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玉石壘豬圈, 后有和田玉砌雞窩, 這個村子到底什么來頭前段時間剛爆出的事件,鄂爾多斯發(fā)現(xiàn)大量玉石礦藏,當?shù)厝艘詾橹皇瞧胀ㄊ^,家家戶戶都拿來當壓菜石,甚至壘豬圈砌院墻。 直至新聞爆出,當?shù)夭簧俎r(nóng)民已悄然轉(zhuǎn)型,成為“尋寶專業(yè)戶”。他們撿的原石每噸2000元起價,有的賣到5000元。而玉石商人從農(nóng)民手中收購后賣到市場,每噸售價至少8000元。/ 然而,經(jīng)過專家一番鑒定,原來這些所謂的“寶石”并非和田玉而是石英巖。石英巖大家應(yīng)該聽過,前段時間御府君寫過一篇文章中有提過: 石英巖是冒充和田玉的礦石之一 ??梢韵胍姡r雖然是玉石,可以賣錢,但跟玉相比還是差遠了。/ 石英巖 我們平常見到的金絲玉,其實也是屬于石英類。早前去戈壁玩都能撿到,現(xiàn)在去還要看運氣。/ 金絲玉 不過,雖然上面這件當時傳的神乎其神的事兒被專家給攻破了,可是這現(xiàn)實當中,還真有拿和田玉來砌墻,看的我是好生嫉妒! 當年的和田,也不過是個不為人知的小村子。當?shù)厝苏l也不認識和田玉,就以為是石頭,用來砌了雞舍!大概老天也看不下去了,這么暴殄天物,連著下了幾天的暴雨。這場暴雨導(dǎo)致在當?shù)馗闾诫U的人無法活動,只好借宿在了這個村子里。/ 結(jié)果,有人就在上廁所的時候,看到雞舍墻上嵌著一塊特別光滑的石頭。走近一看,我的乖乖,竟然是塊和田玉。/ 和田玉這才被當?shù)厝税l(fā)現(xiàn),村長于是就開始帶領(lǐng)大家去挖玉找石頭,然后再將石頭賣出去,一來二去的,村子便從此走上了用和田玉發(fā)家致富的道路。而這個村子,就是現(xiàn)在的和田。/ 單槍匹馬的挖玉人 那么,為什么和田這地方就能出美玉呢?這還要從和田的“前生”說起。 和田的前生:于闐古鎮(zhèn) 和田地區(qū),古代的時候稱 “于闐(tián)” ,這個名字是藏話,意思是“產(chǎn)玉石的地方”。清初時改“于闐”為“和闐”;1959年又改“和闐”為“和田”,這才有了今天的和田。/ 于闐遺跡 和田位于新疆最南端,素有 “玉石之都” 的美名。1983年設(shè)市,成為和田地區(qū)的中心。其實早在商周時期,古于闐就和中原有過物質(zhì)交流,它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所以很多著名高僧,如晉時法顯、唐時玄奘都曾涉足和田。/ 于闐遺跡 而于闐更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zhèn),于闐美玉在歷史上盛名早已有之,《史記·大宛列傳》記載: “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 相傳殷商時期,商王的宮殿里就有用于闐美玉加工而成的各種用具;楚國王公貴胄,更以玉器作為身份的象征;到了兩漢時期,于闐美玉更加聲名鵲起,各路王侯均遣工匠前往昆侖山周圍采玉。/ 于闐美玉 經(jīng)過這些采玉人的辛勤勞作,昆侖山下的玉英大批運往中原,為絲綢之路的繁盛奠定了基礎(chǔ)。 絲綢之路上的“于闐美玉” 于闐,曾是西域三大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絲綢之路貫穿歐亞之前,一條溝通西域與中原的玉石之路,早已形成。/ 絲綢之路 玉龍喀什河、喀拉喀什河,裹脅了群玉之山——昆侖美玉。人們把這種得山之靈性、水之生動的玉叫籽玉,以區(qū)別從山上開采下來的山玉。擁有和田美玉,是中原人的渴求,穿上中原絲綢,則是西域人的夢想,絲綢、玉石的東來西往,才得以促成歐亞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繁榮。/ 群山慢慢 但是這期間朝代更替,和田地區(qū)也經(jīng)歷了很多繁榮和沒落,但是是美玉就不會被埋沒。和田這個地方終于在重拾和田玉產(chǎn)業(yè)之后,又重新煥發(fā)了新的光彩。/ 上天的饋贈——新疆和田玉 每年春天的昆侖山,積雪崩塌,泥石流傾泄,卻會帶來山上富藏的美玉。而位于城外的玉龍喀什河,則是孕育和田玉的溫床,盛產(chǎn)白玉、青玉和墨玉。/ 昆侖山下 到河灘獵奇已成為當?shù)厝说膼酆?,每逢周末假日,人們就紛紛出動,卷起褲管沿河覓石?/div> 其實古代人們就開始撈玉了,而且還有一套嚴格的制度。每次采玉前,于闐國國王會親臨現(xiàn)場,象征“撈玉于河”,以示虔誠。民間撈玉,有很多類似神話或巫術(shù)的講法,比如說“月光盛處有美玉”,是說美玉會反射月亮的光暈,但其實和田玉反射率并不大。古人還認為玉聚效了太陰之光,所以女人以陰性相招,更容易找到。這就是所謂“陰人招玉”。/ 撈玉人 和田美玉甲天下,買玉的去處除了市區(qū)大大小小的玉器店外,就是和田玉石巴扎了。巴扎在維吾爾語中是"市場"的意思。玉石巴扎上,小商販們會將采來的玉石珍品擺放上地攤,高聲叫賣,穿梭兜售。/ 巴扎市場上的賣玉人 和田玉石巴扎的規(guī)模在逐年擴大,這些玉石散發(fā)出來的文化氣息,能讓人真切感受到和田被稱為“玉石之都”的魅力所在。/ 但是不要以為,這些石頭就真的是“撿”來那么簡單。在河流中,要想撿到高質(zhì)量的和田玉奇石并非易事,加上采玉人越來越多,而玉石少,很多時候要經(jīng)歷成百上千次的彎腰,精挑細選,更多的時候只能找到品質(zhì)一般的料子,只能買到幾十元。/ 挖玉的老漢 我們手中把玩的每一塊和田玉,這當中有經(jīng)歷了多少辛酸波折。取自自然,歸于自然,珍惜手中來之不易的和田玉吧,不管它來自何方,請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