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對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都有所耳聞,大家一看到種姓制度竟然在佛教的起源地印度盛行那么多年,想必會產(chǎn)生疑惑,畢竟佛教的主張是“眾生平等”,而種姓制度就是赤裸裸的“不平等”,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佛教不能消滅這種不平等的思想呢?今天就來給大家揭秘一下吧! 首先,要從種姓制度講起,種姓制度的產(chǎn)生比佛教的產(chǎn)生要早。種姓制度產(chǎn)生的根源是印度區(qū)域的雅利安人的擴張。雅利安人對另一個部落達薩進行了征服戰(zhàn)爭。雅利安人勝利了,自然把戰(zhàn)敗者踩在腳底,由此產(chǎn)生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包括了瓦爾納制度和阇提制度。瓦爾納的意思是品質(zhì)的意思,就是我們常熟知的將人分為了四個等級(品質(zhì)),依次是婆羅夢、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其實還有一個等級是常被大家所忽略的“賤民”階級。而首陀羅階層的前身就是被征服的達薩人了,而當時盛行的宗教也就是維護婆羅門權(quán)威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典籍也記錄規(guī)定了這種不平等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瓦爾納制度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印度各國的階級矛盾日益增大,婆羅門教借祭祀來搜刮民眾財產(chǎn)的行為愈演愈煭,社會逐漸產(chǎn)生了反婆羅門教的社會思潮,佛教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原名是喬達摩·悉達多,是迦毗羅衛(wèi)城釋迦族首領(lǐng)的兒子,后人稱之為釋迦牟尼,意思便是釋迦族的靜默賢者。釋迦牟尼思想是要通過消除欲愛,以達到不生不滅的地步,擺脫輪回之苦,并且主張眾生平等,把“神”也放進了眾生之列,認為神也不能逃脫輪回之苦,這無疑與婆羅門教中借說神與人的不平等,借而宣傳人與人是不平等的是相悖的。釋迦摩尼也明確表示了一切人都是由母親懷胎所生,并沒有什么區(qū)別,而且認為每個人洗完澡后都是清潔的,不存在某種種姓清潔,某種種姓不清潔這種話。 釋迦牟尼 那為什么佛教“眾生平等”的這種思想并沒有消滅種姓制度呢?原因一是佛教后來雖然傳播廣泛,但在混亂的印度也經(jīng)歷起伏,在印度除了佛教,還有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佛教并不占主導地位,某些統(tǒng)治者推崇佛教的原因主要還是想借用佛教的“寬容”思想,緩解社會矛盾或者是借用其來反婆羅門這一更高的階級,提高自己的地位,并不為了“平等”。原因二是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并不是完全的人世間的平等,它不敢觸犯統(tǒng)治階級的現(xiàn)實利益,比如佛教不會招收負債者和奴隸為信徒,避免觸犯債主和奴隸主的現(xiàn)實利益,佛教寄托的是每一個人只要信奉佛教,都有可能超脫生死輪回,進入極樂世界,這種平等可以說是進入極樂世界的機會的平等,這種平等在現(xiàn)實來說還是比較虛無縹緲的。佛教主要還是被第二等級的剎帝利和第三等級的富裕吠舍拿來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工具,所以這兩者在爭取自己的利益的同時,并不會觸犯自己高高在上的特權(quán)基礎(chǔ)——種姓制度。 今天的佛教和種姓制度的故事就講到這里了,相信大家更明白了為什么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和提倡平等的“佛教”能在印度并存多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