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眼已是七月,大學(xué)四年,恍然而過,離別突然就到了眼前。 四年的朝夕相處,同窗共讀,我們是最好的伙伴和朋友。如今,我們就要各奔東西,眼中的淚卻怎么也止不住。 當我們拿著行李,再不看宿舍一眼,轉(zhuǎn)身離去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此時,才明白,有些路啊,終究是要一個人走。
《臨江仙·送錢穆父》 宋·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離別三年后,蘇軾與友人錢穆父重逢,這三年來,錢穆父奔走在紅塵中,一身風(fēng)霜。 短短的相聚后,兩人又要分別。蘇軾關(guān)懷友人,也習(xí)慣了離別,他說,世間離別本是常事,何必傷感。 人生在世,就如同一個行旅之人,我也是旅行者中的一個。 身邊的友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一如蘇軾一般,送走了許多朋友之后,才會明白,有些路啊,我們終究要一個人走。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這一天,溫庭筠起了個大早,他要趕早路。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在套馬,準備駕車。 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詩人上路了,霜面上留下了詩人的足跡。 此時,溫庭筠已經(jīng)48歲了,為了生計,他不得不早早起程,遠赴他地。此時,思鄉(xiāng)之情猶為強烈。 沒有親人相隨,沒有摯友同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橋要自己修,有的路要自己走,挺過來了內(nèi)心會變得更加堅強勇敢。 百年前那個的孤獨的背影,讓世人記住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個名句,記住了那一場一個人的旅程。
《喜見外弟又言別》 唐·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唐王朝從安史之亂后,從強盛走向了衰落。 這其中,多少家庭離散,多少親人失聯(lián)。十年的離亂后,李益偶然遇見了表弟,一朝相逢,幼年的表弟,如今已長大成人。 別后的滄海桑田,一直說到夕陽西下。 明天,我們又要各自踏上征途,我們之間又要隔著多少秋山呢? 年少時的戰(zhàn)亂,致使兩人分離,長大不同的生活軌跡,使兩人又不得不分離。 人生的路,有許多事,我們無法掌控,原來相交那么好的兩個人,最后,也可能會漸行漸遠,親密不再。 只愿我的朋友,前路平坦,風(fēng)景獨美。
《送楊氏女》 唐代:韋應(yīng)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復(fù)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輕舟。 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幼為長所育,兩別泣不休。 對此結(jié)中腸,義往難復(fù)留。 自小闕內(nèi)訓(xùn),事姑貽我憂。 賴茲托令門,任恤庶無尤。 貧儉誠所尚,資從豈待周。 孝恭遵婦道,容止順其猷。 別離在今晨,見爾當何秋。 居閑始自遣,臨感忽難收。 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 韋應(yīng)物早年喪妻,留下兩女相依為命。當大女兒出嫁之時,韋應(yīng)物寫下這首詩,送其出行,萬千叮嚀;憐其無恃,反復(fù)誡訓(xùn)。 在詩中,韋應(yīng)物叮囑女兒,要孝順公婆,遵從婦道,守規(guī)矩……情真語摯,淚滿詩行,愁慘凄惻,樸實無華,骨肉之情,躍然紙上。 看著大女兒出嫁,想到小女兒以后也要離開自己。詩人悲從中來。 但他知道,女大當嫁,這是人倫理常。自己作為父親,終要接受子女的離開。而作為子女,也要習(xí)慣,陪伴自己幾十年的父母,一朝離去。 人總要學(xué)著長大,有些路,我們終究要學(xué)會一個人走,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是一樣。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都是在不斷尋覓,尋一人相伴,覓一處安身。也許,下一個路口,還是空站;也許,下一個路口,也有人在等待;也許,已經(jīng)有人在和你并肩作戰(zhàn)。 我們無法掌控人生的離別,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相聚時,我們把酒言歡,不負時光。離別時,我們祝福友人,前路平坦,一世順遂。 如此,甚好。 |
|
來自: Zhanjh1936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