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各地開始陸續(xù)公布2019年的高考成績,對于考生父母來說,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歡喜者自不必說,而憂愁者,其憂何在呢?無非這么幾種情況:孩子沒有考出好成績,看來985和211院校是沒戲了,上個普通的學校,孩子以后很難進央企,愁??;孩子挺爭氣,考的成績不錯,可想想四年大學的學費,愁??;這不爭氣的孩子,連本科線都沒夠上,我可不想讓孩子去讀民辦大學或是高職院校,但又擔心孩子不愿意復讀,怎么辦,愁??! 可憐天下父母心! 愁完孩子,將目光拉回到自己身上,中國的父母們,乃至成年人,沒有幾個人是不焦慮的。焦慮前途,焦慮錢途,焦慮地位,焦慮健康,焦慮詩和遠方…… 毫不夸張地說,焦慮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病。 成年人的焦慮,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 在我看來,所有的焦慮其源頭都指向同一個字:得 想要得到的東西卻不可得,于是焦慮;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怕失去,于是焦慮;想要得到更多,但能力與資源有限而不如愿,于是焦慮;想要讓下一代得到自己認為應該得到的東西,但不確定能否得到,于是焦慮…… 人人都想得到,人人都想要得到更多,我們都不能免俗。所以,此刻的我其實也有自己的焦慮。 面對焦慮,作為靈長動物的我們?nèi)祟?,特別是有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中國人,自然會找到一套有效的破解方法。一番搜腸刮肚和腦力激蕩之后,我終于在《大學》中找到了答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strong> 這答案概而括之,就6個字:止、定、靜、安、慮、得。 止:人知所止,天高地闊小時候,父母或者長輩們總是喜歡問我們“你長大了想做什么呀?”,我們通常會歪著小腦袋,一臉天真地說:“我長大了要當飛行員”、“我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我長大了要當解放軍”…… 等我們終于長大的時候,小時候的夢想早已被現(xiàn)實沖撞得流離失所、面目全非。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但卻沒有幾個人清楚自己最終將要去往何方。 止于何處?從來就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命題,它關乎我們的內(nèi)心是否寧靜,步履是否篤定;它關乎我們能否觸摸到自己內(nèi)心想要的幸福。 當馬云說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發(fā)自肺腑的話時,也就意味著他這輩子不可能再回大學教書育人,也不大可能去從政了,更不可能成為影視明星了。對馬云而言,做一個平臺,成為一個企業(yè)家,真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就是他心之所止的地方。 止,是愿景與使命,也是終極目標。 一個知止的人,既是純粹的,也是可怕的。說他純粹,是因為內(nèi)心有使命驅(qū)動的人,可以摒除外界的誘惑與干擾,心無旁騖,定力十足,他眼里只有目標,而絕少有紛擾。說他可怕,正如那句很有名的話——“一個人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蹦阆胂?,能左右全世界的人,會有多么的可怕。 止,表明上看似乎是一個關于使命與目標的問題,實則,止的背后是價值觀在起作用??梢?,一個人最終的成功也罷,失敗也罷,平庸也罷,都是源于價值觀的一種必然。 你的所止,一定在你認為有價值或更有價值的地方。人知所止,則無敵,人知所止,天高地闊。 定:選擇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定位定生死一個知其所止的人,一個心有愿景和使命的人,選擇對于他來說,就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就是說有使命驅(qū)動的人,自然懂得取舍之道,志有定向,人有定位,萬事不慌。 前幾年,創(chuàng)業(yè)圈有一句話特別流行——“站在風口,豬也會飛起來”,這就是所謂的“風口理論”。且不管雷軍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語境,如果后來者不明覺厲,競相盲目跟進模仿,不知道當風停止的時候有多少豬會被摔死。 如果你生而是一頭豬,你就不應該幻想著有朝一日能飛起來。你應該去拱菜園子,那才是你擅長且容易出成績的事情。 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不在于出生和稟賦天資,而是他沒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處的大環(huán)境,并據(jù)此做出最優(yōu)的選擇。 選擇之中,蘊藏取舍的智慧,每一次選擇,本質(zhì)上都是一次定位。而準確的定位,是打開成功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雖然天資愚鈍,但卻深諳取舍之道,也堪稱因準確定位自己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典范。 曾國藩作為一介文人,既沒有孔武有力的身體,也沒有廝殺戰(zhàn)場的血氣。但他有足夠遠大的抱負,足夠的定力和謀略。一個不能舞刀弄槍的人,不見得就不擅長指揮一群舞刀弄槍的人。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的指揮和整飭下,湘軍上下同欲,軍紀嚴明,作戰(zhàn)有法,屢建功績。而剿滅太平天國的功績更是讓曾國藩的名望達到了人生頂峰。彼時,曾國藩手下的許多將領和幕僚都勸他乘勢一鼓作氣直搗北京城,推翻腐朽沒落的大清王朝,成就大統(tǒng)。曾國藩沒有做過多的思考,毅然決定解散湘軍,以此來向慈禧老佛爺表明自己對大清忠貞不二、絕無二心。 曾國藩何以對當一國之君都沒有欲念呢?因為在曾國藩的心里,早已種下了一顆做個圣人的種子,他對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和定位清楚得很。 既然要做個圣人,就絕對不可以大逆不道,不是嗎?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曾國藩志有定向,不妄想,不忘念。中國歷史可能就此少了一個或許能做出驚天偉業(yè)的“曾皇帝”,但卻多了一個為后世萬代所尊崇的“曾完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便是后世人對曾國藩最好的注腳和評價。 靜:心無旁騖,專心致志你看過《壽司之神》這部紀錄片嗎?片子講述的是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故事??催^這部片子的人或許能體察到,小野二郎在做壽司的時候神情肅穆,一絲不茍,那種強烈的沉浸感能像魔法一樣深深地抓住了用餐者的注意力。 出生于1925年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壽司大廚,師傅中的師傅,職人中的職人。日本將他視為國家珍寶,已經(jīng)94歲高齡的他從事壽司制作已經(jīng)超過70年,但直到今天,他依舊執(zhí)著在自己的壽司旅程中。 篤定如小野二郎,心如止水,沉靜祥和,將一輩子的心血和注意力執(zhí)著于小小的壽司之上,這該是何等的定力??!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心有愿景,志有定向,人有定位,不慌張、不跟風,靜的自然,靜得持久。 安:安于本分,不忘初心與靜的狀態(tài)一樣,安也是一種狀態(tài)。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就如同吳曉波說的那一句很有逼格的話一樣——“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你之美好的事物,就是你心安的所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需要說明的是,靜與安,其實沒有先后次序。不是說有了靜的狀態(tài)之后才能有安的狀態(tài),很多時候,靜與安是同時存在的。靜也罷,安也好,它們能存在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定”。人無定向與定位,如同枝葉無根,隨風飄散,無處安放混沌的靈魂。 慮: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慮之于得而言,可謂“大慮大得,小慮小得,不慮不得”。 何為慮?慮,就是籌劃和思慮;慮,就是刻意為之,就是持久的注意力;慮是行動,也是思路和方法;慮是積累和沉淀,也是精進。 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方法論,而方法論就潛藏在深思熟慮之中。 成熟的人,其思維方式是凡事要想得,必先思慮,沉下心,找方法、做積累;不成熟的人,其思維方式則完全相反,但凡能輕松獲得,甚至是不勞而得,就絕不會花心思思慮。速成、躺賺、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曾經(jīng)是成功學中最硬杠杠的熱詞,讓多少人為之瘋癲。 幻想破滅之后,什么才是理性的思維方式?如果你認為得到有多么重要,那么慮就有多么重要,甚至更重要。 李笑來有個觀點:注意力比時間重要,時間比金錢重要。我深以為然! 不是說,一個男人到了30歲就一定會討到老婆;不是說,一個男人到了40歲就一定有車有房事業(yè)有成。你要知道,時間并不會直接帶來你想要的結果,只有注意力才會帶來結果。注意力就是刻意為之,就是深思熟慮后的專注行動。 可以不夸張地說,沒有慮,你就沒有方法論;沒有慮,你就不知道該怎么做;既然你都不知道該怎么做,你又怎么能獲得你想要的結果呢? 慮不是單純的思考思慮,它在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行動,是謀定而后動。慮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時間概念,凡事所得,必然有個時間積累和經(jīng)驗沉淀的過程。 人生的絕大部分焦慮,可以說是一個認知的二元悖論。誰都想得,想要得到更多,但問題在于,你要得,就得要慮。你要用小慮,換大得,或者用不慮換得到,這都是很扯淡的想法,你又有啥好焦慮的呢? 得:得其所止,慮,而后能得關于“得”,必須要搞清楚兩個核心概念。其一,得什么?其二,怎么得? 得,是焦慮的根源和罪魁禍首。是也?非也! 得什么?得其所止,則無焦慮。 如果你是一頭大象,卻因艷羨樹上的果子而死磕自己去爬樹,結局只有一種:你會把自己搞死。作為烏龜,你想把自己練成動物界的百米冠軍,結局也只有一種:你會把自己搞死。 作為一個凡人,你想摘樹上的蘋果,跳一跳,還夠得著;但你要想摘天上的月亮,就算你跳到死也沒戲。 得其所止,則心安理得;得其不該得、不能得,別說焦慮了,簡直就是作死。 怎么得?慮而得。 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明明是常識,可偏偏有人就是不信??偦孟胱约耗艹缘矫赓M的午餐,天上也許會掉個餡餅,并且能砸到自己。 躺著賺錢的事情有嗎?當然有。但你不要忽視了躺賺背后的隱性成本和付出。 如果你是一個老板,當你的企業(yè)做到一定規(guī)模并且有一套運行機制后,你就可以躺在沙發(fā)上賺錢數(shù)錢。但企業(yè)經(jīng)營所面臨的重大風險,比如資金鏈斷裂,法律糾紛,你得擔著,而如何抵御和化解這些風險,你每時每刻都得思慮。所以,躺賺的背后并非啥都不干,啥都不慮,相反,你的腦子無時無刻不在思慮,你其實也在不停地勞動著(風險勞動)、付出著。 世界上有免費的午餐嗎?當然沒有! 即就是別人請你吃飯,吃大餐,雖然白吃白喝了,但你同時也付出了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萬一你用別人請你吃飯的時間去買張彩票并中了1000萬呢?你豈不是虧大了?所以說,表明上看似免費得到的東西,背后也一定是有成本的代價的。 止定靜安慮得,對應著什么樣的人生邏輯?人生如何才能得(原創(chuàng)) 我認為,左右人生結果的關鍵詞有這么幾個:價值觀、選擇、方法論、實踐、結果。 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秉持什么樣的使命和理想,及做何種選擇,而選擇決定了一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方法論決定了選擇后實踐的質(zhì)量和效率,實踐則直接帶來結果。 與止定靜安慮得相對應,價值觀對應止,選擇對應定,而靜安則是選擇與最終的結果之間人所處的兩種狀態(tài)。方法論和實踐則相當于慮,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 止定靜安慮得,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1、 選擇大于努力 這是盡人皆知的通識,但卻依然有太多的人沒有很好地領悟和把握,包括我。如果說,選擇是世界上最容易同時又最難的事情,恐怕沒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一步錯,步步錯,這是選擇的悲劇,也是人生的悲劇。余生未盡,且選且慎重。 2、小成功靠努力,巨大的成功靠命 無需解讀,時間為告訴你,這絕對是一句大實話。 3、成功都是必然的 倘若做足了“止定靜安慮”的功夫,那么“得”一定是必然的。成功(得)都是必然的,同樣,不成功(不得)也是必然的。 4、世界上最好的“得”是不焦慮 在陰風怒號的日子里回想歲月靜好,在日月如晦的時候期待陽光普照,在風平浪靜的日子里不忘初心。愿我們每個人,都做一個理性的樂觀主義者,不焦慮,慢慢來,有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