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智慧,美好人生!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追蜃痈嬖V我們:做人,懂分寸,知進退。懂分寸,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智慧。 從古至今,我們?yōu)槿颂幨?,往往離不開“分寸”二字,而人生中最難把握的也正是這“分寸”二字。 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矩指的規(guī)矩,也可以說是分寸。 掌握分寸如同拿起一把散沙,手指間的力度太松了,沙子便從指間流逝。抓得太緊了,又反而加速了沙子流失的速度。 這便是宋玉筆下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 做人,可以不聰明,但是不可不懂分寸。 01 做人,要講分寸 講究分寸,就要學會外圓內(nèi)方。 所謂剛極則斷,強極則辱,毫無分寸的硬闖對我們的人生毫無益處。古今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外圓內(nèi)方。心有良知璞玉,身懷世事洞明。 在經(jīng)過爭強好勝,嚴于律己,也嚴于待人的時期,曾國藩學會了收起自己的棱角,雖然依舊嚴格要求自己,但對他人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變化,漸漸地寬和了起來。 鮑超身為曾國藩手下的一員猛將,也曾經(jīng)和曾國荃鬧過矛盾,不想再做下去了。 對于此事,曾國藩提點鮑超說:你就這樣撂挑子,知道情況的人明白你只是和老九鬧意見。不懂內(nèi)情的人卻會懷疑你對朝廷不滿,你這樣做,不正是給別人留下把柄嗎? 為人一定要講分寸,不能太過自卑,過于卑微最終都會變成懦弱;同時也不能太過高傲,傲氣太盛,最終會讓一個人變得咄咄逼人。 《易經(jīng)》中提示我們:性格上要講求內(nèi)外協(xié)調(diào),不揚不抑。太過內(nèi)向以至于性格保守不好,太過外向以至于變得張揚也不好。 唯有剛?cè)嵯酀?,外圓內(nèi)方,張弛有度,有禮有節(jié)的品格,才是正確的為人之道。 02 人際交往,也要講分寸 無論是多親近的關(guān)系,保持距離,要懂得“禮讓”都是很重要的。面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聽眾,說的話也要有所不同 曾國藩在他的一生中,曾多次提出“慎言”的重要性。在他的觀念中“謹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而在曾國藩家訓中也有“立身以不妄言為本”之語。 曾國藩尋找到人際交往方面的分寸,經(jīng)歷了一個蛻變的過程。 在三十歲之前,年輕氣盛的曾國藩并沒有意識到說話應有分寸,因此時常語出傷人,曾國藩將自己這一階段的言行評價為:“說話又多戲謔”。 對此,曾國藩很多好友都曾直言他的不足,甚至用“高已卑人”,“太刻薄”,“凡事見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等尖銳的言辭評價他。 不計分寸的言行的確讓曾國藩得罪了不少人,在人際生活中碰了釘子。 與朋友交往的時候更要講分寸。就算是開玩笑也要言之有度,直戳人傷心處的玩笑就是語出傷人。 直爽,是美德,出言無狀,卻是萬萬要不得的。 與人交往、說話要講分寸。開玩笑要有度,過猶不及,反會傷人,直爽并不等于言語毫無顧忌。 朱熹曾說:“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默為懿行,過默者,宜防其奸。” 處事講分寸,凡事過則損。把握分寸,在處事之中也是很重要的。對待一件事的功過得失,更要有“度”。 太史公曾言:“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 真正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做事要懂分寸,知進退。乘風破浪的勇氣可成大事,急流勇退的智慧,也能幫我們及時止損。 距今兩千年前。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孔子回答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弊迂曈謫枴叭粍t師愈與?”孔子回答說“過猶不及?!?/p> 做事總是逾越分寸,就像才能不如別人一樣,都能成為處事之路上的掣肘。 曾國藩因建立湘軍而為世人稱贊。從組建湘軍到湘軍倒使其壯大,曾國藩一直都是這只軍隊的核心人物。 當年湘軍為剿滅太平軍立下了大功,湘軍風頭日盛,曾國藩也開始注意起“分寸”的問題。在兵權(quán)大事上,龐大的湘軍就可能引起疑心,變成曾國藩的索命繩。 曾國藩通過自削兵權(quán),讓清廷放心,并沒有將湘軍發(fā)展成私人武裝。此舉,也可以說是在風起云涌的政壇上拯救了自己。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要做到能因勢利導,隨機應變。 《易經(jīng)》中也說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fā)展到一個節(jié)點上,就必然發(fā)生變化。對待事物的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會處事的人總是講分寸,懂變通。 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體現(xiàn)在對分寸的把握之中。 做人有分寸,自然人情練達。 做事懂進退,自然事半功倍。 掌握做人的分寸,懂得做事的尺度,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方寸之間,生活的更加從容。 |
|
來自: 謹身節(jié)用華 > 《文學、名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