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在電影院里遇見你,真好。 三點一彎鉤主筆團 芒來小姐 說到日系動畫電影的元老,就不得不提宮崎駿。 十八年前,宮崎駿以一部《千與千尋》,榮獲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52屆柏林電影節(jié)最高榮譽“金熊獎”等9項大獎,拿下日本總票房第一。 十八年后,這個憑著一腔童心做動畫的老人,再次將《千與千尋》搬上大熒幕。 十八年,我們讀完了小學、中學、大學,進入社會求職、結婚、生子,仿佛完成了一場神隱:童年倏忽失蹤,我們悄悄長大。 “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會忘記, 只是想不起來。” 伴隨著一場神隱之旅, 千尋喚醒了我們埋藏在潛意識里的回憶。 “別弄丟了自己”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一場少女悄然消失、又悄然出現(xiàn)的電影里,藏著一個怎樣耐人尋味的故事。 離 別 一捆花束,一張卡片,一段離開舊學校、前往新學校的旅程。 電影最初呈現(xiàn)的場景,是千尋正在發(fā)生的經(jīng)歷,也是整個故事的開始。 電影開始于一場“離別”。 千尋緊握著有生以來收到的第一把花束,花束里的送別卡片上寫著“他日再重逢”。 那時的千尋并不知道“重逢”的意義,她內(nèi)心掛念著舊事物,對新學??咕艿淖龉砟槨?/p> 她厭惡“離別”。 電影最后,白龍送千尋離開,對她說“我們一定會再見”。 父母失去了旅程的記憶,催促千尋趕緊離開,千尋回過頭深深的看了一眼。 離別究竟意味著什么, 千尋從旅程中找到了答案。 生命是一場不斷更新?lián)Q代的旅程,我們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離別,這是個體走向獨立的第一課,我們所有久別重逢的感動都來自于它。
嬰兒會把母親當成另一個自己,一旦母親不在眼前,就會認為自己消失了,這是我們生命最初的分離焦慮。 當我們像千尋一樣大時,每一次離別都讓人痛不欲生,因為我們沒有搞懂“離別”和“消失”的區(qū)別。 離別是一件傷感的事,但并不痛苦。 因為離別,千尋才有了神隱之旅; 因為離別,千尋才能與童年時的朋友重逢。 離別是我們生命最初的焦慮與痛苦,也是我們離開父母、走向獨立的機會。 沒有離別,生命就止步不前,因為有了離別,才有美妙的生命旅程。 父 母 千尋的父親橫沖直撞來到“神明的家”,千尋反對父母擅自做主,一再要求父母返回,父母卻擅自享用起了店里的美食。 千尋勸阻父母“會被店家罵的”,但父親說“不管是信用卡還是現(xiàn)金我都有”,結果因為貪吃變成了豬。 小時候我也曾經(jīng)有過“希望父母變成XXX”的想法,尤其是他們因為我不聽話懲罰我時。 這些黑色粘稠想法就會冒出來,變成喉嚨里惡毒的話,但每次都在說出口前被良知消滅。 如同溫尼克特所說: 每個媽媽潛意識里都藏著對孩子的恨意。 這些恨意提醒著媽媽,她和孩子并不是一體的,而是兩個即將分離的個體。 孩子對父母的恨意也同樣如此。 千尋知道父母變成豬時,她十分害怕自己會認不出父母,可是神隱旅程結束后,千尋一瞬間就從豬群里認出了父母。 “希望父母變成豬”,孩子會為這想法感到愧疚,但直面這份愧疚,對孩子而言未嘗不是好事。 不敢面對人性黑暗面的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只有偏激的非黑即白,了解人性后,孩子對父母的認識全面了起來: 即使父母時而懲罰我,即使父母很兇,即使他們有著丑陋的缺陷,他們依然是我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家人。 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完成和父母的和解: 我和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我們彼此獨立,但無論父母變成什么樣,我都能認出他們。 神 明 千尋在遺跡里四處逛,天色很快變暗,燈光亮起,沿途憑空出現(xiàn)許多黑色“神明”,不住向她招手。 這里是神明的樂園,千尋回家的道路被蛤蟆雕像吐出的水淹了,變成一條寬寬的河流,燈火輝煌的對岸人聲鼎盛熱鬧非凡,距離卻變得遙不可及。 神明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延伸,曾經(jīng)的人們不理解自然萬物的原理,以為是人類的意念操控著萬物變化,想要諸事順利,就把活人獻祭給神明,用哄人開心的辦法來哄神明開心,其本質是舒緩人類對神明的恐懼。 千尋中的神明是她潛意識的投射,一艘載著“神明”的船靠近,千尋發(fā)現(xiàn)身體變透明了。 神明下船后,千尋倉皇逃走,她看不清這些神明的臉,但她下意識的感到恐懼,她拒絕靠近、拒絕了解、拒絕當獻祭給神明的“祭品”。 但漸漸的她發(fā)現(xiàn),神明有著人類的感情,當她發(fā)現(xiàn)這一點,勇氣就出現(xiàn)了。 神隱之旅中,千尋從最開始的恐懼神明,到感謝神明、幫助神明、對抗神明,這一切起源于“理解”。 她理解了神明本質上就是人的情感的延伸,所以無論面對怎樣可怕的神明,千尋都不再感到恐懼。 愛 情 父母變成豬后,千尋遇見了白龍,他溫柔的安撫千尋,幫助千尋離開,用法術給予千尋逃跑的勇氣,帶著她逃離,引導她去找工作…… 小時候,我期待能遇到一個像白龍一樣無條件為我付出的“真愛”,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在這場神隱之旅里,白龍只不過是千尋的“過客”而已。 白龍是千尋與父母離別后遇到的第一個“男性”,他教給千尋如何與復雜的世界相處,引導千尋獨立更生,幫助千尋和父母和解,陪伴千尋走向旅程的終點…… 然后,他們選擇了離別。 我以為這是一件很傷感的事情,再長大一點,我發(fā)現(xiàn)這并不傷感: 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教會我們成長,有的人帶給我們安穩(wěn)。 親密關系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絕非一成不變。 白龍是千尋遇到的第一個男人,他象征少女時期對“真愛”美好的幻想,所以只能存在一個階段,無法永恒陪伴。 他在千尋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與她“相遇”,卻在千尋即將長大成人時悄然離開。 千尋問白龍:我們還會相見嗎? 白龍說:一定會的。 白龍滿足了千尋對于真愛的所有幻想,千尋也給予了白龍力所能及的所有幫助。 他們的關系停留在親密關系最好的時候:沒有爭吵,沒有破裂,彼此付出,相濡以沫。 正因為彼此都只是匆匆過客,所以直到我們真正學會去愛一個人,學會如何妥善的切斷聯(lián)系之前,一定會再次邂逅。 這是我們走向婚姻之前,必經(jīng)的一課。 勞 動 白龍告訴千尋:“沒工作的人會被湯婆婆變成動物”。千尋來到湯屋,找到鍋爐爺爺,想要一份工作,卻被拒絕; 她幫助煤灰妖精搬煤塊,獨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卻被鍋爐爺爺責罵“不要隨便搶走別人的工作,不工作的話它們的魔法會消失,變回小煤塊”。 從古到今,人類依靠不斷賦予“人類”這個群體各式各樣的工作,繁衍到了現(xiàn)在,這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社會能力。 當我們勞動的時候,我們同樣也在延續(xù)著這份社會力。 謀得一份工作、引導別人工作、賦予更多人工作的機會,是我們與社會緊密相連的最主要方式。 當千尋見到湯屋的主人湯婆婆時,她恐嚇千尋要把她變成小豬,千尋卻一再要求:再苦再累也要工作。 湯屋是神明休閑的地方,這里的每個神明都有著自己的工作,不工作就會變成動物,這讓千尋學到了獨立之后的第一課: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 無論這個角色多底層、多廉價、多不值一提,都是自己融入這個社會的機會。 這是社會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并不會因為你是神明,還是人類,就對你有所不同。 好逸惡勞、貪圖安逸的人類會變成豬,態(tài)度積極、吃苦耐勞的人類,在神明的世界里也能謀得一席之地。 善 良 鍋爐爺爺是第一個無條件保護千尋的陌生人,盡管對千尋口氣不好,小玲來送飯,認出千尋是人類時,鍋爐爺爺卻袒護她“這是我孫女”。 此時的千尋,笨手笨腳、不懂規(guī)矩、連道謝也忘了,但鍋爐爺爺絲毫沒有介意,揮揮手祝她好運。 現(xiàn)實中,這些“幫一把”的善良的人不見得美貌驚人,大富大貴,但藏在平凡細節(jié)中的善良,因為樸實顯得越發(fā)貴重。 真正的善良不會隨著環(huán)境、對象而改變,即使鍋爐爺爺身處膏粱錦繡的湯屋,這份善良也依然沒有變色。 宮崎駿說,“我想做的是告訴孩子們,怎樣好好地生活在這現(xiàn)實中”。 現(xiàn)實會扭曲人的品性,在塵世之中,比尋求利益更重要的是,守住善良的本心。 面 具 湯婆婆給了千尋新的名字“小千”,安排她在湯屋工作。 隨后的日子里,千尋漸漸遺忘了自己的真名,直到白龍把千尋的衣服交給她,千尋看到送別卡片才想起自己的真實名字。 白龍告訴她:“名字一旦被奪走,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p> 千尋銘記在心,“小千”這個名字是她的社交面具,并不是真實的自自我,在以后的旅程中,千尋始終保持善良的初心,并且?guī)椭藳]有名字、遺失了自我的無面人。 無面人用物質、金錢、美食誘惑千尋,試圖讓她變得和自己一樣,千尋卻不受誘惑。 腐爛神來到湯屋,湯婆婆安排千尋去接待她。 盡管又臭又臟,千尋還是盡心盡力的幫助腐爛神清楚污垢,洗干凈的腐爛神變回了“河神”,留下了沙金和神奇藥丸做禮物,千尋卻只拿了神奇藥丸。 無面人用金子誘惑店里的人伺候他,千尋拒絕了他的金子,無面人大失所望,開始吞吃店里的人。 千尋把剩下的神奇藥丸喂給無面人,讓他把之前吃下的東西吐出來,然后帶他離開。 我們臉上戴著各式各樣的社交面具,“付出”是一種面具,“索取”是另一種面具,但這都不是真正的我們。 沒有自我的人容易迎合他人改變自己,隨著環(huán)境變化戴上各式各樣的面具,時間久了,連自己都忘了自己本來的模樣。 自己糾結半生都想不出答案的問題,卻被旁人一語道破。 處在人群邊緣的無面人不斷滿足他人,但湯屋并不適合他,他不知道如何排解寂寞,只有千尋看到了真相。 “那個人來到湯屋才變壞的,還是讓他離開比較好?!?/p> 旅 行 千尋和無面人坐上去找錢婆婆的海上列車,列車上有很多半透明、看不清臉的黑影,千尋一改往日的驚恐害怕,冷靜的坐在座位上巋然不動。 從最開始慌不擇路的逃跑,但如今獨自踏上旅程,神隱之旅沒有消磨千尋的意志,反而激發(fā)了她挑戰(zhàn)未知的勇氣。 日本1987年之后出生的人,被老一輩命名為“寬松世代”,和中國的“80后”一樣,這名字多少帶了點“不看好”的意思。 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讓“寬松世代”們失去了干勁和熱血,飽漢不知餓漢饑,千尋最開始的任性和膽怯正是“寬松世代”的特點,但在旅行中,她嘗到了“饑餓”,克服了恐懼,老一輩日本人頑強拼搏的精神又回到了她身上。 宮崎駿試圖通過這場旅行告訴年輕人:試煉不可避免,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要經(jīng)歷的過程。 與其逃避,不如把這歷練當成一場旅行,從中看到更強大的自我。 失 敗 有人統(tǒng)計過,電影開始六十多分鐘時,千尋一共摔了7次。 可以看到最開始的千尋有多笨拙,也不難想到千尋的父母有多疼愛她,讓這個十歲的小女孩鮮少經(jīng)歷挫折,所以摔跤爬起來之后,千尋總是一臉懵逼、兩腿發(fā)軟,似乎不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失敗。 當父母還在千尋身邊時,她或許從未考慮過自己要怎么爬起來,因為父母會幫助她,但現(xiàn)在她感受到了挫折。 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八階段論中,10歲的小女孩正在經(jīng)歷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如果孩子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chǎn)生自卑。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父母變成豬、環(huán)境完全陌生、自己前途未卜……面對重重挫折,千尋哭過之后,依然沒有放棄希望。 即使笨拙,她也依然盡心盡力的工作,吸收著周圍人交給她的所有東西。 成 長 千尋為了找白龍,來到湯婆婆的屋里。此時湯婆婆歸來,千尋躲進湯婆婆孩子的被子里。 孩子要求千尋和自己玩,否則就擰斷她的胳膊。這個孩子在湯婆婆的溺愛中長大,是一個大號的任性巨嬰。 藏在千尋頭發(fā)里的錢婆婆化身---紙條,將孩子變成老鼠,湯婆婆卻沒認出來。 直到白龍告訴她重要的事物被掉包了,湯婆婆第一反應是金子被調(diào)包了,隨即才發(fā)現(xiàn)孩子被調(diào)包了。 由此可見:湯婆婆并不是真的愛孩子。 通過孩子滿足自己內(nèi)心小孩的父母,現(xiàn)實中比比皆是,熱愛金錢勝過孩子的湯婆婆,只懂得用溺愛來完成“母親”這個艱難的任務。 這樣偷懶的養(yǎng)育方式,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巨嬰”。 千尋帶著變成老鼠的孫子,去找湯婆婆的孿生姐妹錢婆婆,旅途中,孩子學會了站立,并且?guī)湾X婆婆織毛衣;他學會了明辨是非,并且?guī)椭るx開湯屋。 他學會獨自去做一件事,即使是一件極小的事,也帶來了改頭換面的改變。 在眾人的幫助下,千尋結束神隱之旅,回到旅程的起點。 她從一個笨拙、任性、膽怯的小女孩,成長為了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人。 在父母看來,千尋悄然消失,又悄然出現(xiàn),表面上沒有任何的改變,但對千尋而言,這一場神隱,就是她與自己內(nèi)心世界對話、脫胎換骨的旅程。 我們可以說:千尋在前往新學校的旅程中成長了。 我們也可以說:是那些離別、童年經(jīng)歷、懵懂初戀、社會關系和人生歷練的經(jīng)驗,讓千尋成長起來。 這是一場少女的神隱之旅,也是現(xiàn)實中我們每個人必經(jīng)的旅途,并非僅僅就用“尋找自我,獨立成長”八個字概括。 個中滋味,只有千尋,和看了電影、見證了這場旅程的的你我,能夠共同體會。 關于作者:芒來小姐,三點一彎鉤主筆團。資深男女觀察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學會會員,老愛瞎說一些好男好女不知道的真相。公眾號:芒來小姐(ydsaky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