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動作描寫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 記敘文中對人物的動作的描寫,就是要寫出人物在具體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么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描寫人物動作。 一、順承連接式 所謂順承連接,就是幾個動作之間具有承接相連的關系,是動作描寫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這種動作描寫,就其對象來看,分為兩種: 1、由某一個對象來發(fā)出。這個對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還可以是事物。通過對這個對象一系列承接式的動作描寫,來達到某種目的,或體現(xiàn)某種發(fā)展。至于動作的多少,可根據(jù)寫作需要和對象變化情況來定,但至少要有兩次,而且是連續(xù)性的;可以用于一句話中,也可以用于多句話中。一般情況下,動作頻率越多,順承的體現(xiàn)就會越充分。 例如:“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選至《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段文字不足80字,就用了8個動詞(不包括鳥雀的3個動詞),它們都是人的動作,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發(fā)出的,其間明顯表現(xiàn)為順承連接的關系,一個接著一個,不能易位而用,共同完成“捕鳥”任務,富有濃郁的情趣。 2、由兩個乃至多個對象發(fā)出。這幾個對象可以是同類,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類,如人、事、物都有。但不管有多少個對象,都必須表現(xiàn)為順承關系,對象本身的幾個動作是順承的,幾個對象之間的動作也是順承的,運用時,要以某一個對象為主。 例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保ㄟx至《背影》) 這段文字共用了7個動詞,涉及兩個人物:一是“他”,即作者父親;二是“我”,即作者自己。父親共發(fā)出了4個動作:“攀”“縮”“傾”“顯出”,其間是順承關系;作者共發(fā)出了3個動作,“看見”“流下”“拭干”,其間也是順承關系。這兩個人之間的7個動作,前4個在前,是主要的,后3個在后,是次要的,是順承關系。二者互相配合,共同作用,生動地表現(xiàn)了父子二人此時此地相愛相憐的情景。 注意:運用這種動作描寫的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在寫多個對象的時候,要注意各個對象之間的關系,順承要明顯,聯(lián)系要緊密,不能松散脫節(jié),要以某一個對象動作為主,頻率可多一些,文字應詳盡一些,順承的體現(xiàn)應充分一些。 二、前呼后應式 所謂前呼后應,就是前面有某種動作描寫,后面又出現(xiàn)了這種動作,從而形成前后呼應的關系,這也是動作描寫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呼應的內(nèi)容,可以是情節(jié)方面的,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還可以是人物特點方面的。這種方法的顯著特點,就是具有強調(diào)性。這種動作描寫,就其在文中間隔的距離來看,主要有兩種類型: 1、動作之間相隔語境較近。這種情況,一般在一個段落中,通過前后某種動作的反復,以突出所寫對象的特點或發(fā)展變化情況。 例如:“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20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保ㄟx至《背影》) 這段文字,主要是寫“我”動身之前父親的兩個心理性動作。前面寫道“頗躊躇了一會”,隔了一句又說“他躊躇了一會”。這兩個心理動作,既寫出了父親對“我”出門的不放心,又表現(xiàn)了父親對“我”的摯愛,不僅作者“我”深有感觸,讀者也會印象深刻。 2、動作之間相隔語境距離較遠。這種情況,一般不在一個段落之中,其間相隔一個乃至幾個段落,甚至分別出現(xiàn)在文章的首尾。運用這種動作描寫要精心安排好,不能有呼無應。 例如:“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主席站在飛機艙口,用堅定的目光望著送行的人群,用寬大的手掌握住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舉起,舉起,然后用力一揮,停在空中……”(選至《揮手之間》) 這兩段文字,選自方紀先生的散文《揮手之間》,前者出現(xiàn)在文章的第11段,后者出現(xiàn)在文章的末尾。它們都是寫毛澤東同志的揮手動作,都用了7個動詞,“舉”“揮”“?!钡仍~都是相同的,從而構成了嚴謹?shù)暮魬P系,強調(diào)了描寫的重點動作。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要考慮呼應的嚴密性,防止簡單重復, 要通過與其他詞句的配合,產(chǎn)生前呼后應、密切關照的效果。 三、對照比較式 對照比較,就是運用動詞之間有對比關系,使文章形成內(nèi)容上互相關照,意義上相對或相反,從而產(chǎn)生預想的描寫效果。通過比較,才能顯示出事物的特點,通過動作的對比描寫,才能使被描寫的對象的情態(tài)和發(fā)展變化鮮明地展示出來。這種描寫,從動作發(fā)出者及其表現(xiàn)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個特點: 1、具有階段性。這種動作,大都由一個對象發(fā)出,但就其動作體現(xiàn)的內(nèi)容、情節(jié)或感情來看,一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要么內(nèi)容上構成對比,要么情節(jié)上發(fā)生逆轉,要么感情色彩不同,表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這種描寫相隔較遠,與行文順序相一致。 例如:“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闩懦鼍盼拇箦X?!?/p> “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保ㄟx至《孔乙己》) 這兩段文字,所用的兩個重點動 詞“ 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發(fā)出的,都是掏錢的動作。前者出現(xiàn)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開端;后者出現(xiàn)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節(jié)的高潮。這兩個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排出”來表現(xiàn)孔乙己的顯闊心理,通過“摸出”來突出孔乙己的瀕臨絕境,以此來展示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十分生動貼切。 2、具有交錯性。這種動作,常由多個對象發(fā)出,其間存在著對照比較。在具體描寫時,一會兒寫甲的動作,一會兒寫乙的動作,甚至反復多次出現(xiàn),交相推進,錯落有致。 例如:“廟里又增加了好幾個老頭子,青壯年也有被家里老人逼到廟里去的。廟里又定出輪班跪香制,參加開渠的人,凡和龍王有點感情的,在上下工時候也繞到廟里磕個頭?!?/p> “于長水一邊發(fā)動黨團員加緊挖土搬石頭,一邊幫著石匠鉆炮眼崩石巖。土渠開得快,給人們增加了信心;石頭崩得響,壓倒了廟里的鐘鼓。”(選至《求雨》) 第一段文字寫得是廟里人們的跪香動作,第二段文字寫得是于長水他們的開渠動作,呈現(xiàn)出先反后正的交錯性。通過不同動作的對比,寫出了土改時期兩種不同對象的不同思想狀況及其表現(xiàn),揭示的主題是比較深刻的。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用于對照比 較的幾個方面的關鍵動詞,必須處在同一標準之中。例如,要么都是手部動作,要么都是腿部動作,如果前面寫手部動作,后面寫腿部動作,就難以構成對比,因為它們不屬于同一類。 四、并列平行式 所謂并列平行,就是被描寫的動作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并列關系,它們不存在先后,也沒有因果、對比等方面的關系,動作的發(fā)展是平行的,就局部來說,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原意,是一種常用的動作描寫手法。這種描寫,多帶有羅列性,甲的動作是這樣,乙的動作也是這樣,并列展示,對舉出現(xiàn),形成一定的語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種寫法,就動作發(fā)出的對象多少來看,不外乎兩種情況: 1、動作由個體發(fā)出,施動對象為一個人物或動物或事物。這種情況,多為列舉性,紛呈展示某個對象的有關動作特點,一般構成排比或對舉格式,給人一種嚴整的美感。 例如:“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選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里涉及三個動詞——“拔”“拋”“跳”,分別描寫了作者“我”在三種不同場合下不同的動作特點。每句一個動詞,寫一種表現(xiàn),各句之間,各動詞之間,是并列平行的,構成排比格式,表現(xiàn)了“我”在百草園里的生活和玩樂的情景。 2、動作由群體發(fā)出,施動對象至少有兩個,多為合體的,常以復稱為動作發(fā)出者。這種情況,多寫概括性內(nèi)容,即概括所寫對象的動作趨勢和變化情況,或者分頭描寫兩三個對象及其動作,其間也是平行并列的,或對舉,或排比,共同表現(xiàn)其動態(tài)特點。 例如:“有一個戰(zhàn)士,他手里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涂了一地。另一個戰(zhàn)士,嘴里還街著敵人的半塊耳朵。”(選至《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段文字寫了兩個戰(zhàn)士的情況,前者 寫手部動作,是“握著”,后者寫嘴部動作,是“銜著”,以此來展示朝鮮戰(zhàn)場上志愿軍戰(zhàn)士與敵人肉搏的悲壯情景。這兩句話,兩個動作,都是并列關系,如果易位而用,同樣可以構成一種對舉的格式而不改變原意。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描寫動作,要防止重復和錯亂,動詞及其句子之間聯(lián)結要緊密,要合理。 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動作描寫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 記敘文中對人物的動作的描寫,就是要寫出人物在具體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么做”。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動作描寫的方法。 五、客觀顯露式 所謂客觀顯露,就是指對客觀事物所發(fā)出來的動作進行描寫。由于是寫客觀事物的動態(tài),主觀意識很弱,因而動作的出現(xiàn)多帶有顯露的特點,自然性較強。這種描寫對象,大多為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事物,像大海呀,高山呀,小橋呀,流水呀,把它們的動態(tài)和動作描寫出來,就具有明顯的客觀性??梢?,在寫景狀物時,常常要用到這種動作描寫。它的顯著特點,就是化靜為動,在客觀中隱含著主觀色彩。本來是靜止的事物,通過作者的意化,使之產(chǎn)生動感。這類動作描寫,就其造成因素來看,主要有兩種類型: 1、通過人為感覺,將靜物動寫。所寫的對象,是自然界中靜止不動的事物,不僅要通過作者的觀察,更要通過作者的感受,賦予靜物以動態(tài)。 例如:“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冬衣?!?/p> 這段文字主要寫濟南小山上冬天的雪景,是通過作者的“看”來寫的,連用了四個動詞:頂著、鑲上、露著、穿上。這些動作,都是作者的意感所給予的,實際上它們都是不動的,顯露特點鮮明,客觀性極強。 2、通過外力作用,直接描寫景物動態(tài)。這種動作顯露的幅度較大,感受的因素較少,客觀性明顯。所寫景物的動作,是在一定外力下表現(xiàn)出來的,二者具有因果關系。寫作時,可以交代清楚外力名稱,也可以省去名稱而直現(xiàn)景物動作特點。這種描寫,主要靠觀察所得,實物是怎樣動的,就怎樣去寫,一般不含人為因素。 例如:“海水瘋狂地洶涌著,吞沒了遠近大小的島嶼。它從我們的腳下?lián)淞诉^來,響雷般地怒吼著,一陣陣地將滿含著血腥的浪花潑濺在我們的身上?!?/p> 這段文字,主要寫大海的動作特點,一共用了五個動詞:洶涌、吞沒、撲、怒吼、潑濺。它們都是大海直接發(fā)出來的動作,是海景的一種客觀顯露,生動地再現(xiàn)了大海的雄壯美和偉大力量。 注意:這種動作描寫,所有的動態(tài)都要通過人的媒介來展示,或感官,或視覺,要有一定的引渡文字,尤其是直接描寫景物的動態(tài),更要把眼部視覺這一媒介物交代清楚,這樣,所寫的動態(tài)才具有真實感和可信度,不能憑空想象。 六、分合轉換式 所謂分合轉換,就是所寫的幾個動作之間具有總分關系,這是從動詞表意范圍大小的角度說的,是動作描寫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情況下,“分”的動作頻率較高,至少要有兩次,三次以上的例子也是常見的,出現(xiàn)得越多,“分”的體現(xiàn)就會越充分 。這類動作之間可以是并列關系,也可以是遞進、因果或選擇關系,比較多的是前者?!昂稀钡膭幼饕话阒挥靡淮危从糜凇胺帧敝?,要么用于“分”之后,實際上,它是對“分”的動作的一種總領或總收。這種方法的運用,就其分合的位置來看,大致有兩種情況: 1、先分后合。先寫“分”的動作,從幾個方面來展示??梢苑謱懩骋粋€對象的幾個不同動作 ,也可以分寫幾個對象的若干個動作,為下面寫“合”的動作做準備和鋪墊。其內(nèi)容是由具體到概括,“合”對上面的“分”具有總歸的意義。 例如:“方志敏同志思索著,苦惱著……他輾轉翻覆,晝夜不能安睡:必須給密信和文稿找個可靠的著落?!?/p> 這里,具體寫了方志敏同志在獄中的兩個方面的動作:一是心理動作——思索,苦惱; 二是外在動作——輾轉翻覆,不能安睡。它們共同構成“分”的動作,對“合”的動作“找”做了準備?!胺帧笔墙Y果,是具體的表現(xiàn);“合”是原因,是概括的實質(zhì)。這樣,由分到合,因果相關,配合密切。 2、先合后分。先寫“合”的動作,用一句話領起;然后進行分述,寫“分”的動作,從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合”。這樣寫是由概括到具體,“合”的動作是綱,“分”的動作是目,綱舉目張,關照十分嚴密。 例如:“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p> 這段文字,第一句話是“合”,體現(xiàn)的動詞是“閃出”;冒號后面是“分”,有三個對象發(fā)出:一是事物天地的動作——掛著、種著;二是人物少年閏土的動作——帶、捏、刺;三是動物猹的動作——扭、逃走。這些“分”的動作是具體說明“閃出”的內(nèi)容,又受“閃出”這一“合”的動作統(tǒng)率。這樣描寫,由合到分,由總領到分述,配合關聯(lián)十分密切。 注意: 運用這種方法,分合動作的關照要嚴密。在“分”上,無論是寫幾個對象,動作之間都不能交叉和重合;在分與合的關照上,要有領屬關系,分的動作與合的動作切不可處于同一范圍和層次。 七、比喻連環(huán)式 所謂比喻連環(huán),就是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人事物景的動作,不止用一個比喻,也不止一個動作,二者密切配合,形成聯(lián)系嚴謹?shù)恼Z勢,構成前后相扣的套勢。這種動作描寫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藝術性強,文學色彩濃厚。這種動作描寫,就其顯示的關系來看,主要有兩種情況: 1、順承連環(huán)式。就是所寫的幾個動作之間是順向承接的關系,它們的位置有先后之分,后一個動作接著前一個動作而來,前一個動作又給后一個動作提供了條件,從而形成連環(huán)相接之勢,加之巧用比喻,順承的關系更清晰,連環(huán)的特點更鮮明。 例如:“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yōu)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 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遠的回音?!?/p> 這段文字所用的動詞,就具有明顯的順承關系,也含有比喻意義。發(fā)出動作的對象是“歌詞”,也是本體。珠子是喻體,也是動作的直接發(fā)出者,共用了五個動詞:滾、滴、濺、落進、引起。它們接二連三,緊承相接,化虛為實,具體形象,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和鮮明的印象。 2、因果連環(huán)式。就是所寫的幾個動作之間具有因果相關的聯(lián)系,可以是先因后果,也可以是先果后因;“因”的位置上有動作,“果”的位置上也有動作;“因”上可以用喻,“果”上也可以用喻。但不管采用何種形式,二者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從而形成連接環(huán)扣,因果相關,邏輯嚴密,富有表現(xiàn)力。 例如:“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fā)都滾出來?!崞鹑^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制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p> 這段文字,從因果關系上來看,可分成兩組動作描寫。第一組是拳頭打在鼻子上?!耙颉钡膭幼魇侨?、打;“果”的動作是:迸流、歪、開、滾。比喻主要體現(xiàn)在后者。第二組是拳頭打在眼睛上?!耙颉钡膭幼魇牵禾帷⑷?、打;“果”的動作是:裂、迸出、開、綻。比喻也主要體現(xiàn)在后者。這樣,因果相關,連環(huán)緊扣,重點突出,描寫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注意:運用這種寫法比喻要貼切,連環(huán)要緊湊。本體與喻體要吻合一致,喻體發(fā)出來的幾個動作要密切相關,要在關鍵的地方用喻;連環(huán)的關系要明確,環(huán)扣的頻率要服從動作發(fā)展的需要,力求多扣幾個環(huán)節(jié),以獲得最佳的描寫效果。 八、擬人寄情式 所謂擬人寄情,就是運用擬人的手法描寫動作,以此來寄托某種情感,表達某種情意,展示某種情況。這種描寫,動作發(fā)出者大多為動物、植物或事物。其中所用的動詞,不僅具有豐富的情感,而且滲透著人的特質(zhì)。文中寫的對象雖然不是人物,是動植物或事物,但動作卻具有人的特點,像人在活動,在發(fā)展變化。這種寫法的主要特點是:生動傳神,富有情趣,使比較生疏、枯燥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讀者面前。這種寫法,就動作發(fā)出對象和擬人情況來看,大致有兩種類型: 1、將寫作對象擬人化。這種擬人式動作描寫,即動作發(fā)出者是擬人化了的“人”,動作用詞也具有人的特點。描寫時,用第一人稱,以“我”為動作發(fā)出者,“我”到哪里,動作便延伸到哪里,展示的過程十分清晰。 例如:“我是滔滔長江中的水,從高高的青藏高原上滑下來,勇敢地沖去,裁斷高山,穿過溝谷,一直向前奔去,永不回頭。前面有高山,我就用頭猛烈的撞去,大山 害怕了,裂開縫,于是我勇猛地沖過去?!?/p> 這段文字以長江中的水為寫作對象,作者將它擬人化了,動作都是第一人稱“我”發(fā)出來的。這里一共用了七 個動詞:滑、沖、裁、穿、奔、撞、沖,它們都具有人的特質(zhì),生動地寫出了江河之水奔騰向前的動態(tài)特點。 2、將事物動作擬人化。這種擬人式動作描寫,即動作發(fā)出者是事物,是寫作對象本身,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多用第三人稱;而動作用詞卻具有人的特點,以此來顯示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來突出事物的動態(tài)特征。 例如:“海自己醒了,喘著氣,轉側著,打著呵欠,伸著懶腰,抹著眼睛。因為島嶼擋住了它的轉動,它狠狠的用腳踢著,用手推著,用牙咬著。” 這段文字以大海為寫作對象,沒有用第一人稱,以“海”直接稱呼,但它發(fā)出的動作卻具有人的特點:醒、喘、轉側、打、伸、抹、踢、推、咬。這九個動詞,一個接著一個,速度快,變化快,從不同角度,寫出了大海的動態(tài)特征,情趣盎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所用的動詞與所寫的對象要吻合,要符合事物的特點,包括它的動作幅度、發(fā)展趨向和活動規(guī)律等,不能一味地擬人而忘了所寫事物的變化情況;同時,還要考慮整體語境,與上下文的擬人筆調(diào)和方式相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