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良渚文化的四大法寶:玉、稻、城、壩良渚文化之所以成立且燦爛,正是因為它擁有一些獨特而具標志性的文化面貌,大體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玉文化。良渚遺址中的玉器碩大豐富,類型多樣,毫無疑問是新石器時代玉器制作技術,以及融合了宗教、禮制與王權為一體的玉文化的巔峰之作。 2.稻作農業(yè)。中國稻作起源時間不斷被刷新,浙江河姆渡和崧澤遺址的水稻種子歷史悠久,太湖流域稻作農業(yè)的發(fā)展水平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而時代稍晚的良渚遺址發(fā)現了大量的新農具,代表了農業(yè)技術和工具的革新,代表了當時稻作農業(yè)的最高水平。 3.古城遺址。農業(yè)發(fā)展與城市起源密切相關。聚落的自然興起往往是經濟發(fā)展、區(qū)域開發(fā)的結果。因為良渚地區(qū)農業(yè)的進步,在農田周邊聚落人口不斷增長、區(qū)域開發(fā)程度得到提高,通過筑城以防御水患和動物的侵擾。 良渚古城遺址鳥瞰圖 4.水利系統(tǒng)。良渚遺址水利系統(tǒng)屬于新的發(fā)現,分成幾個板塊。因為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緣故,良渚地區(qū)作為低地。為保護生命和農田安全必須修筑多重的水利系統(tǒng),形成了異常壯觀的水壩防護景象。 良渚遺址平面圖 二、水中小洲還是大禹故鄉(xiāng)?良渚位于浙江杭嘉湖平原地帶,地勢低洼,常受水害,良渚中的“渚”意思就是“水中可居住的小洲”。良渚離浙江紹興一帶較近,而這里是上古神話人物大禹的故鄉(xiāng),著名的會稽山和大禹陵都坐落在紹興。 大禹治水故事畫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大洪水時代傳說的寫照,也是對各地抗擊大洪水故事的整合,自然少不了大禹家鄉(xiāng)附近。故事中大禹的父親鯀采用堵的方式治河失敗被殺,表明當時這一地區(qū)一般的治水經驗和以往的成功案例就是如此,與此相對應的是良渚遺址十分發(fā)達成體系的水壩水利系統(tǒng)。在大禹之后就迎來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紹興大禹陵 三、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因為良渚而確定著名歷史學家蘇秉琦曾經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概括為區(qū)系統(tǒng)類型說,而嚴文明進一步指出國家起源早期呈現一種滿天星斗的局面,也就是說各地都出現了早期文明。良渚地區(qū)玉文化、古城、稻作農業(yè)、水利系統(tǒng)無一不是國家起源的組成要素,尤為難得的是這幾種因素能完美地集合在良渚遺址一地。 區(qū)系類型說 從國家起源的諸多標志,以及大禹故事的傳說來看,良渚遺址都有可能是孕育了最早的中國的地方。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高蒙河表示: 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時期,因為河南安陽殷墟才發(fā)現了作為物質文明標識的金屬和文字,即青銅器以及銘刻有文字的甲骨文。因此,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早已被列入了世界遺產。而今,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終于得到了國際承認。 四、關于良渚文化衰落的幾點猜想后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夏商周三代都活躍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滿天星斗之后迎來了月明星稀的時刻,中原文化一枝獨秀。是什么導致了良渚文化的衰落? 有幾種可供參考的意見: 1.水災論。良渚遺址因水而興,也因水而亡。在大洪水時代作為防御工事水壩系統(tǒng)已經不能起到作用,大壩一崩,頓成澤國。 2.文明沖突論。良渚文化屬于南方文化,隨意中原文化的發(fā)展,中原人開始向南遷徙,在此過程中帶來了良渚人不可抵擋的疾病,人口損失嚴重,文化因而難以為繼。類似于歐洲人發(fā)現美洲后帶入疾病導致印第安文明的衰落。 參考資料: 《良渚遺址群考古報告》;張馳《中國史前文化格局的改變與青銅時代全球化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