發(fā)生。第三個最猛烈的地震帶則是大西洋中洋脊。成因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的直接成因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其東部是由于納斯卡板塊和科科斯板塊潛沒于向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以及細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則潛沒于北美洲板塊之下。向西北移動的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部分潛沒于阿留申群島弧之下,較西的部分則潛沒于堪察加-千島群島弧之下;太平洋板塊的南面部分情況較復(fù)雜,一些面積較小的板塊從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布干維爾島、湯加和紐西蘭與其碰撞。印度尼西亞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及阿爾卑斯帶之間,東北部的島嶼包括新幾內(nèi)亞靠近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南部及西部的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島及帝汶島則靠近阿爾卑斯帶。活躍的地區(qū)圣安德烈斯斷層加利福尼亞非?;钴S的圣安德烈斯斷層是一轉(zhuǎn)換斷層,抵銷了一部分在美國和墨西哥之西南的東太平洋海隆,該斷層引起許多小型地震,大約一天數(shù)起,其中大多是無感地震。所以加利福尼亞的房子是木頭做的。不列顛哥倫比亞與育空不列顛哥倫比亞和育空地帶是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的一個較大的火山活動范圍。這里火山活動的劇烈,是因為當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磨擦,巖石廣泛地爆裂并產(chǎn)生斷層,情況與太平洋板塊在日本、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潛沒并形成火山不同。加拿大最大的火山位于這個地區(qū)。埃齊扎山(英語:Mount Edziza)是一個大型的火山復(fù)合體,在過去數(shù)千年曾有幾次爆發(fā)紀錄,形成了一些火山渣錐和溶巖流。其他活躍的火山包括胡度山(英語:Hoodoo Mountain)等。歐亞地震帶(Alpine-Himalayan seismic zone)也叫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這是一條橫跨歐亞大陸,并包括非洲北部,大致呈東西方向的地震帶,總長約15000公里,寬度各地不一,在大陸部分常有較大的寬度,并有分支現(xiàn)象。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外幾乎其余的較大淺源地震和中源地震都發(fā)生在這一帶。大西洋中脊(海嶺)地震帶自斯匹次卑爾根島經(jīng)冰島向南沿亞速爾群島、圣保羅島等至南桑威奇群島、色維爾島,沿大洋中脊分布,向東與印度洋南部分叉的海嶺地震帶相連。印度洋海嶺地震帶由亞丁灣開始,沿阿拉伯—印度海嶺,南延至中印度洋海嶺;向北在地中海與地中?!蟻喌卣饚噙B;向南到南印度洋分為兩支,東支向東南經(jīng)澳大利亞南部,在新西蘭與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繞過非洲南部與大西洋中脊地震帶相接。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從中美加拉帕戈斯群島(科隆群島)起向南至復(fù)活節(jié)島一帶,分為東西兩支,東支向東南在智利南部與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相接;西支向西南在新西蘭以南與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印度洋海嶺地震帶相連。這3個地震帶帶皆以淺源地震為主。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與北極海的中洋脊,不過這個地震帶地震頻率不高。大西洋洋中脊(又稱大西洋洋中脊;英文:Mid-Atlantic Ridge)是一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海底的山脈,橫跨大西洋及北冰洋。大西洋洋中脊由北緯87度(距離北極333公里)伸延至南緯54度的布韋島。大西洋中脊的最高點突出海面,形成海島。大西洋洋中脊為全球洋中脊(Mid-ocean ridge)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其形成方式亦被認為與其他洋中脊相同,即在分離板塊邊緣(divergent boundaries)把板塊分開。北大西洋有北美洲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在南大西洋則有南美洲板塊及非洲板塊互相分離。由于它們的分離作用仍然持續(xù),所以大西洋洋中脊在每年都以5至10厘米的速度向東西方向成長。發(fā)現(xiàn)1850年,在大西洋下有山脊的推論首先由馬修·方丹·莫里(Matthew Fontaine Maury)提出。1872年,大西洋洋中脊在挑戰(zhàn)者號科學考察(Challenger expedition)期間被發(fā)現(xiàn)。查爾斯·懷韋爾·湯姆生(Charles Wyville Thomson)帶領(lǐng)一班科學家上船在研究未來跨大西洋電報電纜的位置時,發(fā)現(xiàn)大西洋中央的海底高度有大幅的升高。[1]1925年,,聲納證明了此山脊的存在。[2]1950年,布魯斯·查爾斯·希森(Bruce Charles Heezen)、威廉·莫里斯·尤因(William Maurice Ewing)、瑪麗·薩普(Marie Tharp)及眾人合力制作的全球海底地圖。地圖揭示出大西洋中央的山脊有著奇怪山谷與山脊的水深測繪(bathymetry),中央山谷的地震活動活躍,同時亦是很多地震的震中(epicentre)。[4][5]尤因及希森發(fā)現(xiàn)此山脊是一個40000公里長的全球連貫的洋中脊系統(tǒng)的一部分。[6]此全球山脊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引致海底擴張學說及普遍認同由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鄰近山脊與海溝在大西洋洋中脊伸延至南端的布韋島后,大西洋洋中脊轉(zhuǎn)向至大西洋-印度洋-洋中脊(Atlantic-Indian-Ridge)。其山勢一直向東,穿越克羅澤海臺(Crozet Plateau)至西南印度洋脊(Southwest Indian Ridge)。向西則連接斯科舍山脊(Scotia Ridge)。大西洋洋中脊以赤度附近的羅曼什海溝為界,分為北大西洋洋中脊及南大西洋洋中脊。羅曼什海溝為一狹窄的海溝,亦是大西洋其中一處最深的地方,有7758米深。大西洋洋中脊亦是人類認知中的最大山脈。鄰近南大西洋洋中脊附近的南三明治群島并不屬于洋中脊的一部分。在南三明治群島附近有著大西洋最深的海溝---南三明治海溝。地質(zhì)大西洋洋中脊的山脈位于分離板塊的邊緣。因為巖漿由地幔上升,在分離板塊邊緣的板塊便被分開。巖漿的熱力令裂縫兩邊的地殼膨脹,所以便形成山脈。大西洋洋中脊在中大西洋高地的最上方,而中大西洋高地則沿著全大西洋在持續(xù)膨脹。膨脹的成因是軟流圈(Asthenosphere)的向上對流力把海洋地殼及巖石圈。大西洋洋中脊的分離板塊邊緣最初由三疊紀開始形成,當時一連串的三向聯(lián)結(jié)構(gòu)造(triple junction)的地塹在盤古大陸產(chǎn)生而形成山脊。普遍來說三個地塹中的兩個形成分離板塊邊緣,不能形成的地塹被稱為拗拉谷(aulacogen),而大西洋洋中脊的拗拉谷漸漸成為很多美洲及非洲的大河谷(包括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尼日爾河)。山脊約在海面下2,500米,山脊兩側(cè)則更深5,000米。2007年,海洋學家們探索被形容為大型及前所未見的"地殼的傷痕"的地方,在那處地球的地幔巖石露出地面。而那地方正位于特內(nèi)里費島及巴巴多斯附近的山脊。大陸斷裂谷地震帶分布于一些區(qū)域性斷裂帶或地塹構(gòu)造帶,主要有東非大斷裂帶,紅海地塹,亞丁灣及死海,貝加爾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等。此地也主要為淺源地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