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流傳多年的冬季歌謠:《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現在北京人,每年從11月15日開始,到第二年的3月15日為止,要得到一種必需的服務,暖氣供暖。
明朝、清朝,皇宮裡邊也有供暖,以前北京有“阜景文化一條街”的時候,提到了“惜薪司胡同”,“惜薪司”,就是為皇宮供暖提供燃料柴炭的機構。
燒火炕,是北方農村民居傳統的冬季取暖方式。以前,有一句形容農村幸福生活的話,叫作“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其實從元朝,到明朝,到清朝,又到民國時期,北京城裡的胡同民居,也有火炕。明朝有一部講述北京風情的書,說是冬季,婦女除了幹活、做飯,整天都坐在火炕上邊,或是做針線活,或是看孩 子。臨街的房子,人坐在炕上,推開窗戶,就可以找小販買東西。
在故宮,則是將火炕建在整座宮殿的地下,稱為“地炕”。在北京的故宮裡,凡是過去曾供人居住的宮殿,大都建有地炕。
故宮裡的宮殿,都是建造在用青磚或白石砌築的基座上。建造地炕的方式,是在基座的內部,預留“盤腸式”或“蜈蚣式”的火道,蜿蜒貫通於地下各處?;鸬赖?/span> 部和兩側砌磚,頂部覆蓋數層青磚,表面再鋪設“金磚”,即宮殿地面專用的地板磚。火道的入口是火膛,火膛或開在宮殿前簷的窗臺下,或開在後簷的牆根下。火 膛深約2米,用磚石砌成方井狀,?;鸺竟?jié),井口用厚木板封蓋。
冬季燒地炕的時候,預先將木炭引燃燒紅,然後用鐵車推至地炕入口, 傾入火膛。這樣木炭燃燒產生的熱氣,就會順著火道在地下流動,逐漸將室內的地板磚烤熱,從而使室溫升高。地炕的優(yōu)點,在於火膛設在室外,室內即無明火,又 無煙氣,也不佔據空間,同時負責添火加炭的太監(jiān)在室外即可操作,不致干擾室內主人的活動。
明代宮廷史《酌中志》說,“乾清宮……右向東曰懋勤殿,先帝(指天啟皇帝)創(chuàng)造地炕於此,恒臨禦之”。又說天啟皇帝幼時的保姆客氏,“天啟元年後,改住咸安宮……夏則大涼棚貯冰無算也,冬則大地炕貯炭無量也”??梢?,故宮在明代就有地炕。
《明史·職官志》記載,明代在太監(jiān)機構十二監(jiān)、四司、八局中,設有“惜薪司”,“掌所用薪炭之事”。今北京西安門大街惜薪司胡同,即為明代惜薪司舊址。 宮廷使用的木炭,多產於薊縣、涿縣、易縣等地。品質最好的木炭,直徑約3寸,長度約1尺,要經過刮皮、水磨等工序,裝入刷成紅色的小籮筐,稱為“紅籮 炭”,這種木炭火力強勁耐燃,燃盡後仍保持原形狀不散,專供御用。今北京西城區(qū)大紅羅廠街,即是明代貯存“紅籮炭”的場所。
清代 宮廷的柴炭供應,由內務府營造司掌管。清《國朝宮史·官制》記載,清宮內設有“燒炕處”,由兩名八品首領太監(jiān)負責,“專司宮內燒炕”。由於地炕升溫緩慢, 所以一經點燃就不能間斷,整個冬季都要連續(xù)燃燒,因此地炕的耗炭量是驚人的?!秶瘜m史·日用》記載乾隆時期皇太后宮中每日供炭量定額:“紅籮炭夏二十 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边@裡所說的夏季用炭,是供小廚房做飯及燒熱水使用,冬季加倍部分,則是供燒地炕使用。
清宮不住人的宮殿,如舉辦大典的太和殿等處,均不建地炕,冬季遇有活動時,用炭火盆取暖。這種炭火盆,裝有防止火星外濺的銅罩,稱為“熏爐”。《國朝宮 史·訓諭》載,因為要在太和殿舉辦考試,“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二十二日上諭:本月二十七日太和殿廷試日期,天氣寒冷,著總管將大火盆多為預備,俾 得稱意寫作,免致筆硯凝凍”。
在清道光皇帝的《養(yǎng)正書屋全集》中,還收有一首詠地炕的詩:
花磚細布擅奇工,暗熱松枝地底烘。
靜坐只疑春煦育,閑眠常覺體沖融。
形參鳥道層層接,理悟羊腸面面通。
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
詩中所說“鳥道”和“羊腸”指地磚下麵的火道,“文茵”指有花紋的地毯。在宮廷裡,木炭燃盡產生的炭灰,還被收集起來,用於馬桶、便盆中的襯墊物。
故宮地炕的出氣孔,或開設在宮殿基座的側面,用石材雕鑿成“金錢眼”狀;或暗藏在宮殿近旁的磚牆裡,只在牆頭上露出琉璃瓦砌成的小煙囪,其位置均隱秘難尋, 不經知情人指點,是不易發(fā)現的。至於地炕的火膛井口,則比比皆是,雖然現在多數已用磚石封閉,但如細心觀察,往往在宮殿基座的窗臺下,還能見到用條石圍砌 的長方形邊框,那就是火膛井口的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