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文兵
鮮品小薊
薊是一種很古老的食材,周武王封堯的后代于薊城,位于今天的北京,今天北京依然有一個地名叫作薊門橋,可見薊很早就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
小薊是中藥的叫法,老百姓叫它刺兒菜、萋萋草。味苦辛性涼,歸心、肝、胃經(jīng),能夠涼血止血,去瘀消腫。中醫(yī)用其治療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癥等熱性出血病,以及外傷瘡瘍腫毒的外部皮膚病。有小薊自然就有大薊,其實兩者功效相近。
小薊花
《唐本草》記載:大小薊皆能破血,但大薊兼療癰腫,而小薊專主血,不能消腫也。二者都可入藥,但只有小薊被我國列入了藥食同源名錄,所以我們還是多來聊聊小薊。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講到:
“鮮小薊根,味微辛,氣微腥,性涼而潤……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熱,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熱者,服者莫不立愈。又善治肺病結核,無論何期,即單用亦可奏效。并治一切瘡瘍腫疼、花柳毒淋、下血澀疼。其涼潤之性,又善滋陰養(yǎng)血,治血虛發(fā)熱。”
作為藥物,小薊寒涼,主要清心火,小薊單品30克煮水可以治療吐血,鼻衄、尿血等熱性出血癥,古人用小薊治療九竅出血癥。小薊內(nèi)服清熱效果很強,《圣惠方》中有一個著名的方子叫作五汁飲,用藕、地黃、小薊、牛蒡、蜂蜜,治療口干、血熱吐血。小薊配合上溫和的益母草,可以調(diào)理婦科月經(jīng)提前或者大出血等問題。
小薊的力道較弱,所以介于藥物和食物之間。《食療本草》載“取菜煮食之,除風熱”。干品煮水,鮮品榨汁飲用,可以緩解夏日煩熱口干,小便黃赤。小薊性質(zhì)較涼,所以也不建議涼拌,一般可以煮粥食用,也可以燉豬肉,做餃子餡時加入,辛溫的燉肉佐料可以中和小薊的寒性。另外在鄉(xiāng)間流行著小薊炒雞蛋的吃法,其實雞蛋和小薊都屬于寒涼,所以不建議搭配,在烹飪過程中也需要多加一些胡椒和蔥姜。
小薊性涼,清熱、消腫、涼血,同樣是外敷的常用藥,對于各種瘡瘍腫毒,如乳癰,疔瘡都可以用鮮品搗爛外敷。另外對于陰部騷癢等男、婦科炎癥,同樣可以用小薊煮水熏洗。張錫純先生則更是用小薊來治療梅毒并發(fā)癥。如果硬要模擬的話,小薊寒性比綠茶稍弱,比蒲公英、馬齒莧都要更涼。所以體質(zhì)寒涼,腹溫手溫都不夠,平時容易便溏腹瀉的同學們就不要當菜吃了。而對于那些全身熱、心氣欲望旺盛、小便黃赤、經(jīng)常上火的同學們,小薊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本文轉(zhuǎn)自
厚樸健康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