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龜齡是唐朝著名的詩僧。他少年成名,平步青云,唐肅宗親自為他賜名為“志和”。后來他因為獲罪被貶為南浦尉。不久,他雖被赫免回到了朝堂,可是母親和妻子卻相繼離世,只剩他一人孤獨處世。內心極度悲傷之下,孤身一人的張志和看破紅塵,一心求隱。 據(jù)史料記載,張志和看破紅塵后,唐肅宗曾賜給他一男一女兩個仆人。張志和干脆就讓他們成親,并為他倆取名“漁童"和“樵青”。告別親友后,張志和就帶領著他們二人游黃山,過績溪,泛山湖,最后來到湖州城西的西塞山歸隱,并自號“煙波釣徒”。這首著名的《漁歌子》就作于此時。這首曲子清新唯美,一經誕生,立刻被人傳唱,歷經千年不衰。
這首詩作于公元772年九月。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時任湖州刺史。于是,張志和便駕舟前去拜謁。暮春時節(jié),桃花凋零,落于暴漲的江水之上,水中的鱖魚又到了最肥美的時候。此情此景,真讓人興致大開,于是他們二人便即興唱和,這首詞是就其中一首和詩。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是民間的漁歌。這首詩以民歌清新自然的形式勾畫了一幅江南水鄉(xiāng)的煙波釣魚圖,圖中彌漫著悠閑自在的隱逸之趣。整首民歌用色明麗,滿眼春天的氣息:白色的鷺鳥,紅色的桃花,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所有色彩匯聚起來,美地就像一幅畫。 而畫面正中是一位獨自垂釣的老翁。他就像西塞山前悠然飛翔的白鷺一樣,不慌不忙,安安靜靜,坐在斜風細雨中悠然地釣著魚,不問紅塵俗事?!靶憋L”和“細雨”,一切都恰到好處,不至于太濃烈也不會太平淡,非常切合他此時超然物外的心境。 至于釣沒釣的鮮美的鱖魚,已經不重要了,也不必問了。因為他釣的不是魚,而是一種心情。這種心情與《醉翁亭記》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隱逸的樂趣便呼之欲出了,真是令人神往。 據(jù)說張志和在西塞山隱逸的第2年就結識了在苕溪隱居的茶圣陸羽,后來又結識了在西塞山毗鄰的隱居的杼山隱居的詩僧皎然,真是名人雅集,堪為另一道獨特風景?;蛟S這就是傳說中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吧。志趣相投的人,連中意的山水都是如此的相似相近相親。 (注: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