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四圣心源》方劑氣血幾個,皆是偶復(fù)方,沒有奇方。 傷寒論桂枝湯加減很多是奇方。組方合理,偶方和復(fù)方皆是“四不像”方。雖然有十之八九都有效果,但是不宜久服。很多人黃芽湯人參換成黨參。最后成四不像方。此保全局之方,非治人之方。久服內(nèi)熱堆積。 太陽少陽體質(zhì)不能用干姜,耗傷陰液。 少陰太陰體質(zhì)不能用茯苓,濕去則燥枯。茯苓是菌類。茯苓,豬苓,靈芝,冬蟲夏草等等為菌類,這些都是陽性人藥。 黃芽湯 復(fù)方 少陰體質(zhì)藥局,甘草二錢,炙 干姜二錢 少陽體質(zhì)藥局,茯苓二錢 太陰體質(zhì)藥局,缺 太陽體質(zhì)藥局,黨參三錢 鄭注,人參身略有利尿作用。人參須有通便作用。 少陰體質(zhì)藥局 桂枝三錢 人參三錢 橘皮二錢 甘草二錢,炙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干姜二錢 半夏三錢,制 半夏三錢 附子三錢 附子三錢,炮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砂仁一錢 芍藥六錢 芍藥三錢 芍藥二錢 陳皮 當(dāng)歸、黃芪 少陽體質(zhì)藥局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丹皮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六錢 茯苓三錢 茯苓二錢 牡蠣三錢,煅,研 牡蠣三錢 黃連 丹皮 地、澤瀉、、 太陰體質(zhì)藥局 杏仁三錢 炮去皮尖 貝母二錢,去心 麥冬三錢,去心 丹參三錢 龍骨二錢 龍骨二錢,煅,研 五味一錢 五味子一錢,研 川椒 太陽體質(zhì)藥局 黨參三錢 首烏三錢,蒸 桃仁三錢,炮,去皮尖 鄭注,一個藥局是奇方,效果最大??梢蚤L期服用。 二個藥局是偶方,效果不確定。中病即止。 二個以上藥局是復(fù)方。效果普遍都好。不易久服。 《四圣心源》原方解讀 中氣黃芽湯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炙 茯苓二錢 干姜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 黃芽湯 偶方——復(fù)方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炙 干姜二錢 白芍 附子 桂枝 陳皮 茯苓二錢 黃連 丹皮 缺 杏仁 川椒 缺 煎大半杯,溫服。 陰虛地魄湯 甘草二錢,炙 半夏三錢,制 麥冬三錢,去心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研 元參三錢 牡蠣三錢,煅,研 煎大半杯,溫服。 若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參、黃芪,益氣生水,以培陰精之原。此補陰之法也。 地魄湯 復(fù)方 甘草二錢,炙 半夏三錢,制 芍藥三錢 人參、黃芪 元參三錢 牡蠣三錢,煅,研 麥冬三錢,去心 五味子一錢,研 缺 煎大半杯,溫服。 陽虛天魂湯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人參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若肝血虛弱,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以培陽神之原。以火清則神發(fā),血者,神魂之母也。 天魂湯 偶方——復(fù)方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人參三錢 附子三錢 歸、 茯苓三錢 地、 缺 首烏, 煎大半杯,溫服。 陰脫烏肝湯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炮 首烏三錢,蒸 芍藥三錢 桂枝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烏肝湯——復(fù)方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干姜三錢 附子三錢,炮 芍藥三錢 桂枝三錢 茯苓三錢 缺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陽脫兔髓湯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五味一錢 半夏三錢 龍骨二錢,煅,研 牡蠣三錢,煅,研 元參三錢 附子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兔髓湯 復(fù)方 甘草二錢 人參三錢 半夏三錢 附子三錢 牡蠣三錢,煅,研 元參三錢 五味一錢 龍骨二錢,煅,研 缺 煎大半杯,溫服。 神驚金鼎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其上熱者,倍芍藥以清膽火。下寒者,加附子以溫腎水。 金鼎湯 復(fù)方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倍芍藥 附子 茯苓三錢 牡蠣三錢 龍骨二錢 缺 煎大半杯,溫服。 精遺玉池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龍骨二錢 牡蠣三錢 附子三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煎大半杯,溫服。 其濕旺木郁而生下熱,倍茯苓、白芍,加澤瀉、丹皮,瀉脾濕而清肝熱,不可謬用清涼滋潤,敗其脾腎之陽。 玉池湯 復(fù)方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附子三錢 砂仁一錢,炒,研,去皮 倍白芍, 茯苓三錢 牡蠣三錢 澤瀉、丹皮 倍茯苓 龍骨二錢 缺 煎大半杯,溫服。 氣滯下氣湯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五味一錢 茯苓三錢 杏仁三錢,炮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 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煎大半杯,溫服。 下氣湯 復(fù)方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芍藥二錢 橘皮二錢 茯苓三錢 五味一錢 杏仁三錢,炮去皮尖 貝母二錢,去心 缺 煎大半杯,溫服。 氣積達郁湯 桂枝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達郁湯 復(fù)方 桂枝三錢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 砂仁一錢 茯苓三錢 鱉甲三錢,醋炙焦,研 缺 缺 煎大半杯,溫服。 血瘀破瘀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炮,去皮尖 干姜三錢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破瘀湯 復(fù)方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干姜三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炮,去皮尖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一氣周流經(jīng)絡(luò)運行有兩種 營氣運行?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 衛(wèi)氣運行?太陽少陽陽明,腎心肺肝脾。。。。。 上次好多人問營衛(wèi)運行。 營衛(wèi)文獻引經(jīng) 《四圣心源》營氣運行水谷入胃,化生氣血。氣之慓悍者,行于脈外,命之曰衛(wèi);血之精專者,行于脈中,命之曰營。 營衛(wèi)運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于身,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人氣一周于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于身,脈行八百一十丈。 營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自手太陰注手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手少陰注手太陽,足太陽注足少陰,手厥陰注手少陽,足少陽注足厥陰,終于兩蹻、督、任,是謂一周也。二十八脈,周而復(fù)始,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于寸口,此營氣之度也。 《四圣心源》衛(wèi)氣出入衛(wèi)氣晝行陽經(jīng)二十五周,夜行陰藏二十五周。 衛(wèi)氣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時,從足太陽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內(nèi)眥,足太陽之穴也。平旦陽氣出于目,目張則氣上行于頭,循項,下足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內(nèi)眥,下手太陽,至小指之端。別入目銳眥,下足少陽,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手少陽之分側(cè),下至名指之端。別入耳前,下足陽明,至中指之端。別入耳下,下手陽明,至次指之端。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內(nèi)踝,下入足少陰經(jīng)。陰蹻者,足少陰之別,屬于目內(nèi)眥。自陰蹻而復(fù)合于目,交于足太陽之睛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于是內(nèi)入于陰藏。 其入于陰也,常從足少陰之經(jīng)而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fù)注于腎,是謂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于是外出于陽經(jīng)。其出于陽也,常從腎至足少陰之經(jīng),而復(fù)合于目。 衛(wèi)氣入于陰則寐,出于陽則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衛(wèi)氣之度也。 《難經(jīng)》營衛(wèi)相隨之義,言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相附而行,非謂其同行于一經(jīng)也。 |
|
來自: 崔m95b7p4dpv0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