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鏡花水月” “他已經(jīng)煎熬了8年” “請接受我深深的抱歉”。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那么大嗎? 是的。 “只要我們不能意識到,它都會像是一種宿命”。 高曉松說:“四十多歲了回過頭去看,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年做的很多事情、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都是跟自己的原生家庭、跟自己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有關(guān)?!?/p> 費玉清也逃不過。 這不是編造的故事,而是發(fā)生的事實。 或許,從小哥的身上,你能看到什么。 1. 原生家庭里,孩子常常會在不經(jīng)意間重復(fù)父母的命運。 小哥的父母,共育有大哥(張菲),二姐(費貞綾)、小弟(費玉清)三個孩子。 父母很早就離婚了,張菲訪談時曾說父母兩人在一起時“天天吵架”,離婚后倒是可以一起打麻將了。 離婚后,小哥隨媽媽生活,張菲跟爸爸生活。 可想而知,在三個年幼的孩子心中,婚姻的印象是什么呢? 父母“在一起”就“天天吵架”,“離婚”就“和平共處”,這就是婚姻吧。 孩子們就是從父母這里開始,學(xué)到如何看待愛情和婚姻。 如果父母天天吵架,孩子就會認(rèn)為婚姻里充滿了爭執(zhí)。 父母和睦相處,他們才會相信婚姻是和睦的。 父母的婚姻模式,成為孩子感情觀里先入為主的根基。 后來接受再多的知識,也扭轉(zhuǎn)不了這樣的深層信念。 而帶著這樣的對婚姻的印象,三個孩子長大后,又發(fā)生了什么呢? 2. 大哥張菲曾經(jīng)有過一個韓國老婆,還有兩個兒子,最后還是因為性格不合分手離婚了。 二姐費貞綾,在有了談婚論嫁的日本戀人后,為了費玉清的前途,放棄婚姻,后稱自己看破開悟,選擇出家,終生未嫁。 小哥費玉清,更是和姐姐出奇的相似,他也同樣擁有了一個談婚論嫁的日本戀人,最后亦同樣因為姐姐和家人在臺灣而放棄,終身未娶。 于是,兄弟三人,在60多歲的年紀(jì),都是依然單身。 單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單身的原因。 網(wǎng)友贊美他們“一生只愛一人”。 殊不知,走出過去的牽絆是一種能力,愛是一種能力,經(jīng)營好一段感情,同樣是一種能力。 三人都是單身?難道原因僅僅是為了不將就? 來看看三人如何看待婚姻吧: 張菲在一段綜藝上坦言,“我的忠誠跟愛到第一任婚姻(感情)就結(jié)束了,會再婚(戀愛)的人都是有問題”。 費貞綾:“世間沒有永恒的快樂,紅塵里沒有永恒的答案”。 費玉清:“我如果找一個伴侶,是來抬杠和慪氣的。還不如不要。很多愛情會有甜蜜期,之后耐心不太有,左手牽右手,最后一個打毛線一個看報紙。財富也如過眼云煙,愛情又如鏡花水月,親情碰到生離死別,唉!” 事實上,姐弟三人看待婚姻,一直是略帶灰色的。 一段感情尚未開始,卻已在心中貼好標(biāo)簽,蓋棺定論。 如此,感情如何能有好的結(jié)果? 而這個標(biāo)簽,恰恰是他們童年,在父母婚姻里所經(jīng)歷和感受的。 看到這一層,才能更理解他們?nèi)藶楹味歼x擇單身。 3. 費玉清以孝出名。 事實上,三人從小就經(jīng)常去參加歌唱比賽,就是為了圓媽媽年輕時的星夢。 小哥說媽媽對自己最好,自己也與媽媽感情最深。 張菲談到小哥,“從小到大,他都很遵從父母的意見,幾乎沒有過所謂的青春叛逆期,在父母面前沒有過大喊大叫失態(tài)的時候?!?/p> 2010年,媽媽因病去世,小哥抱著媽媽的棺材痛哭,“不要那么趕著媽媽下葬,在冰柜里冰個兩三年也沒關(guān)系”。 甚至在媽媽去世三年后,小哥參加綜藝節(jié)目,說起最想實現(xiàn)的夢想: “桌子上有一盤葡萄,媽媽挑最小顆的吃,我納悶為何不吃大的,媽媽說吃不下,剛吃飽,但是我仍然把大顆的摘下來,塞得媽媽滿手都是,媽媽默默吃完。現(xiàn)在想起很難過,自責(zé)沒耐心。 “如果能再見一面,我希望她能接受我深深的抱歉”。 大家從小哥的話里聽到了什么情緒嗎——滿滿的愧疚,延綿不絕的悲傷。 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面對親人的離世。也會因此產(chǎn)生很多情緒。 有悲傷、有憤怒、有痛苦、有愧疚等等。 這些情緒如若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就會在身體里日積月累,吞噬掉眼睛的光、臉上的快樂、心中的希望。 小哥在媽媽去世三年后,仍在為一次吃葡萄的事情而感到愧疚, 可想而知,媽媽去世對小哥的影響有多大,他的能量已快被消耗一空了,又有多少能用于生活和事業(yè)呢。 大膽推論,去年父親的去世,只是讓小哥選擇退隱的最后一根稻草,對于“我只為媽媽唱歌”的小哥來說,早在8年前母親去世時,他已然開始失去了歌唱的力量。 在對待父母離世的事情上,很顯然,小哥還有一份未終結(jié)的傷痛,未完成的功課。 4. 最終,小哥一紙告別信,宣布退隱。 “絢麗的舞臺讓我感到孤獨,掌聲填補不了我的失落,演出的地點讓我觸景傷情”。 寥寥數(shù)語,滿紙哀愁。 即使是展望以后的生活, “過云淡風(fēng)輕的日子,無牽無掛,蒔花弄草,但使愿無違”, 然而,讀完你會發(fā)現(xiàn),客觀的說,小哥想過云淡風(fēng)輕的日子,心境卻沒有一點云淡風(fēng)輕的味道。 信的最后一句,源于陶淵明的《歸田園居》。 同是歸隱,陶淵明是“悠然見南山”的通透豁達(dá), 小哥這里,是兩分“黃昏獨自愁”的凄涼。 也許,此時此刻的退隱,本非他所愿,只是他已無力再走下去。 對于看客來說,今天我們懷念的“費玉清”,終究有一日會被“張玉清”、“李玉清”替代。 而對小哥本人來說,冷暖自知,日子還要好好過。 畢竟,小哥遠(yuǎn)在天上的爸媽,希望看到的,一定是他真正釋然和放下的笑容,而非繼續(xù)帶著愧疚與悲傷生活。 小哥的哥哥姐姐,也希望看到弟弟幸福。 也許,在完成了一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功課后,小哥的歸隱才不是無力的逃避,而是真正的“復(fù)得返自然”。 祝福小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