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說過:“在世界的東方,存在著人類的一個奇跡,這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在長城腳下,還存在著另一個奇跡,那是河北蔚縣的古城堡?!?/p> 古蔚州,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八百村莊八百堡”之說。但是,留存下來真正的軍堡并不多見,只有號稱“西大神堡”的西大坪最為典型。 雄渾壯觀的西大坪軍堡 荒村古堡立危崖 到訪西大坪古堡,是初夏一個午后。陽光毫無遮攔地照射著這片曠野,溝壑縱橫的黃土地,愈發(fā)顯得荒枯干涸。 西大坪軍堡所在之地,是蔚縣109國道旁的一片山崖,前臨壺流河平原。遠遠望去,這座黃土堡壘西面、北面的堡墻,在懸崖上迎風而立。曾經(jīng)的歲月里,它壁壘森嚴,地勢險要,扼守著平川中蔚州通往宣化府的那條通商大道。 在地面看,殘存的古堡貌似一個不規(guī)則圓形。但是,一位攝影家曾用無人機從空中俯拍,圖像顯示西大坪軍堡的輪廓其實是三角形的,這不正是古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味嗎?我們下車的地點,正對著南面堡墻,墻中間有一個狹長的拱形門洞,通向土堡內(nèi)。門洞前,一條彎曲的黃土小路,一直通到坡下,這是探訪古堡內(nèi)部的唯一通道。站在這里,易守難攻的地形一望可見。 古堡東南面,有一座屯兵古寨的遺存。六百多年風雨侵蝕,讓高聳的寨墻僅剩下幾堵斷壁殘垣,荒涼的景象中,使人感嘆時光的落寞。古堡周圍,溝溝坎坎之間荒草叢生??拷迩f的平地,生長著一片片莊稼,顯現(xiàn)出村居歲月的平淡與恬靜。 僅容兩個人錯身通行的洞門 依稀洪武屯兵處 歷史上,蔚縣有八百城堡之說,這足以說明這里曾是冷兵器時代戰(zhàn)事頻繁發(fā)生的邊地。 正如古建筑學家羅哲文所言,萬里長城與在長城腳下河北蔚縣的古城堡,都是古老東方的奇跡。其實,蔚縣古堡與明長城是同時代的產(chǎn)物,都是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曾經(jīng)的歲月里,一座古堡便是一個屯兵堡壘。 蔚縣位于大南山北的壺流河盆地,屬于雁門關以北,歷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農(nóng)耕民族對峙的前線,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由此南下和漢文化沖突與交會,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關隘要塞和邊防基地。 明朝初年,蒙古勢力退居塞外,修筑城堡修復長城成為明王朝鞏固邊防的重要任務,加上“以軍實邊”政策的實施,具有防衛(wèi)功能的城堡成為居民自守的需要,安全的保障。西大坪軍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也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年代,在之后的二百多年中,這座古堡一直有明軍駐扎守衛(wèi),因此是名副其實的軍堡。 一般來說,蔚縣的古堡多為方形平面,西大坪這樣“非方形”堡壘并不多見。這種獨特的形制,才使其更具觀賞性。沿南面土坡上的小路前行,穿越唯一的洞門可進入古堡內(nèi)部。這個洞口位于靠近村子的一面墻上,村民出入很方便。拱形的洞門極其狹窄,僅容兩個人錯身通行。也許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這個洞口設計之妙:一旦里面的人將這個入口封死,西大坪軍堡便成了一座萬夫莫開的堡壘——用于自守,用于防御,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古堡內(nèi)是一片平地,有三四百平方米大小,據(jù)說戰(zhàn)時可容納兩三百兵馬。騎在百丈懸崖上的西面堡墻,也留有一個豁口,用于觀察敵情和堡內(nèi)通風。但是,西大坪軍堡建成六百多年來,并沒有發(fā)生過慘烈的攻防戰(zhàn)。清代以后,這座古堡不再用來屯兵,卻造福了鄰近的村民,成為老百姓躲避土匪的避難所。 同蔚縣絕大多數(shù)古堡一樣,西大坪軍堡的壘墻也是夯土建成的。夯土的大致方法是用干打壘分層夯實土層,由于當時施工工具比較落后,需要眾多勞動力的高強度體力勞動,工程量是相當浩大的。 因為夯土是一層層夯實的,結構緊密,往往比生土還要堅硬。但是,再堅硬的黃土也難以抵御歲月風雨的侵蝕。古堡外墻,溝壑遍布;古堡內(nèi)的平地上,也出現(xiàn)了浸水下徹的洞口,說明下雨時有水直接浸入地下,并浸出墻體……由此,不禁使人心生憂慮:未來有一天,這座雄渾壯觀的軍堡,或許將不復存在——但愿我是杞人憂天,但愿這一天來得晚一些! 西大坪古戲臺 舞榭歌臺化遺墟 1984年蔚縣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當?shù)乇4嫱旰玫墓艖驑?、古寺廟有300余座。這些古城堡、古戲樓、古寺廟全部為明清建筑。 西大坪古堡東南面有一座屯兵古寨的遺存,僅余幾堵斷壁殘垣,與古堡相伴。在它附近,還有一座戲臺和一座廟,這是當年蔚縣一帶村落的標配。蔚縣歷史上有“七百戲臺八百莊堡”之說,無論是南山腳下還是北部丘陵或是壺流河兩岸,隨處可見一座座古老雄渾的城堡和建筑精美的古戲臺,可謂有村就有堡,有村就有戲臺。蔚縣古堡和古戲臺以其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聞名于世。 其他地方的戲臺,一般是東西朝向,而西大坪古戲臺,卻是坐南朝北,正北面對著一座古廟——三官廟。戲臺與古廟西側,則是軍堡,堡、廟、戲臺三者形成呼應。我們?nèi)r,三官廟大門緊鎖,看不見廟里情形。古戲臺建在一米多高的夯土之上,由于年久失修,僅存舞臺及房屋建筑。戲臺面闊三間卷棚頂,三面墻上均有彩繪壁畫,但畫面斑駁殘破,只有很小一部分尚依稀可辨。 戲臺在蔚縣也被稱為戲樓、樂樓、歌臺。所有戲臺,差不多都是青磚筒瓦、雕龍畫鳳、飛脊斗拱、彩繪紛呈……這類古代文化娛樂設施,星羅棋布般出現(xiàn)在蔚縣,不能不使人探究它身后博大深邃的歷史背景。一種最通俗而普遍的解釋是:舊時,古堡為軍隊駐地,在古堡附近興建寺廟和戲樓,可以穩(wěn)定駐軍士兵的軍心,滿足他們和附近村民的宗教活動和文化生活。 置身西大坪,探秘軍事古堡,仿佛走進古老的時光隧道,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曾經(jīng)的巍巍壁壘,空余漠漠黃土,讓人放飛追憶與遐想。 (燕都融媒體特約撰稿 礫華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