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新浪文化綜合整理發(fā)布 宣筆制作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jù)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223年,秦名將蒙恬南下伐楚,途經(jīng)中山(今宣城市一帶),見山中兔肥毫長,又盛產(chǎn)竹子,遂命人逮兔取毫,以竹為管制筆,世稱“蒙恬筆”。蒙恬筆亦稱“秦筆”。隋開元九年,宛陵改稱宣州,遂改稱秦筆為宣筆。 宣筆選料考究,制作精細,主要是根據(jù)各種不同的用途來選擇兔毛、羊毛、黃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貍鬃等為毫,經(jīng)過選料、脫脂、水盒、修毛、裝套、刻字等六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而精心加工制成。全民彩票 2008年6月7日,宣筆制作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宣筆歷史 文房四寶之首的宣筆,其制作技藝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宣筆原產(chǎn)地為我市宣州區(qū)和涇縣,以選毫精良、制作精密而著稱,具有裝模雅致、毛純耐用、剛?cè)徇m中、尖圓齊健四德之美的獨特風格。自唐、宋以來,宣筆以其厚重的底蘊和獨有的魅力,一直備受劉海粟、李可染、吳作人、陳大羽等歷代著名書畫大師和文人墨客的贊譽。 宣筆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產(chǎn)于古宣州而得名。據(jù)唐代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223年,秦大將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經(jīng)中山地區(qū),見此地兔肥毛長,又盛產(chǎn)竹子,遂命人逮兔取豪,以竹為管制筆,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筆,世稱“蒙恬筆”。司馬遷《史記》記載“蒙恬軍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筆亦稱“秦筆”。隋開皇九年(589),宛陵改稱宣州,遂改秦筆為宣筆。 漢代紙的發(fā)明,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有兔毛,還有羊毛、貍毛、狼毛等,筆身裝飾也十分考究。魏晉時期,宣筆制作基本傳承漢制風格。唐代是宣筆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宣州一舉而成為全國制筆中心,并于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作為“貢品”獻奉朝廷。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紫毫筆》稱贊:“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尤其唐代宣州制筆名家諸葛氏、陳氏二族的制筆技藝,更是名揚神州,世謂珍品,爭相求購。宋代宣筆制作技藝日臻完善,名工輩出。宣州制筆世家諸葛氏所創(chuàng)制的“無心散卓筆”,有“筆工諸葛高,海內(nèi)稱第一”(梅圣俞語),“軟硬適人手,百管不差一”(歐陽修語)之美譽。 宋末元初,由于戰(zhàn)亂頻繁,朝廷偏安,宣筆技工四處逃難,宣筆制作一度衰落。直到明清時期,宣筆技藝才逐漸恢復生產(chǎn),重新得到廣泛傳播。 宣城境內(nèi)“崇山箐密,林木古茂”,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適宜的氣候條件、豐富的竹種資源、優(yōu)良的獸類毛料為制作傳統(tǒng)宣筆奠定了獨特的自然優(yōu)勢,為宣筆生產(chǎn)與發(fā)展提供了可靠而純正的原材料來源,從而確保了中國傳統(tǒng)宣筆的卓越品質(zhì)。 宣筆制作過程 宣筆制作需經(jīng)過選料、水盆、制桿、裝套、修筆、鑲嵌、刻字、檢驗包裝八大工序一百多個環(huán)節(jié),技藝極為復雜。 宣筆等級 宣筆一般按制作原料和彈性強弱分為軟毫、硬毫、兼毫三大類,筆管以竹、木、牛角、瓷、象牙等為主,講究“心圓管直”。雕刻簡潔、清麗,不事繁縟。裝潢亦有高、中、低檔之分。 宣筆種類 軟毫即選用彈性弱、硬度低的柔性毛,如羊毫、雞毫、胎毛等制成。其筆質(zhì)柔軟,攝墨量大,使用時婉轉(zhuǎn)、圓潤、靈活、鋒毫便于鋪開,筆畫豐滿。根據(jù)用途有楂筆、斗筆、提筆、聯(lián)筆、屏筆,大楷、中楷、小楷、精工等品種。 硬毫即選用硬度和彈性較強的剛性毛制成的筆。其鋒毫剛硬,彈性較足,下按不易癱彎,起提又易復挺,落紙鋒芒顯露,枯濕燥潤變化分明,點畫瘦勁、銳利、峻峭,結(jié)體之勢格外精神跳躍。一般適宜于小楷和草書,牽絲線條粗細勻稱。硬毫因用材不同,有“紫毫”、“狼毫”和“鼠須”等品種。 兼毫是相對純毫而言(軟毫、硬毫)。兼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與狼毫兩種毛配置而成,又稱“二毫筆”,是介于軟、硬兩毫之間的中性筆,其軟硬適中,剛?cè)嵯酀?。有偏硬、偏軟幾個類別。偏硬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軟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 宣筆特點 宣筆柔韌相宜,筆勻基固,書寫流暢,收發(fā)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滯。長鋒軟毫質(zhì)軟豐腴而不肥厚,轉(zhuǎn)鋒靈活,能收能放,剛?cè)嵯酀?;紫毫則鋒利挺勁且不失柔轉(zhuǎn),既易著力又便掌握;狼毫筆發(fā)墨均勻流暢,硬中破軟,筆道挺勁;兼毫筆更是宜書宜畫,軟硬兼宜。 宣筆傳說 據(jù)記載,公元前223年,秦大將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時,路過中山地區(qū)(據(jù)《中國古代地名大辭典》載,中山地區(qū),宣州區(qū)、涇縣一帶),得到毛純質(zhì)佳的兔毫,用它制造第一批改良的秦筆,即紫毫筆。這種以中山兔毫所制秦筆,就是今天宣筆的祖先,所以蒙恬也被后人尊稱為制筆的祖師。 宣筆選料嚴格,制作精巧,具有裝璜雅致,毛純耐用,剛?cè)岬弥校纬杉?、圓、齊、健四德具全的獨特風格。從魏晉到唐宋,一直被列為貢品。特別是宣筆中的兔毫(即紫毫)極受書畫名家的仰慕和追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宣城時,曾賦詩詠嘆宣筆的精致。詩日:“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為筆,千萬毛中選一毫”?!懊繗q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 2008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宣筆制作技藝”名錄其中,這是繼中國“宣紙制作技藝”之后,又一文房珍品被選為國家“非遺”名錄。 技藝傳承 代表性傳承人有張?zhí)K(國家級)、張文年(省級)、佘征軍(省級)、孫鳳珍(市級)。 宣筆制作技藝的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文年;其父張?zhí)K是一代宣筆大師。張?zhí)K將制筆技藝直接傳承給了他兒子張文年,也直接傳承給了他妻子及兒媳孫曉琴。張文年告訴記者,父親張?zhí)K13歲學藝,一生視筆如命。幾十年來每天伏案,每道工藝上他都嚴格把關(guān),親自檢驗。宣筆因此得到劉海粟、李可染、吳作人、陳大羽、蕭嫻、武中奇等眾多書畫大師的高度贊譽和推崇。著名書畫家、康有為先生的入室弟子蕭嫻對宣筆有“萬毫齊力,四德俱全”(“四德”即“尖、圓、齊、健”)的評價,這也成為現(xiàn)任宣筆制作嚴格的衡量標準。 責任編輯:譚文娟 SN1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