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閨蜜分享給我一條消息:家境優(yōu)渥的王先生和王太太,給女兒花錢很大方,連衣服,都動輒上萬元。 然而,女兒卻跑回家哭訴著告訴父母:她在學校沒朋友,大家都不愿意跟她玩兒。 王先生對此很不滿,沖到學校向老師討公道,卻招來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諸多不滿。 網友評論說:真不知道你們把孩子送去學校是去讓人教育的,還是去炫富的? 其實,在穿衣打扮上富養(yǎng)孩子,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孩子把物質的富有,當成是炫耀攀比的籌碼,就很值得父母反思一番。 富養(yǎng)孩子的關鍵,還在富“心”。 真正的富養(yǎng),就是讓孩子從小看到淳樸的美好,父母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明亮的種子。不輕易對生活失望,始終胸懷希冀,向善向上向好。 而能夠富養(yǎng)孩子的父母,往往做到了如下三點: NO.01: 用眼界滋養(yǎng)孩子 卡耐基說過:眼界決定高度。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未來。曾經與鄧麗君齊名的香港歌手陳美玲,三個孩子先后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她的經驗,值得每一位父母挖掘、學習: 陳美玲出生于香港,14歲開始當歌手,17歲被日本一家唱片公司看中,到日本發(fā)展。 1989年因不滿日本女性不能在帶娃和工作兩頭兼顧的社會輿論,帶上老大,懷著老二,飛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去讀博士。 孩子們,跟著陳美玲,長了見識,開了眼界,小小年紀的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老大、老二的哺乳期,在媽媽的課堂上度過。這些別具一格的風景,都印在孩子們的記憶深處,陪他們走過年少,經歷青春。陳美玲自豪地稱自己為“教育媽媽”。 生物學家馬克·羅茲維格(Rosenzweig)做過一個實驗:把基因資質一致的老鼠分為三組,把他們置于三種不同的環(huán)境中做觀察對比。 幾個月后,實驗結果顯示,在有著秋千、滑梯等“豐富環(huán)境”組環(huán)境下的老鼠機靈活潑,而其他兩組卻目光呆滯。 解剖后發(fā)現(xiàn),老鼠的大腦皮層在厚度、蛋白質含量、細胞大小等方面,因為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差異。 環(huán)境越豐富,大腦發(fā)育得越好??梢?,眼界對于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有眼界的孩子,看過山川大河,也見過貧困疾苦,明白幸福的來之不易,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對孩子眼界的培養(yǎng),才是真正的富養(yǎng)。物質條件不是孩子的起跑線,而你的眼界,才是。 NO.02: 用“狠心”磨煉孩子 股神巴菲特教育孩子是出了名的“狠心”。 他的兒子從小就開始自食其力,沒有享受過有錢人的“豪華待遇”。大學畢業(yè)后,巴菲特斷了兒子的經濟來源。后來,兒子創(chuàng)業(yè),巴菲特也沒有出財力資助。 當時,還有傳言說,股神的兒子窮到需要去銀行借錢。 巴菲特始終堅持:能過上什么樣的生活,取決于你有多大的本事。 如果說富養(yǎng),就是在孩子身上“砸錢”,對于巴菲特來說,九牛一毛,再簡單不過。 父母之為子,則為之計深遠。養(yǎng)育子女,從來不僅僅是舍得給TA花錢那么簡單。 漫漫人生,孩子需要學會吃苦,需要在無數(shù)次挫折后重新站起來,需要一個人解決許多問題。而這些與錢幾乎都沒有太大的關系。 “富養(yǎng)”孩子的父母,有一個共性:舍得下“狠心”。 因為父母的“狠心”能激發(fā)出孩子突破自我的動力,能培養(yǎng)他們逆境中不放棄的勇氣和魄力,也是告訴孩子“獨立自主才能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p> 父母的“狠心”,比金錢貴重百倍、千倍?!昂菪摹钡谋澈?,是他們的自律、堅持、以身作則和厚重的責任感。 作家桐華曾經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獲的過程。只有父母付出了“狠心”,才能收獲孩子的“成長”。 物質的富養(yǎng)不能說明太多,但父母的“狠心”卻價值連城。 因為父母對孩子有沒有“狠心”,孩子過的將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03.用儀式感養(yǎng)成孩子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儀式,孩子尤其需要。 安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理查·狄維士,他的家族就非常注重儀式感。 每個星期天,家人都會結伴一同前往教堂去禮拜,然后輪流在親人家里聚餐。這樣的儀式,讓他的童年生活有趣、充實,并在他體內種植下親情的力量。 在他后來的成長歲月中,每當緊張彷徨時,回憶起童年時代的那些時光,心靈便會得到放松與愉悅。 成年后的理查,成立了“家族辦公室”,方便探討家庭事務;每年舉行一次家庭會議,在會上,家人之間互送祝福、互提建議。 儀式,讓查理覺得時間沒有白白度過,讓他對生活始終保有熱忱。在后來的創(chuàng)業(yè)中,家庭的儀式感,給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持與鼓舞,灰暗時刻總能被家人帶給他的力量感沖淡。 家庭中,所有的儀式,都源于父母對子女的愛和牽掛。儀式感,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是動作背后的意義。 每當孩子無助失落時,想起一家人在一起充滿儀式感的畫面,心里便能瞬間升溫。每當孩子的人生進入一個新階段,儀式就是對成長進步的最好紀念方式,這是他往后余生的一個重要印記。 有時候,感到生活粗糙,前行無力,可能是因為過得不夠精致。 只有有儀式感,才能讓每一絲情緒得到撫慰,讓繾綣在時光間隙里的瑣碎得到珍視,讓孩子的成長歲月變成充滿感動的細水長流。 熹崐覺得: “富養(yǎng)”的重點在于精神方面的“富足”,“心”富了,孩子的世界就敞亮了。 如果只是單純地在物質方面無限度地滿足,弄不好,孩子會變成家庭的“無底洞”。 真正的富養(yǎng),不是昂貴的玩具,不是奢靡的生活,是父母用心為孩子滋養(yǎng)出一片富足的精神世界。 恩格斯說: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而精神卻只是物質的最高產物。 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實在太有限了,能夠支撐孩子昂首前行的,唯有開闊的眼界、父母的“狠心”,還有滿滿的儀式感,這會讓他們受用終生。 請用這些來“富養(yǎng)”孩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