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shù)第二個大一統(tǒng)王朝,同清朝一般,都是君權(quán)高度集中的朝代。 再看看有明一代,除了開國前期的靖難之役也就是藩王作亂,其他諸如后宮干政、外戚專權(quán)、權(quán)臣架空皇帝、武將擁兵自重、太監(jiān)亂政等并沒有出現(xiàn)過,是當?shù)蒙暇龣?quán)高度集中王朝這個評價的。 當然關(guān)于太監(jiān)亂政,可能會有人有異議,但宋安之認為事情要分兩面性看,于治理國家來說,太監(jiān)的確起到了負面作用;但就皇權(quán)來說,太監(jiān)只能依附于皇權(quán)影子之下,遠遠做不到像唐朝太監(jiān)那般隨意廢殺皇帝的情況,皇帝要拿下太監(jiān),只需要一句話的功夫,太監(jiān)并沒有威脅到皇權(quán),所以自然不能說太監(jiān)真的亂政了。 明朝雖然無愧于君權(quán)高度集中朝代這個評價,但是再好的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越來越變質(zhì),更何況制度也是有兩面性的,再好的制度,也是有著不好的另一面,所以宋安之今天就以明朝的防止后宮干政制度弊端來說說。 首先宋安之來說說明朝如何防止后宮干政的,這個話題之前具體分析過,今天在這篇文章里面再大概說說。 明朝防止后宮干政有兩個措施:一是根源上解決問題,皇室除了在開國初期與功臣聯(lián)姻,諸如太子朱標娶開國第二功臣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娶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之女等以外,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規(guī)定天子后妃還有親王王妃,必須是普通的良家女子,最多是普通的官、軍之家。 這樣一來,后宮之中的后、妃基本上都是選自民間,從而出現(xiàn)了“后妃多出民間”的現(xiàn)象,后族勢力不大,后、妃沒有依仗,自然減少了其干政的機會。 二是在宮廷管理上入手,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人其實挺喜歡立鐵牌的,像為了防止太監(jiān)亂政,立過鐵牌,這個應(yīng)該很多人都知道;而鮮為人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后宮亂政,同樣立過鐵牌。 據(jù)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紅牌,內(nèi)容是鐫戒諭后妃之詞,懸于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 而且還在開國之初就命大臣修女誡,諭翰林學(xué)士朱升:“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yù)政事”。 正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這兩大措施,所以明朝在276年中,就沒有出現(xiàn)過后宮干政的情況,清朝修的明史中都夸獎到“終明之代,宮壸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 但防止后宮干政就真的一點弊端都沒有嗎? 宋安之來告訴大家,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任何事情都是有著它的兩面性的,再好的政策都有顧及不到的地方,都有弊端,都有一些人利益受損,更何況只是防止后宮干政,維護皇權(quán)之舉,肯定有弊端的。 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中奇葩多,不是嘉靖帝這種修道修的走火入魔的怠政皇帝,就是天啟帝這種追求自身愛好高于皇權(quán)高于國家的木匠皇帝;而且還多是任性暴戾之輩,對文官的確不錯,但是如果有時候不高興了,就通過廷杖這種方式粗魯?shù)拇虼蟪计ü伞?/p> 甚至說直白點,可能不太好聽,就是明朝很多皇帝,有些赤裸裸的草莽氣息。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遺傳嗎?似乎太過虛無縹緲,而且不太靠譜。 其實真正的原因在于這些皇帝從小的后天教育不到位,可以說是“養(yǎng)于深宮,長于婦人女子之手”。 首先以競爭環(huán)境來說,明朝除了開國初期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改變帝系以外,是嚴格執(zhí)行嫡長子制度的,甚至萬歷帝想要立自己喜愛的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大臣怎么都不愿意,拉鋸了多年依舊是以失敗收場。 可以說明朝的皇子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jīng)名分已定,嫡長子或者皇長子是儲君,其他都是親王,這種沒有競爭的環(huán)境之下,良好的教育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而除了皇宮教育以外,皇太子接觸母親和服侍他的宮女,對其影響自然很大。 大家想想明朝的后、妃都出自普通之家,從小接受的教育和所見所聞自然差一些,遇上識大體的還好說,遇上那些鼠目寸光目光短淺之人,對于皇子的影響可見一斑。 而且明朝的宮女也多是選擇普通家庭,甚至平定叛亂以后,罪人之女都可以沒收入宮。諸如明孝宗的生母紀太后就是廣西紀姓土司的女兒,紀姓叛亂被平息后,少女紀氏被俘入宮中,因此陰差陽錯的與明憲宗有了一夜之歡,從而生下了明孝宗。 這樣的環(huán)境對于皇子的影響可想而知,像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奶媽控明憲宗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明憲宗與萬貴妃的狗血愛情故事,就足以說明選擇高質(zhì)量的宮女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明憲宗朱見深的父親明英宗是歷史上有名的皇帝,眾所周知明英宗因為土木堡之變而被俘一年,而在這個期間太子朱見深因為太過年幼,所以監(jiān)國的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是為明代宗。 明代宗坐穩(wěn)皇位以后,出于私心就想立自己兒子為皇太子,將侄子皇太子朱見深廢掉,于是通過賄賂等其他軟磨硬泡的手段,使大臣同意他這么做。 朱見深被廢掉太子之位以后,降為沂王,不能居于東宮之內(nèi),不然會引發(fā)各種禍事,于是搬到沂王居住,當時朱見深只有五歲,需要人照料,更需要人保護,免得有人加害他這個廢太子。 因此明英宗的生母孫太后(一說明英宗生母是宮女,后被孫太后抱走,以生下兒子為由,由貴妃升級為皇后)為了保護自己這個孫子,于是派宮女萬貞兒也就是后來的萬貴妃前去照料朱見深,明史記載萬貴妃“四歲選入掖庭,為孫太后宮女,及長侍憲宗于東宮”,她的職責看似是奶媽,其實是代表孫太后保護朱見深。 萬貴妃雖然比明憲宗大了19歲,但因為明憲宗幼年的被廢期間,是萬貴妃一直守護在他身邊,兩人可以說是有著近乎畸形的愛情。 諸如這種皇子從小被宮女服侍,帶來的影響可謂是不小。 我們先看看萬貴妃四歲入宮,可見沒多少文化水平,對于當時年幼的明憲宗影響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然后她受寵以后,先是吹枕邊風(fēng)使明憲宗廢掉了吳皇后,又為了想當皇后,想出了別的妃子懷孕了就派人去墮胎的惡毒方法,這樣一來,自己生下的孩子肯定就是皇長子。 當然萬貴妃除了在成化二年生了一個兒子早夭以外,后面再也沒有生育過。 萬貴妃這么做,在后宮墮胎不知多少,本來可以早就出生的皇子們就這樣還沒有出生就結(jié)束了人生,很明顯的改變了明朝的歷史走向。 像后來明孝宗的母親紀氏就被逼著喝過墮胎藥,雖然僥幸逃過一劫,但后來明孝宗英年早逝,不得不說與還在胎兒時期,母親喝過墮胎藥有著很大關(guān)系。 雖然明憲宗如此寵愛宮女出身的萬貴妃只是一個特例,但通過萬貴妃的歹毒心思,可見明朝后宮之中,不僅是后、妃多出自民間,很少有識大體之人;對于服侍皇子,很明顯可以影響到皇子后天教育的宮女也是不在意,從這也可以看出為何明朝皇帝多任性的原因了,因為后天教育環(huán)境上有著諸多漏洞。 再說說明朝的廷杖,廷杖并非明朝發(fā)明的,而是很早之前就存在,但偏偏是明朝的一大特色,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明朝皇帝對于大臣經(jīng)常使用廷杖,以至于后來到了大臣被廷杖,還意味著他是忠臣,反倒是成為一種榮耀。 那么明朝皇帝為什么會這樣呢? 以他們的角度來看,我是皇帝,是君父,大臣就是臣子,所以皇帝打大臣就等于是兒子惹老子生氣了,所以老子打兒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當然以實際來說,一般明朝皇帝即使盛怒之下廷杖大臣,但也不會將其打死,而且有時候會有一些補救措施,比如說為廷杖大臣平反官復(fù)原職、承認他敢于言事是忠義之人、恩蔭其子弟了等等。 于是明朝形成了大臣不怕打,因為可以獲得忠臣評價,皇帝喜歡打,但是一般不下死手的情況,于是廷杖很是盛行。 當然這也是后世很多人詬病明朝的一方面,認為明朝皇帝對于官員不尊重,所以活該亡國,其實深入了解以后,也不能說不尊重,最起碼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而且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君父社會的事情,的確不太合適。 通過廷杖,足以可見明朝皇帝這種草莽氣息,那么為什么會這般任性呢? 無疑后天環(huán)境影響最大,試想這些皇帝從小“養(yǎng)于深宮,長于婦人女子之手”,而且這些婦人女子中,母親出自普通家庭,識大體的比較少見,宮女更不用說了,更是普通甚至多是粗魯之輩,皇帝從小受到影響自然不小,所以成年以后,多是帶有一些草莽氣息。 最后再說說后宮干政的另一個弊端。 因為明朝后、妃被嚴格限制,后族本身就是普通家庭,沒多少政治勢力,也沒有機會擴大勢力,所以無形中使皇帝少了一大臂助。 因為后族勢力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用不好了,自然會威脅皇權(quán);但用好了,可以幫助皇帝對抗諸如文官集團,鞏固皇權(quán)等,但很明顯明朝是直接否定了后族,限制死了其勢力。 再看看明朝中后期開始,其實就是皇權(quán)與文官集團的對抗,為此皇帝不惜重用太監(jiān)來制衡文官集團,至于其他藩王、后宮等親近之人,皇帝是如防狼虎。 結(jié)果到了明朝亡國之時,文官殉國者寥寥無幾,皇帝信任的太監(jiān),除了太監(jiān)王承恩陪崇禎帝一起殉國,其他大多是望風(fēng)而降,足以可見明朝在中后期對于藩王、后宮勢力棄而不用,以文官集團和太監(jiān)勢力互相牽制使用的政治格局,也是錯的一塌糊涂。 正所謂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讀完明朝防止后宮干政的弊端,還望大家有所感悟,很多事情,有時候分兩面性看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專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guān)注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