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文學家,他的著作《莊子》充滿了浪漫色彩。在《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神奇的故事: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蝴蝶,飛來飛去逍遙自在,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周。他突然間醒來,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夢,自己仍是莊周。那么到底是莊周夢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夢為莊周呢?連莊子自己都分不清楚。
莊子說了“莊周夢蝶”的故事,想要說明什么道理呢?其實在故事的結(jié)尾,莊子自己已經(jīng)用兩個字概括了,那就是:“物化”?!拔锘敝傅氖遣煌镏g的相互轉(zhuǎn)化。莊子說,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口氣凝聚而成的,因此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都是相同的,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在《莊子》一書中,曾提及三種形式的“物化”,分別是:夢化、生化和死化。夢化就是做夢化為另外一種事物。正如莊周做夢化為蝴蝶,或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 生化指的是生物活著的時候產(chǎn)生變化。《莊子·至樂》中有一個寓言:支離叔、滑介叔兩個人一起到黃帝曾經(jīng)休息過的冥伯之丘、昆侖之虛去游覽,忽然滑介叔左手手肘上長出了一個瘤。支離叔問滑介叔道:“你厭惡它嗎?”滑介叔說:“生命不過是外界元素暫時湊合在一起罷了,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與塵埃沒有差別,現(xiàn)在變化降臨在我身上,我為什么要厭惡呢?”
《莊子》一書中說的最多的是死化,也就是生物在死亡后變化為另一種生物。莊子說,天地間只是一口氣而已,生命是氣的凝聚,死亡是氣的消散。氣消散后又重新凝聚,便是變化成新的生物;氣凝聚后又重新消散,便是新生物的死亡。氣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循環(huán)不已,而生物就這樣生生死死地變化著,沒有停息。 因此莊子認為,我們不必為活著而高興,也不必為死亡而哀傷。《莊子·大宗師》中用這樣一個寓言來告訴人們,要用樂觀的精神面對死亡:有一對好朋友,分別叫做子犁和子來。有一天子來得了重病,奄奄一息,他的老婆和兒女們圍在床邊不停地哭泣。這時候子犁來了,他說:“走開,不要驚動將要變化的人。造化是多么偉大啊,會把你變成什么呢?要把你送到哪兒去呢?是變成老鼠的肝臟呢,還是變成小蟲子的胳膊呢?” 在莊子看來,包括人在內(nèi)的所有生物,在生生死死的循環(huán)中不停地變化著生命的形態(tài),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人的生命就是不停勞作,死亡正是中場休息。生就像是身體上長了一個贅瘤,死就像是膿瘡潰破了。所以不要因為生為人就高興,也不要因為死亡而悲痛。 莊子又將天地比作一個大熔爐,把造化者(道)比作是鐵匠,將生物比作熔爐中的金屬,會被造化者鑄造成不同的器具。莊子說,假如一個工匠在鑄造器物時,熔爐中的金屬突然跳躍起來叫喊著:“我要成為一把神兵利器?!蹦敲垂そ骋欢〞⑵湟暈椴幌榈慕饘侔?!顯然人在天地這個大熔爐中高興地呼喊著:“我是人!我是人!“恐怕也一定會被造化者視為不祥的人。 所以莊子反對世俗的喪禮,認為那不過是表演給別人看而已,真正超脫的人會為死亡歌唱。《莊子·至樂》中描寫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的妻子逝世了,惠施是莊子的至交,就去莊子家吊唁祭拜。惠施來到莊子家中,發(fā)現(xiàn)他在妻子的靈前岔開兩條腿大喇喇地坐著,一邊敲著瓦盆一邊唱著歌。惠感覺莊子太無情了,他很不高興地說:“你的妻子跟你一起生活了那么久,現(xiàn)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怎么能敲著盆唱歌呢?這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卻振振有辭地說:“妻子剛死的時候,我也悲傷過。不過我隨即想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后來氣凝聚成形體,形體變化有了生命,現(xiàn)在她又變?yōu)樗劳?,人的生生死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樣循環(huán)往復。我的妻子靜靜地躺在天地之間,我卻在一旁嗷嗷地哭泣,這不是太不通達生命的道理了嗎?所以我才不哭了?!?/p> 《莊子》中描述的生與死的循環(huán)變化,是組成生命體的物質(zhì)的聚散循環(huán),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比如人死后,他的身體腐爛潰散,又進入了大自然參與形成其他的生物。 《莊子·齊物論》指出,因死亡而物化是一種被動的變化,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變化。莊子把人分為三種:第一種人不明白物化的道理,他們迷戀生命,厭惡死亡,違逆天道; 第二種人知道物化的道理,不迷戀生命,也不厭惡死亡,安然接受生死的循環(huán),如上文中說的子犁、子來,但是他們無法避免物化的命運,所以是受困于天的; 第三種人是真人,超出了物化的循環(huán),不死不生,不再轉(zhuǎn)生為他物,也不會再有死亡。這樣的人和天站在同等的地位上,最為逍遙自在,甚至能幫助天道化育萬物。 可見,第三種人才是莊周的理想,是最為完美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超出物化的循環(huán),成為真人呢?莊子給出的方法是通過自身不斷的修練,達到與道相通、以一己之心接通天地的境界。而具體的做法就是心齋坐忘。 所謂心齋,就是讓心做齋戒,不斷地將功名利祿、成敗榮辱等等私欲雜念從心中驅(qū)逐出去,讓心變得空虛寂靜。心齋的人會忘記一切是非,忘記自己的聰明機智,也忘記自己的四肢形體,最后忘記偏執(zhí)的小我,達到與大道融為一體的境界,這也就是“坐忘”:
|
|
來自: 海鷹21iy19j5rw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