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盆腔炎包括子宮炎、輸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及子宮周圍結(jié)締組織炎等,是婦科盆腔多種炎性病癥的總稱。臨床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盆腔炎以高熱、寒戰(zhàn)、頭痛、神疲、納差、下腹疼痛。婦科查子宮增大、壓痛,帶下量多,穢臭,尿頻,后穹隆穿刺有膿性分泌物,血液白細(xì)胞增多,下腹部包塊等,發(fā)病急、進(jìn)展快。多因產(chǎn)后或流產(chǎn)感染及經(jīng)期性交不潔等而發(fā)病。治宜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為原則。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期治療不徹底,病程遷延而成。也有體質(zhì)虛弱、預(yù)防保健不力而形成。 臨床表現(xiàn)為下腹墜脹、疼痛、腰酸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帶下、下腹部有包塊、低熱、不孕等,婦科查宮頸肥大或炎癥,宮體后位活動受限或固定,或于子宮兩側(cè)觸及條索狀物,或觸及臘腸樣或不規(guī)則圓形腫塊等,白帶量多、色黃或呈淡黃稀水樣,以“血瘀” 多見。其病機(jī)為氣血虧虛,邪毒內(nèi)侵,經(jīng)絡(luò)阻滯,瘀血痰濁互結(jié)。治宜益氣養(yǎng)血、化瘀通經(jīng)、軟堅(jiān)散結(jié),兼清熱解毒,扶正祛邪,標(biāo)本兼顧。(一) 急性盆腔炎 方藥1 白頭翁、益母草各30g,黃連、黃柏、秦皮各15g。主治濕熱下痢型急性盆腔炎。若產(chǎn)后惡露不凈加貫眾炭、益母草各30g; 氣虛多汗加炙黃芪30g,黨參24g; 體溫39℃加銀花50g,蒲公英30g; 小腹痛加香附、橘核各30g; 包塊加炮山甲12g,赤芍24g; 盆腔積液加薏米、瞿麥各30g; 食欲不振加陳皮12g,茯苓15g,砂仁10g;大便結(jié)加大黃10g。 用法 日1 劑,煎服10 天不1 療程。 療效 治療107 例,1 個療程治痊愈67 例,2個療程治痊愈40 例,治愈率100%。 來源 河南中醫(yī)雜志1994,(3): 24 楊云霞 方藥2 銀花、蒲公英、黃柏、玄胡、當(dāng)歸各1.4g,乳香0.4g。 用法 研末過篩,每500g 藥粉加老蜜570g,置攪拌機(jī)中拌均勻,搓條制丸,每丸6g,紫外線照射半小時,裝塑料袋密封,每次用1 丸,溫開水送服,日2 次。 療效 治療各種盆腔炎者7 萬多例,均獲滿意療效。 來源 國醫(yī)論壇1990; (3): 16 方藥3 銀花、連翹、澤瀉、薏米各15g,紅藤、敗醬草各30g,桃仁10g,玄胡、生大黃各9g。 用法 日1 劑煎早晚服。 療效 治療13 例,痊愈6 例,顯效4 例,好轉(zhuǎn)3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8; (3): 16 方藥4 癥狀 有流產(chǎn)、分娩、宮腔內(nèi)不潔操作或經(jīng)期、產(chǎn)褥期性交史; 高熱寒戰(zhàn),下腹疼痛; 白帶增多,呈膿性有臭味。婦科查陰道充血,子宮壓痛,附件增厚或有包塊。若盆腔膿腫,則可在子宮直腸凹陷處觸及有包塊; 體溫高39℃左右,白細(xì)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xì)胞增高。 忍冬藤、蜀紅藤各30g,大黃、大青葉、紫草根(后下)、丹皮、赤芍、川楝子、制延胡索各9g,生甘草3g。高熱不退加石膏30g; 黃帶多去赤芍加椿根皮12g,萆薢10g; 尿道熱痛、澀痛加車前草、豬苓各10g; 盆腔有炎性包塊或附件有炎性包塊者去川楝子加三棱、莪術(shù)各10g;高熱神昏加紫雪散1g。 用法 日1 劑,早晚服。 療效 治療28 例,愈22 例,好轉(zhuǎn)6 例,總有效100%。 來源 湖南中醫(yī)雜志1996; (5) : 31 李定江 方藥5 紅藤、敗醬草、魚腥草、蒲公英各15g,乳香、沒藥各6g,三棱、莪術(shù)各5g,丹皮3g。 用法 以上方煎湯保留灌腸為主,同時辨證內(nèi)服煎劑,日1 次,5 次為1 療程,經(jīng)3~8 療程治療,效果顯著。 療效 治療96 例,痊愈80 例,顯效16 例,總有效100%。 來源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0; (11、12): 548李文君 方藥6 ① 〔急性血熱瘀滯〕 銀花、丹參各30g,連翹、蒲公英、地丁各15g,當(dāng)歸、柴胡各9g,川芎6g,赤芍、香附、丹皮、黃芩各12g,甘草4.5g。 ② 〔慢性氣滯血瘀〕 當(dāng)歸、川芎、桃仁、炒五靈脂、生蒲黃、魚腥草各9g,赤芍、薏米各15g,銀花、土茯苓各30g,香附12g,木香、制沒藥各6g。 ③ 〔寒滯血瘀〕 桂枝、炒小茴香各6g,茯苓、赤芍各12g,桃仁、丹皮、香附各9g,丹參24g。 ④ 〔結(jié)核性陰虛血熱〕 青蒿、麥冬、丹皮、白芍各9g,生龜板、生地、鱉甲各15g,丹參、貓眼草各30g,百部12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96 例,治愈21 例,顯效18 例,有效54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7%。 來源 山東中醫(yī)雜志1982; (6): 342 賈東魯 方藥7 狗脊、桑寄生、雞冠花、益母草、元胡、馬齒莧各15g,丹參、銀花、黃芪各15~20g,敗醬草23g,香附10g。腰劇痛加川斷、杜仲、菟絲子、枸杞子; 濕熱下注加黃柏、白果、土茯苓、薏米; 有包塊加炮山甲、牡蠣、路路通。 用法 日1 劑,煎服。藥渣熱敷下腹部若慢性盆腔炎用本方同時外加保留灌腸治療。 療效 治療98 例,愈65 例,顯效28 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4%。 來源 陜西中醫(yī)雜志1993; (12): 554 方藥8 急盆湯 銀花、連翹、敗醬草、蒲公英、土茯苓、丹參、赤芍、元胡、甘草。下腹痛甚加蒲黃、五靈脂、川楝子; 病程久延,癥見下腹冷痛,白帶清稀、量多屬寒濕阻滯者加桂枝、炒小茴香、鹿角霜; 下腹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shù)、雞內(nèi)金; 氣虛加黃芪、黨參。 用法 日1 劑,煎內(nèi)服,同時外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敗醬草、赤芍各30g,沒藥15g。濃煎,囑患者排空大便,用肛管插肛門12~14cm 保留灌腸,日1 次,10 次為1 療程,連用2~4 個療程。以上內(nèi)外同治對急性盆腔炎效顯著,也可外敷桂枝、吳茱萸、小茴香、丹參、皂角刺、三棱、莪術(shù)、乳香、沒藥、蒲公英、敗醬草、黃柏。研粉裝入布袋噴適量水,隔水蒸透后熱敷小腹部,日1~2 次,每次敷半小時,也可用丹參注射液16 ~20ml,加入5% 葡萄糖液500ml。合靜滴,日1 次,連用7~10 天。 療效 治療84 例(其中急性25 例,慢性58例),愈48 例,好轉(zhuǎn)35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99%。 來源 福建中醫(yī)藥1995; (3): 34 胡麗珍 方藥9 ① 〔急性盆腔炎〕 元胡12g,銀花、連翹、敗醬草、薏米、生地、丹參各15g,紅藤30g,桃仁9g。 用法 日1 劑煎服。同時用青霉素靜脈點(diǎn)滴,日1 次,若青霉素過敏者,用紅霉素1g,或白霉素0.8g 靜脈點(diǎn)滴。口服甲硝唑0.4g,日3次,連用2 周。 ② 〔慢性盆腔炎〕 丹參、金銀花、連翹各15g,赤芍、元胡各12g,桃仁、三棱、莪術(shù)各9g。氣虛加黨參15g。 用法 日1 劑煎服。同時用青霉素肌注,日4 次。每次口服甲硝唑片0.2g,日3 次。外用氫化可的松25mg,0.25 普魯卡因30ml,保留灌腸,日1 次,連用10 天為1 個療程,用2~3 個療程。 療效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263 例,痊愈194 例,顯效43 例,好轉(zhuǎn)23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為99%。 來源 中醫(yī)藥研究1993; (6): 41 張秀英等 (二) 慢性盆腔炎 1、慢性盆腔炎內(nèi)服方 方藥1 癥狀 其中月經(jīng)先期的392 例,月經(jīng)后期的385 例; 經(jīng)血量多的903 例; 經(jīng)期延長的680 例;痛經(jīng)的872 例; 經(jīng)間期出血200 例; 崩漏180例。分娩后導(dǎo)致盆腔炎者292 例; 人流或?qū)m腔手術(shù)導(dǎo)致盆腔炎者584 例; 結(jié)扎術(shù)或其他腹部手術(shù)導(dǎo)致盆腔炎180 例; 合并慢性宮頸炎850 例,合并盆腔炎包塊者205 例。病程4 個月~18 年。 病例 女,34 歲,下腹反復(fù)墜脹、疼痛2年多,經(jīng)期加重; 白帶黃色,量多,腰骶部疼痛,性交或經(jīng)期嚴(yán)重; 經(jīng)色黯有瘀塊,經(jīng)量多,經(jīng)前乳房和小腹脹痛; 子宮及卵巢一側(cè)或雙側(cè)可觸及索狀物,有輕度壓痛; 盆腔結(jié)締組織炎,時一側(cè)或雙側(cè)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可捫及包塊。病因多為情志郁結(jié),肝失疏泄,脾失健運(yùn),濕熱內(nèi)蘊(yùn)、阻滯氣機(jī),濕、瘀熱傷血絡(luò),氣滯血瘀為患。治宜清熱化濕為本,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為主。 ① 〔內(nèi)服1 號湯〕 白花蛇舌草25g,兩面針、茯苓、車前草、丹參、白芍各15g,柴胡、枳殼、當(dāng)歸、大腹皮各10g,黃芪、黨參各30g。腹痛加川楝子、元胡; 發(fā)熱、白帶膿稠去黃芪,選加銀花、蒲公英、黃柏、敗醬草; 腰痛、頭眩暈耳鳴等腎虛者加菟絲子、杜仲、桑寄生; 腹中有包塊或粘連明顯選加三棱、莪術(shù)、路路通、穿破石、赤芍; 有積液者加萆薢、豬苓; 下黃白帶相兼,手足心熱,口干等陰虛內(nèi)熱選生地、地骨皮。 用法 日1 劑,煎服20 天為1 療程,并用外敷方。 ② 〔外敷盆炎散〕 蛇舌草、蒲公英、大黃各30g,黃柏、兩面針、赤芍各15g,白芷、薄荷各10g。 用法 研末,煎服150g 調(diào)水蜜外敷在下小腹痛處,帶包扎保留5 天,14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2900 例,愈2320 例,好轉(zhuǎn)267例,總有效100%。 來源 廣東茂名市中醫(yī)院張帆全權(quán)、鄧?yán)讱v、李梅、盤娟、姚兵紅、周華珺 方藥2 癥狀 小腹墜痛,帶下量多,腰骶疼痛。本病由于經(jīng)期或產(chǎn)后穢濁之邪侵襲胞宮所致。治宜清利濕濁,祛瘀通絡(luò)。 生地、白芍、紅藤、蒲公英、銀花、薏苡仁、敗醬草各15g,炙香附、元胡各10g,生貫眾30g,生甘草6g,丹皮10g。氣虛加黃芪30g,黨參15g; 腰痛加川斷、杜仲各12g; 包塊形成加夏枯草、皂刺、三棱、莪術(shù)各12g。 用法 日1 劑,煎1 內(nèi)服,煎2 保留灌腸,日各1 次,10 天為1 療程,休息2~3 天再繼用第2 療程,連用2~3 個療程。 療效 治療108 例,痊愈42 例,顯效58 例,有效8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安徽宿縣地區(qū)中醫(yī)院張曉莉 方藥3 ① 〔熱毒身熱〕 銀花、連翹、敗醬草各24g,丹皮10g,梔子、赤芍、桃仁、川楝子、冬瓜仁各12g,薏米、元胡各15g,制乳香、制沒藥各9g。熱毒盛加蒲公英、蚤休、紫花地??; 白帶多加黃柏、椿根皮、白雞冠花; 包塊硬加三棱、莪術(shù)、昆布。 用法 日1 劑煎服,治療60 例,愈58 例,進(jìn)步2 例。 ② 〔實(shí)熱瘀結(jié)〕 銀花50g,連翹、丹參各25g,赤芍、敗醬草各20g,黃柏、丹皮、川楝子、元胡各15g。 ③ 〔氣滯血瘀〕 桂枝10g,茯苓、赤芍、丹皮、桃仁、紅花各15g,丹參、紅藤各3g。 用法 各方均日1 劑煎服,以上2、3 方治療87 例,愈58 例,顯效26 例,進(jìn)步3 例。 療效 以上3 方共治療147 例,愈116 例,顯效26 例,進(jìn)步5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 (8) 方藥4 丹參15g,赤芍、當(dāng)歸各12g,川芎、桃仁、紅花、元胡、香附各10g,敗醬草20g。腹痛甚加乳香、沒藥; 腹有包塊者加三棱、莪術(shù); 腹脹甚加川楝子、木香; 濕熱者加銀花、連翹、蒲公英。 用法 日1 劑,煎服1 個月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48 例,愈30 例,顯效14 例,好轉(zhuǎn)4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吉林中醫(yī)院1999; (1): 26 莽發(fā) 方藥5 炮山甲、乳香、沒藥、白芷、黃柏、連翹各10g,野菊花20g,敗醬草30g,夏枯草、浙貝母各12g,當(dāng)歸、炒蒼術(shù)、銀花各15g。有腫塊質(zhì)硬加皂角刺; 熱毒熾盛加紅藤或丹皮、赤芍。 用法 日1 劑,煎早晚服。 療效 治療40 例,愈37 例,有效3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 (2): 27張瑞春 方藥6 桂枝9g,茯苓12g,蒲公英、益母草各30g,甘草6g。腰痛加延胡索; 白帶多腰痛加山藥、薏苡仁; 血性白帶多加艾炭; 瘀重加三棱、莪術(shù)各10g。 用法 日1 劑煎服,外用當(dāng)歸、赤芍、紅花各10g,桃仁9g,小茴香20g,花椒15g,艾葉40g,透骨草100g。發(fā)燒加青蒿、丹皮、黃柏、連翹、銀花研末裝袋加酒蒸熱敷下腹,1 劑反復(fù)加熱敷3 天,日2 次。 療效 治療52 例,愈42 例,顯效6 例,好轉(zhuǎn)4例,總有效100%。 來源 甘肅中醫(yī)雜志 方藥7 加味桂枝茯苓湯 桂枝、丹皮、赤芍、桃仁各10g,生牡蠣、敗醬草、茯苓各15g,三棱、莪術(shù)、甘草各6g。腹痛加元胡; 發(fā)熱加荊芥、銀花; 白帶黃色加黃柏; 腰酸困加熟地、桑寄生;白帶量多,納呆惡心加白術(shù)、炒神曲、制半夏、砂仁; 腹有下墜感加枳殼。 用法 日1 劑煎早晚空腹服,15 天為1 療程。忌辛辣、油膩。 療效 治療52 例,痊愈51 例,無效1 例,治愈率98%。 來源 山西中醫(yī)1996; (5): 17 常富璧 方藥8 病例 女,36 歲,宮前右側(cè)有一荔枝大小(2cm) 包塊,右側(cè)卵巢囊腫。 桂枝、赤芍各10g,赭石45g,茯苓15g,丹皮、桃仁各9g。 用法 日1 劑,煎服10 劑為1 療程,連服2個療程。 療效 治療30 例,愈28 例,效2 例,總有效100%。 來源 江西中醫(yī)藥雜志敖保世 方藥9 癥狀 病程4 個月~20 年,月經(jīng)異常者36例,合并慢性宮頸炎26 例。多因肝郁脾虛致氣血失調(diào),濕熱與瘀血互結(jié),阻滯于沖任二脈,故纏綿難愈,治宜立足于標(biāo)本兼顧,徐緩圖之,切忌操之過急,克伐太過。選藥性能平緩,攻補(bǔ)兼務(wù),攻而不傷正,補(bǔ)而不戀邪。 生黃芪、生薏米、敗醬草各30g,桂枝6g,茯苓、赤芍、丹皮、川牛膝、香附各15g,丹參20g,連翹12g,肉桂3g。有腫塊加土鱉蟲、炮山甲; 下腹脹痛加廣木香、延胡索; 卵巢囊腫或輸卵管積水加豬苓、車前子; 脾虛便溏,納差加山藥、黨參、白術(shù); 脅脹痛或經(jīng)前乳房脹痛加川楝子、絲瓜絡(luò)、瓜蔞; 帶下時多色黃白相兼,手足心熱,口干者加生地、地骨皮、五味子。 用法 日1 劑,煎服10 劑為1 療程,善后可將上方改為制丸服,每次6g,日服3 次。連服3 個月觀察。 療效 治療80 例,愈69 例,顯效7 例,好轉(zhuǎn)3例,無效1 例,總有效99%。 來源 山東中醫(yī)雜志2000; (1): 28 王雪敏等 方藥10 癥狀 合并子宮體、宮膜、輸卵管、卵巢炎、結(jié)締組織炎,屬濕毒,白帶多、味臭。 銀花、丹皮、赤芍、薏米、川楝子各9g,連翹、元胡各10g,紅藤20g,車前草、敗醬草各15g,蒲公英30g。若白帶量多,腰酸痛,脾虛濕滯者內(nèi)服黨參、白術(shù)、赤芍各9g,茯苓、車前草、薏米各15g,柴胡6g,荊芥、炙甘草各3g。 帶黃白、腹脹、心煩者內(nèi)服逍遙散。用法 上方日1 劑煎服。同時外用紅藤、蒲公英、敗醬草、丹參、赤芍、元胡、香附煎濾液灌入大針筒,套上粗導(dǎo)尿管插入肛門15cm 輸入藥液保留灌腸,日1 次,連用半個月。再用大黃、姜黃、敗醬草、丹參、赤芍、乳香、羌活、獨(dú)活、千年健、透骨草研末蜜或蛋清調(diào)敷小腹部,1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94 例,愈79 例,好轉(zhuǎn)15 例,總有效100%。 來源 貴州中醫(yī)學(xué)院擬定方 方藥11 赤芍、郁金、敗醬草各15g,丹皮、枳殼各12g,丹參、忍冬藤各20g,當(dāng)歸9g,香附10g。 熱甚加黃柏、黃芩; 濕盛加薏米、萆薢、車前子、澤瀉; 腹痛甚加延胡索、木香、香附; 體虛加黃芪、白術(shù)。用法 日1、2 劑煎服。外用毛冬青干品1000g 煎濾濃縮成浸膏,加入苯酚5g,每用冬青液50ml 加溫開水50ml 保留灌腸,日1 次,經(jīng)期停。再用大黃、黃芩、黃連、黃柏各適量研末,用溫開水或蜜調(diào)敷下腹部,日2 次,經(jīng)期停。病情反復(fù)不愈者可注射清開靈和雙黃連。 療效 治療148 例,痊愈85 例,顯效42 例,有效20 例,總有效99.3%。 來源 中醫(yī)外治雜志1995; (6): 12 黃健玲 方藥12 桃仁承氣湯 桃仁9g,大黃12g,桂枝、甘草各6g。 用法 上藥加水1400ml 煮至450ml 濾去滓加入芒硝6g 再用文火微煎沸,飯后溫服150ml,日3 次。 療效 治療35 例,顯效23 例,有效12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0; (3): 33~34 金振堂等 方藥13 婦炎沖劑 黃芪、丹參、當(dāng)歸、赤芍、丹皮、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王不留行、桂枝。 用法 將上藥浸制濃縮成浸膏,加入可溶性淀粉、糖粉制成顆粒沖劑,每包12g,每次服2包,日服2 次,重者加服1 包1 次,服1 個月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120 例,1 個療程愈41 例,2 個療程治愈53 例,3 個療程治愈11 例,顯效15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四川中醫(yī)1996; (2): 39 鄭抗美等 方藥14 癥狀 濕熱瘀阻,腰骶酸楚痛,少腹隱痛或脹,經(jīng)期或勞累后加重,黃帶量多。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散結(jié)。 紅藤、敗醬草各15g,赤芍、當(dāng)歸、莪術(shù)、茯苓、甘草各10g。重癥加忍冬藤、魚腥草; 小腹痛合金鈴子散加荔枝核、乳香、沒藥; 腰骶痛加杜仲、枸杞子; 白帶量多加白芷、椿根皮、赤小豆。 用法 日1 劑,煎服7 劑為1 療程,可停用抗生素,外用虎杖、丹參各30g,小茴香、黃柏、桃仁、三棱各15g,有炎性包塊加皂角刺、鱉甲、透骨草; 輸卵管不通加炮山甲、地龍、水蛭、路路通、絲瓜絡(luò)。濃煎,先排完大便,日灌腸1次,7 天為1 療程,灌腸后俯臥半小時,以利藥物充分吸收。 療效 治療136 例,愈102 例,顯效27 例,好轉(zhuǎn)6 例,無效1 例,總有效99.3%。 來源 湖南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 (1): 39 方藥15 癥狀 年齡20~40 歲115 例,41 歲以上8例; 病程3 個月至3 年; B 超查子宮周圍結(jié)節(jié),最小8mm×11mm,最大59mm×71mm; 下腹脹痛或腰骶酸痛,帶下量多者89 例,痛經(jīng)者37 例,閉經(jīng)2 例,均有炎性包塊。中醫(yī)認(rèn)為炎性包塊盆腔炎,瘀血是其病變的核心,久病氣血虛是根本,濕毒蘊(yùn)積,肝郁氣滯是兼證。 黃芪30g,扶正托毒; 桃仁、川芎各10g,紅花7g,當(dāng)歸、白芍、熟地各20g,活血養(yǎng)血;益母草30g,活血解毒; 蒲公英40g,敗醬草20g,清熱解毒; 蒼術(shù)10g,燥濕運(yùn)脾; 香附10g,疏肝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若閉經(jīng)、痛經(jīng)、包塊多且大者加莪術(shù)10g,丹參20g; 舌苔膩,帶下量多、黃稠者去熟地加車前子、黃柏各10g;舌苔膩,白帶量多清稀者去熟地加山藥30g,菟絲子10g; 月經(jīng)量多加三七粉( 沖) 5g,地榆30g; 舌苔膩,腹瀉稀便或五更瀉者去熟地加藿香、補(bǔ)骨脂各10g。 用法 日1 劑,煎服半月為一療程,經(jīng)期停藥3~5 天,經(jīng)B 超查結(jié)果再服下療程。 療效 治療123 例,痊愈107 例,好轉(zhuǎn)14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8%。 來源 廣東斗門縣僑立醫(yī)院王健雄 方藥16 當(dāng)歸20g,赤芍12g,丹參、玄胡各15g,三棱、香附、烏藥、紅藤、敗醬草各30g,甘草6g。 用法 依法制成丸,日服3 次,每次服10~15g,月經(jīng)干凈后開始服藥,12 天為1 療程。本方療效確切,病愈較快,一般只需1~2 個療程。 療效 治療102 例,總有效達(dá)98%。 來源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8; (7) :440 張西芝 方藥17 勝紅薊35.8%,刺針草21.4%,紅木香21.4%,連翹21.4%。 用法 由福州市醫(yī)科所研制的“ 勝紅抗炎素,每粒0.25g,日口服3~4 次,每次服4~5 粒,飯后服,連服3~4 周為1 療程,可服1~3 療程。 若炎性包塊大者加服化瘀湯: 桃仁、赤芍各10g,川芎、黃芩、三棱、莪術(shù)各9g,炮山甲20g; 氣虛加服益氣健脾湯: 黃芪15g,黨參、白術(shù)各10g; 里熱盛加服敗醬草3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0g; 出血多者加服貫眾、側(cè)柏葉、生地各10g,旱蓮草、益母草各15g。療效 治療144 例,愈99 例,顯效22 例,有效20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8%。 來源 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1; (7): 411 方藥18 銀花、生黃芪各15~30g,連翹30~40g,水蛭6~10g,大黃10~20g,失笑散(包) 5~10g。 用法 日1 劑,濃煎3 次,共藥液700ml,飯后半小時后口服200ml,連服20 天為1 療程,每把剩余100ml 藥液保溫保留灌腸,連用1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110 例,痊愈100 例,有效8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8%。 來源 寧夏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吳心芳 方藥19 黨參、白術(shù)、生黃芪、生山藥、生雞內(nèi)金各15g,天花粉、知母、三棱、莪術(shù)各20g,水蛭10g。急性期熱毒熾盛,酌加銀花、敗醬草、蒲公英、七葉一枝花。 用法 日1 劑,煎服15~50 劑。 療效 治療50 例,愈39 例,顯效5 例,有效5例,無效1 例,總有效98%。 來源 浙江中醫(yī)雜志2001; (11): 474 傅靜 方藥20 三棱、莪術(shù)、知母各15g,山藥30g,花粉20g,雞內(nèi)金(研沖服) 5g,雞血藤50g。血瘀兼濕加黃柏、連翹各20g; 血瘀兼寒者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各20g,肉桂15g。 用法 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135 例,痊愈86 例,有效45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7%。 來源 吉林中醫(yī)雜志1986;(6):16 楊錦瑞 方藥21 丹參30g,桃仁、赤芍、蒲公英、敗醬草、三棱、莪術(shù)各10g,蒲黃、五靈脂各9g,瓦楞子15g,川楝子、香附各6g。寒者加桂枝、炮姜;虛者加黃芪、黨參; 腫者加茯苓、澤瀉。 用法 日1 劑,煎服10 天為1 療程,間隔5~7 天后再行下個療程。 療效 治療114 例,痊愈94 例,好轉(zhuǎn)17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7.3%。 來源 陜西中醫(yī)1990; (9): 46 魏孚梅 方藥22 柴胡6g,枳實(shí)、敗醬草、桃仁、川楝子、三棱、莪術(shù)各10g,紅藤、玄胡、薏米各12g,紅花、甘草各3g。體虛弱加黃芪、黨參; 便秘加大黃; 無包塊可減少三棱、莪術(shù)用量。 用法 日1 劑,水煎服。 療效 治療646 例,痊愈416 例,好轉(zhuǎn)207例,無效23 例,總有效96%。 來源 湖北江北監(jiān)獄醫(yī)院陳興華 方藥23 黃芪、黨參、白術(shù)、山藥、天花粉、知母、三棱、莪術(shù)、雞內(nèi)金。濕熱內(nèi)侵型去天花粉、知母加蒼術(shù)、黃柏、蒲公英、敗醬草、蛇舌草; 瘀血內(nèi)阻型去天花粉、知母加蒲黃、沒藥、王不留行,兼熱證加大黃炭,兼寒證加炒小茴香,干姜、肉桂; 肝經(jīng)濕熱型加蛇舌草、延胡索、澤瀉、大黃炭、蒲公英; 肝腎兩虧型,用上主方合蒼術(shù)、黃柏、女貞子、旱蓮草、蓯蓉、炮山甲、蛇舌草。 用法 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89 例,愈75 例,好轉(zhuǎn)11 例,無效1 例,總有效97%。 來源 廣西中醫(yī)藥1990; (3): 15 陳慧儂 方藥24 ① 〔實(shí)熱型〕 銀花50g,連翹、丹參各25g,赤芍、敗醬草各20g,丹皮、黃柏、川楝子、元胡各15g。 ② 〔氣滯血瘀型〕 桂枝10g,茯苓、赤芍、丹皮、桃仁、紅花各15g,丹參50g。 用法 以上各方均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87 例,痊愈58 例,顯效26 例,進(jìn)步3 例,總有效100%。 來源 吉林中醫(yī)藥1984; (5): 17 文丙錫等 方藥25 三棱、莪術(shù)、桃仁、土鱉蟲、丹參、蒲黃、紅藤、蒲公英、敗醬草、澤瀉、荔枝核、元胡。 用法 研末,內(nèi)服2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87 例,愈53 例,顯效11 例,好轉(zhuǎn)21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8%。 來源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3):6 趙翠英 方藥26 化瘀益氣治帶湯 生黃芪15~30g,失笑散(包) 15g,紅藤、薏米各30g,桃仁、紅花、丹皮、枳實(shí)、制大黃各10g。 用法 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86 例,愈53 例,顯效16 例,好轉(zhuǎn)16 例,無效1 例,總有效99%。 來源 中國醫(yī)藥學(xué)報1988; (2): 41 方藥27 生黃芪、薏米各30g,當(dāng)歸、桂枝、制大黃、失笑散各10g,桃仁6g,血竭(吞) 2g,制香附12g,元胡、敗醬草各15g,紅藤20g。 用法 日1 劑煎服,1 個月為1 療程,外用“康婦消炎栓” 1 枚塞入陰道,日1~2 次。 療效 治療120 例,痊愈78 例,顯效38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6.6%。 來源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8; (5): 21 陳穎異 方藥28 ① 〔內(nèi)服方〕 濕熱型用柴胡、黃芩、赤芍、敗醬草、川楝子、陳皮、薏米。寒凝氣滯加桂枝、肉桂、烏藥; 血瘀痰阻加三棱、莪術(shù)、制乳香、沒藥、煅瓦楞子。 ② 〔灌腸方〕 敗醬草15~30g,黃芩、赤芍、川楝子、柴胡各9g。有色塊加三棱6g,莪術(shù)9g; 囊性色塊加冬葵子9g,有寒去敗醬草、黃芩,加肉桂3g,烏藥或乳香、沒藥各6g。 用法 以上內(nèi)服方,日1 方煎3 次服; 灌腸方日1 劑,煎灌腸日1 次,10 次為1 療程,經(jīng)期停用。 療效 治療310 例,痊愈65 例,顯效127 例,進(jìn)步108 例,無效10 例,總有效97%。 來源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0; (3): 13 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婦科 方藥29 銀花、連翹、丹參、紫花地丁各15g,赤芍、三棱、莪術(shù)、黃柏、制香附各10g,丹皮、烏藥各9g,小茴香6g。濕重加車前子、茵陳; 熱重,重用黃柏、銀花、連翹; 瘀重,重用赤芍、三棱、莪術(shù)。 用法 日1 劑,煎服1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347 例,愈237 例,好轉(zhuǎn)96 例,無效14 例,總有效96%。 來源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學(xué)報1997; ( 4) :66 劉全芝等 方藥30 大黃5~10g,制附子10~30g,細(xì)辛3~20g,蒲黃、五靈脂10~30g,夏枯草30~60g。濕盛舌苔膩加薏米、白術(shù)、黨參、茯苓; 熱盛苔黃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 疼痛加川芎、玄胡; 氣虛自汗者加黃芪、當(dāng)歸; 有肌瘤者加水蛭,屬于濕熱證肌瘤者去水蛭,改加虎杖、三棱、莪術(shù)、石見穿; 小腹脹者加三棱、莪術(shù); 偏涼者加烏藥。 用法 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62 例,愈41 例,顯效12 例,有效7例,無效2 例,總有效97%。 來源 天津中醫(yī)雜志1999; (6): 34 方藥31 黃芪、當(dāng)歸各20g,敗醬草、忍冬藤、黃柏各15g,丹參、桃仁、三棱、莪術(shù)、皂角刺各10g,制香附6g。 用法 月經(jīng)前半月開始服藥,日1 劑連服10劑為1 療程,月經(jīng)期停藥,共治3 個月經(jīng)周期,同時外用黃柏、紅藤、虎杖、蘇木各20g,乳香、沒藥各15g。煎濾濃縮100ml,溫度40℃左右保留灌腸,經(jīng)期停用。 療效 治療80 例,愈69 例,有效8 例,無效3例,總有效96.3%。 來源 湖北中醫(yī)雜志2001;(6):35 侯志霞 方藥32 癥狀 形寒肢冷,小腹冷痛,腰骶酸痛,肛門墜脹,月經(jīng)后期,經(jīng)量少、白帶多、舌苔白或白膩,脈沉遲。若有附件炎,可在子宮一側(cè)或兩側(cè)捫到增粗的條索狀物,且有壓痛,如已形成輸卵管積水或卵巢囊腫,可觸到囊性包塊。 桂枝、山慈菇、莪術(shù)、元胡、香附各10g,鹿角片6g。氣血虛加黨參、當(dāng)歸各10g,黃芪15g; 腰酸痛加補(bǔ)骨脂、杜仲各10g; 小腹冷痛加烏藥10g,炒小茴香6g; 輸卵管阻塞加穿破石15g,木香5g,王不留行10g,沉香3g。 用法 日1 劑煎服。外用桂枝、赤芍各15g,蛇床子6g,皂角刺10g。煎濾每晚1 次保留灌腸,同時外敷川椒、穿破石各15g,附子、桂枝、皂角刺各10g,吳茱萸6g 研末蜜調(diào)敷子宮穴、關(guān)元穴、中極穴等交替使用。 療效 治療42 例,愈31 例,好轉(zhuǎn)10 例,無效1 例,總有效98%。 來源 福建中醫(yī)藥1996; (2): 30 黃瑞英 方藥33 丹參、敗醬草、赤芍、元胡、茯苓各15g,桃仁、丹皮各12g,香附6g。 用法 藥先泡半小時,用武火煎后改文火煎,連服12 劑為1 療程,用1~3 療程。 療效 治療60 例,愈47 例,顯效12 例,無效1 例,總有效98%。 來源 湖北中醫(yī)雜志王飛段 方藥34 敗醬草12g,紅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g,制乳香1g,炒元胡4g。 用法 日1 劑濃煎縮至4000ml,濾后加入砂糖12g,苯甲酸鈉適量調(diào)勻,日服3 次,每次服25ml,10 天為1 個療程,連用1~3 個療程。 療效 治療365 例,痊愈85 例,顯效194 例,好轉(zhuǎn)73 例,無效13 例,總有效96.4%。 來源 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 (11): 496 方藥35 柴胡、金錢草、蒲公英、萹蓄、瞿麥、莪術(shù)各20g,川牛膝、桂枝、香附各15g,茯苓皮、車前子各30g,木通10g,滑石40g。 用法 日1 劑,煎分3 次服。 療效 治療72 例,痊愈52 例,顯效11 例,好轉(zhuǎn)6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6%。 來源 新中醫(yī)2002; (1): 50 姜題平 方藥36 紅藤、敗醬草、蒲公英各30g,茯苓、丹皮、當(dāng)歸、香附、赤芍各10g,薏米12g,丹參20g。 腹痛甚加玄胡、乳香; 腰痛加川斷、當(dāng)歸; 下黃帶稠加椿根皮、墓頭回; 有血塊或粘連明顯者加三棱、莪術(shù)。用法 日1 劑,煎服1 個月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50 例,痊愈36 例,顯效7 例,有效5 例,無效2 例,總有效96%。 來源 黑龍江中醫(yī)藥2000;(4):15 林素英 方藥37 地鱉蟲、炮山甲(均先煎)、三棱、莪術(shù)、丹皮、昆布各10g,紅藤、敗醬草、生山楂各30g。 兼表證加忍冬藤、連翹、柴胡; 膿腫甚加皂角刺;腹痛甚加乳香、沒藥、蒲黃; 大便不通加大黃; 腎虛加川斷、桑寄生; 血虛加當(dāng)歸、白芍; 陽虛加制附子、肉桂; 氣虛加黃芪、黨參; 淋菌感染與白帶臭穢加土茯苓、椿根皮、茜草根。用法 日1 劑,煎服2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68 例,愈50 例,好轉(zhuǎn)15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5.6%。 來源 四川中醫(yī)1999; (10): 36 姜素恩 方藥38 當(dāng)歸20g,紅藤、敗醬草各30g,赤芍12g,丹參、玄胡各15g,三棱、香附、烏藥各10g,甘草6g。 用法 日1 劑煎分2~3 次服,如制丸劑則日服3 次,每次10~15g,月經(jīng)凈后開始服藥,12天為1 療程,一般服1~2 個療程。 療效 治療102 例(其中附件炎57 例,治有效98.3%,盆腔腹膜及結(jié)締組織炎34 例,治有效91.2%,子宮內(nèi)膜炎11 例,總有效100%),愈72例,顯效26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6%。 來源 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8; (7): 440 方藥39 炒小茴香、炒干姜、元胡、肉桂各3g,炒沒藥、川芎、赤芍、炒靈脂各6g,當(dāng)歸、生蒲黃各9g。 用法 日1 劑,煎服15 日為1 療程,經(jīng)期停用。 療效 治療118 例,痊愈33 例,顯效51 例,好轉(zhuǎn)28 例,無效6 例,總有效95%。 來源 北京中醫(yī)雜志1989; (3): 26~27 方藥40 ① 〔濕熱蘊(yùn)結(jié)〕 當(dāng)歸、丹參、芡實(shí)、土茯苓各25g,赤芍、元胡、川楝子、三棱、莪術(shù)、苦參、黃柏各15g。 ② 〔寒凝氣滯〕 當(dāng)歸、丹參、芡實(shí)、土茯苓各25g,赤芍、元胡、川楝子、三棱、莪術(shù)各15g,山藥30g,香附、炮姜、炒小茴香各10g。 用法 以上各方均分別研末配煉蜜制成丸,每丸重10 克,根據(jù)辨證,每次選服藥丸1 丸,日服3 次,1 個月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446 例,痊愈247 例,好轉(zhuǎn)176例,無效23 例,總有效95%。 來源 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6;(4):222 李華等 方藥41 當(dāng)歸、白術(shù)、柴胡、延胡索各10g,白芍20g,茯苓、澤瀉、川芎、牛膝、赤芍各12g,連翹15g,雞血藤30g。白帶量多加蒼術(shù)12g,茯苓、白術(shù)、澤瀉增至15g; 寒凝腹痛去連翹加肉桂6g,腰痛甚加川斷、杜仲各10g; 腹脹墜重加烏藥6g,柴胡、延胡索增至15g。 用法 日1 劑,煎服14 天為1 療程,連服3個療程。 療效 治療56 例,愈49 例,顯效4 例,無效3例,總有效95%。 來源 吉林中醫(yī)藥2000; (3): 27 陳明秋 方藥42 癥狀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為濕熱、寒濕、氣滯血瘀三型擬方施治效佳。 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米、敗醬草、益母草各30g,制香附、白芍各15g,制附片10g (先煎),當(dāng)歸6g,琥珀、炮山甲(均研吞) 各1g。寒濕重加烏藥、肉桂、小茴香; 濕熱重加蒲公英、紅藤、連翹; 氣虛加黃芪、黨參、白術(shù); 輸卵管積水加澤瀉、茯苓皮; 腹痛甚加玄胡、川楝子。 用法 日1 劑,煎早晚各服1 次,連服4 周為1 療程,連服1~3 個療程。 療效 治療56 例,愈31 例,顯效12 例,有效10 例,無效3 例,總有效95%。 來源 陜西中醫(yī)1993; (12): 533 陳濤等 方藥43 癥狀 慢性盆腔炎實(shí)質(zhì)是濕熱凝聚、寒濕內(nèi)生、氣血瘀滯、虛實(shí)夾雜,用當(dāng)歸四逆湯補(bǔ)虛扶正,溫經(jīng)散寒,清熱解毒利濕,對厥陰傷寒,手足逆冷,脈細(xì)欲絕,寒入經(jīng)絡(luò),致腰、股、腿足疼痛療效滿意。 當(dāng)歸四逆湯加減 當(dāng)歸、木通各12g,白芍18g,桂枝9g,細(xì)辛3g,甘草6g,萆薢15g,蒲公英30g,銀花24g,大棗3 枚。濕熱重加大黃9g,黃柏12g,薏米18g; 虛寒重加黃芪24g,吳茱萸6g,小茴香10g; 腹痛甚加元胡、川楝各12g; 血膿樣白帶加地榆、貫眾各15g; 下腹墜脹痛加荔枝核、橘核各15g,黃芪24g,升麻6g;有包塊加炮山甲10g,水蛭(沖) 2g; 腰膝酸軟加杜仲、桑寄生。 用法 日1 劑煎服10 天為1 療程,不用抗炎藥。 療效 治療76 例,愈52 例,好轉(zhuǎn)20 例,無效4 例,總有效率95%。 來源 陜西中醫(yī)1995; (12): 533 孫炳文 方藥44 健脾益腎湯 黃芪、黨參、薏米各30g,芡實(shí)、蛇床子、杜仲、萆薢、敗醬草、白頭翁各15g。脾腎陽虛加淫羊藿、女貞子; 寒濕積聚加細(xì)辛、玄胡索、小茴香; 下焦?jié)駸嵝蜏p黨參、黃芪藥量為15g,加梔子、龍膽草。 用法 日1 劑煎服。 療效 治療126 例,愈65 例,好轉(zhuǎn)52 例,無效9 例,總有效93%。 來源 四川中醫(yī)雜志2002,(2): 49 曾錫坤 方藥45 蒲公英、忍冬藤、大青葉、赤芍各15g,紅藤、川楝子、元胡、丹參各12g,大黃、甘草各6g。 用法 經(jīng)前一周開始服藥,日1 劑,連煎服10 天為1 療程,連服3 個月經(jīng)周期。 療效 治療258 例,愈201 例,好轉(zhuǎn)42 例,無效15 例,總有效94%。 來源 安徽中醫(yī)雜志1995,(3):14 吳邦芝 方藥46 柴胡、黃芩、當(dāng)歸各10g,赤芍12g,生地、蒲公英各15g,紫花地丁20g。發(fā)熱減當(dāng)歸加銀花15g,連翹10g; 腹痛加元胡10g,蒲黃6g; 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桃仁各10g; 帶下膿液加敗醬草、薏米各20g,鵝不食草6g; 納差、便溏減生地加砂仁6g,麥芽10g; 經(jīng)量多色紅加黃芪15g,蒲黃炭6g,阿膠10g; 帶下色白,腰膝酸軟減赤芍、生地、黃芩加杜仲、鹿角霜各15g,桑螵蛸6g; 腹中瘕塊加三棱、紅花各10g,丹皮12g。 用法 日1 劑煎服13~74 劑,其中有25 例配注魚腥草或千里光注射液。 療效 治療154 例,愈89 例,顯效46 例,好轉(zhuǎn)8 例,無效11 例,總有效93%。 來源 湖南醫(yī)藥雜志1983,(4): 50 2、盆腔炎外用方 方藥1 當(dāng)歸、蒲公英、銀花、紅藤各15g,赤芍、三棱、莪術(shù)、紅花各10g,敗醬草30g,野菊花20g。 用法 藥煎濾濃縮,37℃裝入套導(dǎo)尿管的瓶中,讓病人左側(cè)臥位,將另一端導(dǎo)尿管插入肛門14cm 以上,15 分鐘內(nèi)灌完,臥床不動,盡量延長中藥在腸道中時間,每晚1 次,15 天為1 療程,間隔休息10 天,經(jīng)期停。 療效 治療172 例,痊愈124 例,好轉(zhuǎn)48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中醫(yī)雜志1993,(4): 228 方藥2 當(dāng)歸、桃仁、蒲公英、銀花、紅藤各15g,赤芍、三棱、莪術(shù)、紅花、丹參、赤芍、香附、法夏、膽南星、海藻各10g。 用法 灌腸方法同上,1 個月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100 例均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來源 百病奇效妙方精選 方藥3 針刺中極穴、歸來穴、子宮穴。以平補(bǔ)平瀉手法,得氣后將針尖提至皮下,由上往下平刺,然后將大黃、姜黃、黃柏等量搗糊劑敷在針刺過的部位上,外蓋塑料布并用膠布固定。藥外用熱水袋或電熱器予以加熱,日1 次,每次半小時,10 天為一療程。 療效 治療120 例基本愈86 例,顯效28 例,好轉(zhuǎn)6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中醫(yī)研究1995,(6): 19 路蘭靜 方藥4 追地風(fēng)、透骨草、白芷、歸尾、赤芍、茜草各30g,血竭、川椒各15g,阿魏、乳香、沒藥、莪術(shù)各20g。 用法 研末,取部分稍用清水調(diào)濕透后裝入布袋里隔水蒸熱半小時,趁熱用毛帽包卷敷在小腹痛處,日2 次,每次15 分鐘。敷畢將藥袋曬干,次日再用,每袋藥可敷10 次,20 天為1 療程。 療效 治療95 例,痊愈36 例,顯效58 例,好轉(zhuǎn)1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中國中西結(jié)合雜志1985,(4) : 218傅興生等 方藥5 地丁、蒲公英各50g,敗醬草、白花蛇舌草各30g,苦參15g。 用法 煎濾后灌腸,急性者10 次,慢性者30 次可告愈。 療效 治療50 例,愈38 例,顯效2 例,好轉(zhuǎn)10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87,(3): 7 方藥6 紫花地丁、蒲公英、魚腥草、黃芩、黃柏各30g,敗醬草20g,鴨跖草、紅藤各40~50g,三棱、莪術(shù)各15g,延胡索12g。 用法 煎濾濃縮液,不燙手時保留灌腸,日1 次,10 次為1 療程。經(jīng)期停。 療效 治療34 例,1 療程愈31 例,2 療程愈1例,效2 例,總有效100%。 來源 中級醫(yī)刊1988,(11): 58 方藥7 大黃、黃柏、姜黃、白芷、厚樸、紅花、紅藤、澤蘭、當(dāng)歸。 用法 研末,取部分藥粉調(diào)節(jié)器、熱開水及白酒制成糊裝入紗布袋敷于小腹,紗布外加熱水袋,日或間日1 次,每次敷1~2 小時,10 次為1療程。 療效 治療318 例,愈106 例,顯效166 例,好轉(zhuǎn)42 例,無效4 例,總有效99.6%。 來源 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6,(4): 37 李千笛等 方藥8 病例 女,42 歲,左下腹脹痛,白帶多有血性物,B 超查左側(cè)附件盆腔積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紅藤、敗醬草各30g,桃仁、赤芍各15g。 用法 煎濾濃縮保留灌腸,日1~2 次,7 天1 療程,最長治療15 天。 療效 治療121 例,愈94 例,好轉(zhuǎn)27 例,總有效100%。 來源 陜西中醫(yī)雜志王秀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