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5-12歲孩子家長 度過陪娃夜讀的時光 不吼不叫,科學(xué)養(yǎng)娃 懂點套路,少走彎路 父母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堅定又民主的環(huán)境, 讓他沒有耍小聰明的空間。 作者:凌想 本文來源: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 ID:lingxiang127 投稿郵箱:tougao@xxjz.org 一、很多被孩子的問題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父母,他們常常發(fā)出的一個疑問是: “專家說別把孩子管得太緊,難道我要完全放手不管嗎?” “我家孩子不管不行,我天天盯著他還這樣,我要是不管他,他得墮落成什么樣?” 其實,哪有完全的放手不管,那是對孩子的不負(fù)責(zé)任。 問題的關(guān)鍵是:管什么?怎么管? 好的養(yǎng)育,是讓孩子感覺不到“管”,父母不累,孩子也不累,雙方都很舒服,但父母確實又是在用心“管”。 明麗是我的一個讀者,大兒子濤濤11歲了,她在讀者群里經(jīng)常分享她是怎么養(yǎng)育孩子的,她的理念給到大家很多啟發(fā)。 我對此很好奇,特地和她聊了一次,試著把她的做法總結(jié)出來,分享給大家。 主題就是—— “別人家的家長”是如何煉成的?如何做到既管又不管,無為而無不為? 二、
明麗從來不盯著孩子寫作業(yè)。 濤濤每天放學(xué)回家后的時間,都由他自己安排:什么時候?qū)懽鳂I(yè)、玩游戲、看書,都由他靈活掌握。 明麗只有一個要求:在晚飯前寫完作業(yè)就可以。 在寫作業(yè)這件事上,明麗的原則是:給孩子一個大的框架,給他信任,給他時間和空間,在這個范圍內(nèi)讓他自己來安排。 別把孩子盯得太緊,否則,時間久了,就像被壓得太緊的彈簧一樣容易崩掉。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給與了孩子信任,但孩子做得不好,該怎么辦呢? 明麗對此也很坦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做不到也是正常的,我會提醒他,適當(dāng)?shù)囟酱偎?/p> 比如,濤濤喜歡看書,一般都是寫完作業(yè)才看書。但偶爾看書入迷了,舍不得放下書,明麗就會提醒他:該寫作業(yè)了。 如果需要在一個時間點之前寫完作業(yè),明麗就會留出富余時間,提前問他:寫完作業(yè)了嗎?如果沒有寫完,這樣還會有時間補上。 孩子畢竟是孩子,難免有玩得入迷的時候、拖延的時候,這都是很正常的,大人要能接受這一點。何況,我們自己不也有玩游戲玩得放不下,拖延著遲遲不愿動筆寫報告的時候嗎?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對自己寬容一些,也別太苛求孩子。 而且,家長的立場也很重要。家長很容易就和規(guī)則站到了一起,把孩子推向了對立面,當(dāng)孩子做得不夠好,就會拿規(guī)則說事。 明麗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想辦法,盡量幫孩子不違反規(guī)則,孩子有想不周到的,明麗會幫他想到,提醒他,盡量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三、
明麗的做法還是那句話:設(shè)置規(guī)則,自主安排。 濤濤11歲的時候,爸爸主動把濤濤的游戲時間增加了15分鐘,變成了每天可以玩30分鐘游戲。 一般來說,濤濤玩到30分鐘后自己就會停下來。如果還想多玩一會兒,就需要做其他事情來賺出游戲時間。 比如,多讀10分鐘書,就可以多玩10分鐘游戲。 問題又來了:他不會嫌游戲時間不夠,自己偷著玩嗎? 明麗說,不會的。 首先,她會提前把漏洞補上,不給他偷著玩的機會。 濤濤沒有手機,大人的手機不會讓他玩,他只能用電腦玩游戲,而電腦是放在客廳的,不能拿進(jìn)他的屋里。這樣就減少了偷著玩游戲的幾率。 其次,明麗有意培養(yǎng)孩子的契約精神。 明麗和他說:“我答應(yīng)你做的事,我都做了。那么,你答應(yīng)我做的事,你也要做到。這樣才公平,否則,你就成了老板了,我就成了給你打工的了,這樣是不行的。所以,你答應(yīng)了不玩游戲,就要做到?!?/p>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堅定又民主的環(huán)境,讓他沒有耍小聰明的空間。濤濤如果想玩游戲,可以和媽媽商量。 “媽媽,我可以玩一會兒游戲嗎?” “你寫完作業(yè)了嗎?” “還沒有呢?!?/p> “那你先寫30分鐘作業(yè),然后可以玩一會兒?!?/p> 當(dāng)孩子發(fā)現(xiàn),通過和父母商量,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就沒必要偷著玩了。 所以,玩游戲這件讓很多父母頭疼的事,在明麗這里很自然地就解決了。 四、
小學(xué)高年級的學(xué)生,開始對異性有了朦朦朧朧的好感。 11歲的濤濤也不例外,他也有喜歡的女生。他會和媽媽聊:我喜歡班上哪個女生。明麗的回應(yīng)很智慧,她會對濤濤說:“她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呢?你是不是很喜歡和她一起寫作業(yè)?” “很好啊,你可以好好和她相處,她英語好,你可以向她請教英語,可以約她一起打球?!?/p> 在明麗看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謂的喜歡,就是和她做好朋友,還沒有想到太多。所以,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教給孩子怎么和人相處、和異性相處。 哪怕孩子說:我想要和她結(jié)婚。這個“結(jié)婚”,在孩子的眼里,也是很單純的,就是喜歡和她在一起。 明麗會淡定地說:“那好啊,那就相處看看吧,相處久了,你才能知道合不合適?!?/p> 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不加限制,允許孩子“早戀”,會不會耽誤學(xué)習(xí),會不會“失控”? 明麗說,當(dāng)然不能放手不管,但這個“管”不是如臨大敵嚴(yán)防死守,而是滲透在平時的聊天里,潛移默化地去了解、去引導(dǎo)。 比如,要了解孩子的動向,告訴他,去哪里要和媽媽說。和他聊聊他和女生的交流情況,引導(dǎo)他往積極正面的角度考慮問題。 比如,明麗對濤濤說:談戀愛就是交最好的朋友、值得信任的朋友、可以談心的朋友。 這個定義一下,是不是覺得“談戀愛”這事充滿了正能量? 另外,明麗還時不時和濤濤聊聊關(guān)于身體的事情:“17歲之前,你不要親女生,不要和女生有什么親密的行為。因為你現(xiàn)在的身體正在生長發(fā)育,就像蛇要經(jīng)過蛻皮才能長大,這個“蛻皮”的過程身體是容易受傷的,你要學(xué)會保護(hù)好自己的身體?!?/p> “別人要你做什么,如果你不愿意,要學(xué)會拒絕。如果有不明白的事情,要告訴爸媽,我們會幫你的?!?/p> 媽媽是這樣的態(tài)度,濤濤對這件事也變得很平和、很自然,到目前為止,他喜歡過好幾個女生。 “哈哈,這就是小男孩所謂的戀愛”,明麗說,“多相處,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樣的女生。” 五、寫作業(yè)、玩游戲、早戀,從這三件事里,可以看出明麗的養(yǎng)育理念。 看上去,她不像很多父母那樣整天盯著孩子管、圍著孩子轉(zhuǎn),但她的“管”是一種潤物細(xì)無聲的管,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管。 大概她就是那種讓很多家長很疑惑的“別人家的父母”:也沒見人家怎么管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懂事。 我總結(jié)一下明麗的“管”:
設(shè)置一個合理的框架、規(guī)則,在這個框架內(nèi),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權(quán)。 框架以內(nèi),孩子自己做決定。 涉及到框架,父母要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定,不能因為情緒起伏時而寬松時而嚴(yán)格。 當(dāng)孩子的意愿得到充分地尊重,他會變得尊重自己。 自尊自愛的孩子內(nèi)心是有力量的,是愿意為自己負(fù)責(zé)的,不會把什么都推給家長。這樣,家長就會省心很多。
人都有上進(jìn)之心,也都有取巧偷懶之心,這就是人性。大人小孩都如此。 所以,要提前堵住漏洞,與其事后懲罰,不如事先預(yù)防。 比如,提前檢查孩子是否完成了作業(yè),而不是到第二天上學(xué)時才發(fā)現(xiàn)孩子沒寫完作業(yè),孩子大哭大鬧,大人大吼大叫。 比如,不給孩子創(chuàng)造偷著玩游戲的條件,孩子也就自然不惦記偷著玩了。 我們總以為讓孩子嘗到教訓(xùn)他才記憶深刻,其實,事先預(yù)防,不讓問題發(fā)生,更是一種智慧。
明麗的這些做法之所以有效,其實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她和孩子的關(guān)系很好,平時有坦誠交流的習(xí)慣。 關(guān)系好,就會讓溝通變得更暢通,讓孩子更加信任你。 當(dāng)孩子發(fā)現(xiàn),他的困惑、他的問題可以在你這里得到回應(yīng)、得到幫助,他就愿意向你敞開心扉。你是他的靠山,而不是他的監(jiān)督者、懲罰者。 同樣是“早戀”問題,如果你急吼吼地把這種朦朧的好感定義為早戀,劈頭蓋臉地就是一頓訓(xùn),孩子的心門是不會向你敞開的。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想管都沒辦法管了。 六、
管什么,怎么管,有一個最簡單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如果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會希望父母怎么說,怎么做。 你期待父母怎么待你,你就這樣對待孩子,就這么簡單。這是明麗的“秘笈”。 比如濤濤和她說,他喜歡班上的一個女生。明麗就會想起,她上小學(xué)時,也很喜歡班上一個男生。那個男生作文很好,她就很想讓男生教她寫作文。 推己及人,她就理解孩子的心理了,體會一下,她希望她的父母會怎么處理,她就知道該怎么對待孩子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當(dāng)了好多年大人,都忘了自己小時候也有這樣的小心思、小困惑,總是拿大人的視角看待孩子。 不被理解的孩子,心好累。
明麗說這些事情時,我能感受到她的心態(tài)是放松的、平和的。 她說: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不用那么著急的。孩子又不是一天兩天就長大的,來得及的。 我很喜歡這種放松的心態(tài)。很多父母,管孩子的時候焦慮,不管也焦慮,想管管不了更焦慮。 為什么焦慮?因為心不夠大,視野過于狹窄。 明麗有個比喻,特別精彩。她說:“做父母的,心要夠大,要大得能裝下整個房子,裝下整個房子里的東西,吃的喝的,好的,壞的,舒服的,不舒服的。” “你要像燈光一樣,照亮整個房子,這樣就照亮孩子的人生了——因為孩子就是在你這個房間里長大的?!?/p> 當(dāng)心夠大,就會覺得孩子有時貪玩是正常的,喜歡玩游戲是正常的,喜歡女同學(xué)也是正常的,只要加以引導(dǎo),就能讓“壞事”變好事。 如果心不夠大,只能裝下一個廚房,容不下廁所,這樣就會容易痛苦,孩子也很累。如果你嫌廁所臟,那你就要勤勞一些,勤刷洗。如果你不勤勞,那就沒有理由要求別人勤勞了。 “如果你不愿意清洗廁所,那么你就愛你的懶惰,愛你孩子的懶惰,愛這個人性,愛人性里面好的和壞的?!?/p> 多有哲理的話。 每個希望教育好孩子的父母,都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你的心夠大嗎?能容下整個房子嗎?你愿意為房屋的整潔付出努力嗎? 這五點,看上去不是很難,但每一點背后都有對父母“心態(tài)”“心法”的要求,只有從心改變了,才能做到舉重若輕,用四兩撥千斤。 這樣的家長,就是每個孩子都渴望的“別人家的家長”。 作者:凌想,橙子媽媽,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深出版人,專注兒童心理,幫助父母構(gòu)建更好的親子關(guā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