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第一次見到這張照片在何時,雖然有點裝,就是喜歡的不行。再后來看了昆汀的《無恥混蛋》,才驀然發(fā)覺這張照片就源于這部電影。 同樣是女子,第一眼相遇就記住的,挺多,比如肖全鏡頭下的易知難:
第一張劇照中的女子,如果只是純粹抽煙,沒有閱讀,味道就減色。閱讀可以讓人看起來酷,而一些特別場景下的閱讀,更令人動容。比如以下兩張流傳廣的照片: 1940年10月22日,位于倫敦肯辛郡的“荷蘭屋圖書館”遭德軍轟炸,三位男士站在廢墟中讀書。 1940年10月,遭德軍轟炸后的倫敦,一個孩子在一家被炸后的書店前看書。 有時翻閱老照片,看到有閱讀場景的,總是更容易被觸動,比如布列松(1908-2004)鏡頭下的這張書攤: 布列松1948年底到中國,收入于《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可點擊)。 布列松深受安德烈·柯特茲(André Kertész,1894-1985)的影響,他曾寫信給柯特茲,感謝他出版的偉大著作,“您才是我真正的老師,我以身為您的學生為榮。” 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的安德烈·柯特茲是攝影大師,他的攝影將藝術(shù)與生活融合一體,讀之回味無窮。他的鏡頭下不乏閱讀情境: 安德烈·柯特茲的攝影小集《On Reading》 柯特茲的攝影,同樣影響了當代杰出的美國攝影師史蒂夫·麥凱瑞(Steve McCurry,1950-)。麥凱瑞曾說:“30歲出頭的我搬到紐約后不久,就遇見了傳奇攝影師安德烈·柯特茲。在他最有趣的作品中,有一些拍的是正在讀書的人?!?/span> 幾十年的攝影生涯,使麥凱瑞積累了大量題材。他將攝影生涯中遇到的有關(guān)閱讀的照片集結(jié)成書《史蒂夫·麥凱瑞:閱讀》。 《史蒂夫·麥凱瑞:閱讀》,中文簡體版 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皇家葡萄牙語閱讀室,2014 巴基斯坦,白沙瓦 保羅·泰魯在美國阿肯色州溫泉城 美國紐約市,華盛頓廣場公園 柬埔寨,羅洛士,巴公寺 科威特,1991 中國,西藏,安多,拉榮噶 意大利,福利尼奧 意大利,羅馬 印度,安拉阿巴德,印度大壺節(jié) 斯里蘭卡,1995 泰國清邁,2010 上面這些閱讀情景,溫情脈脈。而如果是一位女明星,私人化的閱讀場景,與舞臺前耀眼四射形成的“反差”,更讓你驚訝、歡喜。比如瑪麗蓮·夢露。 夢露的日記中表達了對于詹姆斯·喬伊斯、華爾特·惠特曼和塞繆爾·貝克特等文學巨人的熱愛之情。傳聞夢露有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藏有蕭伯納、田納西·威廉斯、海明威、勞倫斯、司各特·菲茲杰拉德和約翰·斯坦貝克的作品。當然,還有喬伊斯。在她短暫的一生中曾數(shù)次搬家,但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把喬伊斯的書帶在身邊。(by電影吐槽醬《女神的閱讀修養(yǎng)》) 一網(wǎng)友說:“夢露也要讀尤利西斯的,這就是世界的美妙之處。”這話也蘊含了“反差”的沖擊,反過來說:難道夢露就不能讀尤利西斯?! 涂脂抹粉與緋聞八卦,是明星們的重要組成部分。娛樂是熱鬧的,以致讓我等凡俗形成思維習慣——娛樂明星們也閱讀?好像不正常,就像夢露的閱讀照片,也有個別網(wǎng)友質(zhì)疑是為了需要擺拍的吧。 |
|
來自: 知易行難nev5ph > 《讀書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