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陽氣既是人體功能活動的本身,又是維持這些功能活動的動力,即對機體生長,發(fā)育,臟腑及組織器宮功能活動等具有溫煦,固攝,推動,化生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陽氣。中醫(yī)歷代醫(yī)家都十分重視陽氣的作用,《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說明陽氣充足人體如“日光明”。衛(wèi)外有常,若陽氣虛衰而失其所,則會折壽而不彰,所以陽氣與人體的壽夭關系密切,而機體的陽氣又以腎陽為主,腎陽既是促進生殖功能之動力,又是其他臟腑陽氣之源泉。腎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腎之精氣(腎氣)在人體生,長,壯,老乃至死亡中,均起著重要作用,人體之臟腑,經絡的功能都是腎陽的溫煦,推動,氣化,蒸騰,而這種作用自胚胎形成開始,一直到青,中老年都在維持進行,不斷轉化,最后至腎陽耗竭而至衰老死亡?!夺t(yī)學正傳》曰:“人至中年,腎氣日衰”,“腎氣盛則壽延(長),腎氣衰則壽天(短)”。宋代太醫(yī)竇材上卷專列到“須知扶陽”之篇,專門論述了陽氣的作用:“陽精若壯千年壽,陽精若在必長生(長壽),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必死”。 陽氣為人身之根本,陽氣旺,猶如麗照當空,萬物有生發(fā)之機。倘若陽氣衰敗,猶如陰霾滿布,萬物枯亡。張景岳亦曰:“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用,陽氣也,五官五臟之神明不測也,陽氣也”陽氣固密,營衛(wèi)調合,而可防御外邪之浸襲,脾陽健壯,就可運化精微,營養(yǎng)全身,腎陽充足,能推動整個機體。氣血的循環(huán)運行是生命之本,五臟陽氣之根,也就是所謂的“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所以陽氣與人體的衰老疾病的發(fā)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陽氣虛弱。 艾性屬木,木燃燒能生火,火溫土生萬物,火化氣能伐水,這是艾灸本有的自然天性,艾柱連續(xù)燃燒,使之溫熱之氣由肌表透達經絡,又因經絡和臟腑相互聯系,絡屬之關系,致使通達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環(huán)全身。而人得艾火雖微,有如蒼天之道,日月造化之理。古今醫(yī)家用艾灸扶陽氣,補虛損,防治疾病以及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積累了豐富,成功的經驗,諸多的中醫(yī)針灸醫(yī)籍中記載了很多關于艾灸扶陽,保健,防病強身,延年的方法和驗例。如《難經·二十六難》,《針灸資生論·第二虛損》均有論述灸臍下,氣海,關元等穴位,具有保人體元氣,扶陽之功效。宋代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大力提倡灸法,認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并提出不同年齡,不同周期的灸法。《針灸資生經·第三虛損》中還記載了灸臍穴抗衰防老葆青春的方法與經驗。舊傳有人老年兩顏如童子者,蓋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也。說明堅持每年灸神闕(臍中)穴具有抗衰老,返老還童的作用。明代醫(yī)家孫思邀也很重視灸法,他認為灸法不但能防治疾病,強身健體,還能防止傳染病,對健康的人“身上需三、二處灸之氣來防瘴癘溫癥毒氣的作用。我國已故著名針灸教育家,原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任校長承淡安認為:偉哉,艾灸之力,誠非其他藥石所能及。福建名醫(yī)留章杰在行醫(yī)時間長達50年的實踐中,攻病用灸,卓然有效,他認為:灸法很有效,特別是對疑難雜癥。他一生中用灸法治愈的哮喘,中風,不育癥,痹癥,胃病等不計其數,被病家譽為“灸法神功”?,F年87歲的針灸泰斗謝錫亮用灸法治療慢性乙肝和肝硬化等頑疾,每可救人于險絕中,深得病人信賴,謝錫亮認為:對疑難大病,灸法己成為常規(guī)療法,有不可思議的效果,堪稱簡便驗方,應大力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