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推算 費秉勛 “三伏”跟“夏至”直接相關?!跋闹痢睍r,太陽直射地球,光照時間又長,所以氣溫向一年最熱發(fā)展。其所以“夏至”還不是最熱,因為積溫還不是最多。就如我們盛夏在河里游泳,才從河水中爬上岸時,并不覺得很熱;再過一會那怕是在樹下也熱得受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跟著“夏至”就到來了。 易學說:“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跋闹痢睍r太陽給予地球的熱量其實是最多的,但易學卻說“一陰生”,“易”有最廣博、最辯證的眼光。太陽給地球的光熱達到最多的時候,就要開始減少,向?qū)α⒚孓D(zhuǎn)化。易學最強調(diào)事物的變化,一切事物都是“周流六虛,變動不居”,所以不要只注意眼前,而要看到前景。 激礪練功有一句格言,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大家都知道;而對什么是“三九”,什么是“三伏”,就不一定知道得很具體了。特別是對“三伏”如何計算,知道的就是少數(shù)人了。 “三九”比較簡單,從交“冬至”開始“數(shù)九”,九天一個單元為一個“九”,到九九八十一,就九盡了,九盡桃花開,天暖了。很多人以為算“三伏”也是這個路數(shù),從夏至開始,十天一個單元為一伏,在三十天內(nèi)為上中下三伏,這樣算就錯了。 計算三伏要看天干。我國傳統(tǒng)歷法是用天干(甲、乙、丙、丁......)地支(子、丑、寅、卯.....)計年計月計日計時的,三伏的計算要看天干,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十天內(nèi)為“初伏”,接著為“中伏”。因為天干共十個,所以“中伏”的頭一天的“日干”必然也是“庚”,這就是說夏至后第四個庚日開始為“中伏”。 有朋友一定會依例類推,認為夏至后第五個庚日開始為“末伏”,不一定!“末伏”必須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開始,而不一定是夏至后第五個庚日。就以今年(2019己亥年)為例,6月21日己丑日“夏至”,6月22日庚寅日,夏至后第一個庚日。7月2日庚子日,夏至后第二個庚日。7月12庚戌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初伏”開始,至7月21己未日初伏共十天。7月22日庚申日至8月10日己卯日共二十天為“中伏”。8月11日庚辰日至8月20己丑日十天為“末伏”。 “中伏”為什么是二十天而不是十天呢?因為“初伏”后十七天才是“立秋”,末伏必須是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而2019年“立秋”三天后才遇庚日,所以“中伏”就成二十天了。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們祖先豐富實踐的智慧總結(jié),有著天文、氣象、農(nóng)業(yè)、物候、民俗等等方面無盡的文化內(nèi)涵?!跋闹痢笔嵌墓?jié)氣中的二分二至之一,在后天八卦中處于離卦的位置,可以有許多義理闡發(fā),篇幅所限,就打住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