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在對方不知情況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施展的計謀,掩蓋了真實意圖,打的對方措手不及。著名的“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陽謀:在自己明知道這是陰謀詭計,而自己也沒有辦法逃脫,導(dǎo)致自己中招掉入陷阱的計謀。 在歷史上我們看的一些典故,發(fā)生的事件,都是運用一些謀略計策決定最后的成功,在古代什么人最厲害,不是那種五大三粗的當兵的將領(lǐng),而是那些在軍中、朝堂之上的謀臣計士,他們通常都是獻上自己的計策,往往導(dǎo)致自己一方能夠反敗為勝,取得勝利。平常我們常說陰謀詭計,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歷史上的陽謀,明知道是陷阱,還不得不跳進去,那真是膽戰(zhàn)心驚,還不如玩陰的呢! 圍魏救趙 公元354年,實力強大的魏國,為報在國喪期間被趙國趁機奪取的中山便去攻打趙國,魏國將軍龐涓率大軍把趙國都城邯鄲包圍住,趙國向齊國求援,并以中山之地為答謝出兵。齊威王于是派齊國大將田忌、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前去解趙國被困之危,田忌本打算直接去趙國邯鄲與魏軍作戰(zhàn),但軍師孫臏認為,魏國精兵都在外攻擊趙國都城,國內(nèi)軍師肯定極其空虛,便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政策,大軍直壓魏國都城大梁,造成瀕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從而使魏軍回來救援,已解趙國都城被圍之勢,田忌采用孫臏的計策,率軍攻打魏國。 魏將龐涓得知消息,連夜撤回馳援魏國,齊軍則在魏軍回來的必經(jīng)之路設(shè)伏,以逸待勞,大敗魏軍,這場戰(zhàn)役又稱為“桂陵之戰(zhàn)”,在戰(zhàn)史上又稱為“圍魏救趙”。即便是魏國龐涓大將沒有回來馳援,看出了這個計謀,一定要打下趙國,但是這也在他和魏君王之間造成隔閡,不得重用。所以說明知道是計謀也不得不放棄大好戰(zhàn)機,回國馳援。 圍魏救趙 秦國遠交近攻戰(zhàn)略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慢慢崛起,日漸強盛,吞并六國一直是他們的夢想,但是在當時秦國的力量,單獨對上誰那也是不怕的,但是他們聯(lián)合起來,秦國只有滅亡的份了。秦國宰相范雎為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計策,建議先把離自己領(lǐng)土近的韓、魏最為打擊目標,和離得遠的國家交好,保持里良好的聯(lián)盟關(guān)系,使之沒有后顧之憂,慢慢蠶食一步步先把周圍打下來,也正是因為這個策略,秦國也有了攻擊目標,最后把六國慢慢蠶食下來逐一擊破,最后實現(xiàn)華夏的大一統(tǒng)。 秦滅六國 推恩令 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劉邦誅殺異姓王,把劉氏子孫分封到各個封地,來消除異姓王的威脅以及消滅他們的殘余勢力,但是在劉邦去世后,成為了威脅中央皇權(quán)的的最大一塊隱患,從此之后強化中央皇權(quán),削藩成了每一代皇帝的重中之重,漢景帝時期采用武力削藩,導(dǎo)致爆發(fā)七王之亂。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勢力更加之強大,不聽從中央指揮,漢武帝劉徹吸取景帝的教訓(xùn),聽從主父偃的計謀,實行歷史上著名的計謀——推恩令,徹底消諸侯的勢力威脅。 推恩令:封建社會宗法體系一直是嫡長子繼承一切,其他的庶子只能得到一些象征性的封賞,就可以靠邊站了,“推恩令”就是以后諸侯之位不再是僅僅傳位于嫡長子,而是對于所有孩子都要有封地,庶子個個感恩戴德漢武帝,推恩令實行以后原本諸侯瞬間被分散,變成幾十個上百個小領(lǐng)地之主。若干年后諸侯實力就成,大變小,小變無,還得感謝君王。 漢武帝劉徹實行的“推恩令”可謂是歷史上最成功的“陽謀”了,穩(wěn)定了漢朝百年的基業(yè),是之后用無變成強大的可能。 推恩令 杯酒釋兵權(quán) 趙匡胤怎么當上的皇帝,被手下士兵黃袍加身才建立宋朝。 961年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晚上邀請當時的將領(lǐng)和重臣留下來聚餐吃飯,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該談事了,宋太宗趙匡胤眼一咪,對著將領(lǐng)們嘆了一聲氣說:“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jié)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意思就是,我能當皇上,都是你們幫忙,但是皇帝難當啊,還沒有當節(jié)度使那時快樂,我到現(xiàn)在都沒有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 將領(lǐng)們一看皇上晚上睡不著,那還了得,忙問怎么啦,有啥事嗎?趙匡胤回答:“卿等固然,設(shè)麾下有欲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將領(lǐng)重臣一聽明白啦,怕我們造反啊,第二天立馬就把兵權(quán)上交,輕而易舉吧將領(lǐng)的兵權(quán)收回。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杯酒釋兵權(quán)”。 杯酒釋兵權(quán) |
|
來自: 昵稱28028682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