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2019年7月7日17時20分25秒 農歷六月初五 正式進入今年的小暑節(jié)氣。 大小暑是中暑的高發(fā)季,尤其是戶外工作人員,老人和小孩等最易中暑,此時掌握一項避暑技能則顯得尤為重要! 今天小師妹為大家整理了蒲輔周老先生治療小兒中暑醫(yī)案一則,以及頗為全面的避暑技能與消暑美食。 5分鐘讀完,你也是個對抗中暑的達人! 蒲輔周老先生 暑濕夾食證 趙某,女,8個月。 1964年7月27日初診 3日來發(fā)熱,以下午為高,發(fā)熱以頭部及軀干為顯,而四肢發(fā)冷,今晨起床時體溫38.4℃(腋下),現39. 7℃。 有少量清涕,咳嗽有痰,痰聲轆轆,食欲減退,大便一日兩三次,稍溏而有奶瓣樣不消化物,無膿血及黏液,不思飲,喝水則惡心欲吐,小便黃。 曾請西醫(yī)診治,未找出發(fā)熱原因,予阿司匹林內服,開始藥后有汗,以后再服無汗,并用過土霉素等抗生素內服。 西醫(yī)檢查無異常。 血常規(guī): 白細胞總數12 x10^/L ( 12000/ mm^3) 中性粒細胞72% 淋巴細胞28% 大便常規(guī):有不消化物,無其他發(fā)現。 胸透:心肺無異常。 中醫(yī)辨證:唇淡,指紋青,脈沉數,舌質正紅,薄白苔。由傷暑濕冒風,夾腸胃食滯,以致肺胃不和。 治宜祛暑風、調肺胃,苦辛化濕法。 處方: 藿香一錢,香薷一錢 杏仁 (去皮)一錢,陳皮五分 法半夏一錢,厚樸八分 蘇子(炒)一錢,前胡五分 六一散(布包)三錢,生姜二片 服一劑。 1964年7月28日二診 藥后得汗出,身熱見退,惡心嘔吐已止,咽間痰聲減,大便稍溏,有奶瓣,食欲仍差,小便稍黃,指紋青已退。 脈沉微數,舌質正常,苔退。 外感已解,痰濕未盡,治以溫化。 原方去香薷、六一散,加炒麥芽一錢,扁豆衣一錢。服一劑。 1964年7月29日三診 昨天中午復受涼風,而下午又發(fā)熱至39.7℃,無汗,晚間服昨天的湯藥后,略有微汗,大便仍每日二至三次,較溏,有奶瓣,小便黃,咽間尚有痰聲,微咳嗽,心肺及腹部檢查無異常發(fā)現。 指紋又青,脈仍數,舌質正紅、苔薄白膩。 由肺胃未和,痰濕未盡,復感涼風。 仍宜表里兩解,辛通為治。
香薷一錢,厚樸八分 扁豆衣一錢,藿香一錢 法半夏一錢,茵陳一錢 生姜二片,六一散(布包)三錢 一劑。 1964年7月31日四診 藥后今晨已退熱,渴而思飲,食欲稍差,二便同上,腹微滿,面青白。 脈沉滑,舌質正紅,中心苔穢膩。復感之風邪雖解,而濕熱未盡。 宜清利濕熱,調和肺胃為治。 處方: 茯苓一錢,焦山楂一錢 萊菔子(炒)一錢,扁豆衣二錢 法半夏一錢,麥芽(炒)一錢 茵陳一錢,荷葉一錢 陳皮五分,神曲(炒)一錢 薏苡仁二錢,厚樸八分 服一劑 1964年8月1日五診 藥后汗透出,熱退凈,咳嗽止,稍有痰聲,大便尚微溏而有泡沫,每日1 ~2次,食欲轉佳,思飲,小便正常。 脈沉微滑,舌正苔退 宜健脾化痰濕,以善其后。 處方: 白術五分,陳皮五分 茵陳一錢,大棗二枚 扁豆衣二錢 二劑后諸癥均消失而愈。 按語 患兒發(fā)熱三日,檢查未發(fā)現異常,用西藥發(fā)汗退熱及抗生素等藥物無效。 時值大暑,由暑濕內伏,外感涼風,營衛(wèi)阻滯,濕邪化熱,故高熱肢涼,加之腸胃食滯,痰濕內阻,致肺失肅降,而咽間痰鳴。 根據中醫(yī)辨證,用祛暑利濕兼調肺胃之苦辛微溫法,高熱見退。 后因復受風,營衛(wèi)郁閉,以致再度發(fā)熱,繼用上法治療,營衛(wèi)宣通,汗出熱退,繼以清利濕熱,健脾化痰以善其后而愈。 由此可見,祖國醫(yī)學重在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綜合病之因素與兼夾證而施治,是符合客觀的。 蒲老常說:“治急性病,重在掌握季節(jié)之常變,辨別主次用藥,這是十分重要的。” 此例若不辨病因及兼夾,徒用汗法強發(fā)其汗,或用辛涼苦寒強清其熱,胃陽受傷,暑濕難解,稚兒脆弱之體,則易發(fā)生他變。 小暑易感暑邪 葉天士云 :“夏暑發(fā)自陽明” 、 “暑邪必挾濕”。故暑邪致病, 多徑入陽明氣分, 蒸騰上焦、內迫肌表, 癥見身熱面紅、息熱氣促、舌紅脈數 ; 病初暑熱內蒸,迫津外出,故早期見汗多口渴;繼因暑熱耗氣傷津,加之空氣悶熱、濕滯肌表,暑熱之氣閉塞汗孔,蒙閉清竅,致暑熱 閉阻而無出路,故見體溫迅速升高、膚熱無汗 、胸悶惡心、頭暈嗜睡等癥; 暑傷津氣 , 故見神疲懶言乏 力 、身軟肢倦思睡;暑熱閉阻孔竅, 若輸液點滴, 則加重暑濕困阻, 導致頭昏嗜睡、身重肢脹及發(fā)熱汗閉等癥加重; 暑熱亢盛,燔灼心營、內陷心包或引動肝風,則見煩躁譫語、神昏痙厥。 如何預防中暑 出行躲避烈日: 夏日出門記得要備好防曬用具,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有條件的最好涂抹防曬霜,準備充足的水和飲料。 此外,在炎熱的夏季,防暑降溫藥品,如十滴水、仁丹、風油精等一定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 外出時的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的織物,應少穿化纖品類服裝,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常食解暑食物: 1、 荷葉冬瓜煲老鴨 荷葉、冬瓜、老鴨 將上三樣食品洗凈,同放進瓦煲內,加清水適量煲湯,食鹽調味,飲湯食冬瓜鴨肉。 湯中鮮荷葉清暑利濕,冬瓜清熱解暑,老雄鴨能滋陰養(yǎng)血,益胃生津。三者合用既能清熱解暑去濕又能益胃生津。 2、冬瓜茨仁糖水湯 冬瓜、生茨仁、黃糖 鮮老冬瓜(連皮)一斤,生茨仁(生苡仁)三兩,黃糖適量。 先將老冬瓜洗凈切大件,加上洗凈的生茨仁放進瓦煲內煲一小時,然后加黃糖,待飲用。 湯中老冬瓜甘清微寒,功能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生茨仁,但淡利濕,黃糖清熱生津。合而用之則可解暑清熱,去暑濕。 3、冬瓜排骨湯 冬瓜排骨湯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滯、降脂降壓、通利小便之功效。 適用于濕熱內盛所致的飲食積滯、大便溏瀉、小便短黃、頭目眩暈等。 除了上面的三味湯,還有綠豆湯、蛤蜊豆腐湯、絲瓜蘑菇排骨湯等美味的湯品,另外還有海帶、蓮藕、番茄等果蔬均有一定的解暑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暑季飲食還有四大禁忌! 1.忌大量飲水 中暑的人應該采取少量、多次飲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 切忌狂飲不止。因為,大量飲水不但會沖淡胃液,進而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排汗亢進。 結果會造成體內的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嚴重者可以促使熱痙攣的發(fā)生。 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屬于脾胃虛弱,如果大量吃進生冷瓜果、寒性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使脾胃運動無力,寒濕內滯,嚴重者則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癥狀。 ![]() 3.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后應該少吃油膩食物,以適應夏季胃腸的消化功能。 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于胃腸道,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體就會感到疲憊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單純進補 人們中暑后,暑氣未消,雖有虛癥,卻不能單純進補。 如果認為身體虛弱急需進補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進補過早的話,則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者是本來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再卷土重來。 今天小師妹分享的避暑技巧與消暑美食,你學會了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