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的稱謂 羅馬帝國滅亡后,歐洲長期只有一個“皇帝”,也就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元首。帝國之外的國家元首名義上是比皇帝低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emperor和king兩種最主要的君主頭銜。在中國,當然只有一個皇帝,周邊小國都對天朝上邦稱臣,他們的君主自然也不能稱“皇帝”。臣屬的朝鮮和越南都被中國皇帝封為“國王”。因此,對應(yīng)中國的語境下看,emperor是“皇帝”,king是“國王”。 但是在巴爾干半島和安納托利亞高原還長期存在一個拜占庭皇帝,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皇帝被土耳其人消滅后,娶了拜占庭公主的俄羅斯大公在幾十年后稱帝,因為他們自詡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號稱“第三羅馬”。他們選擇了“凱撒”作為皇帝稱號,所以在中文里被譯為“沙皇”。 后來拿破侖自稱法蘭西皇帝--當他肢解了神圣羅馬帝國以后。哈布斯堡家族只好委屈自稱奧地利皇帝。普魯士統(tǒng)一德國后,國王成了德意志皇帝。英國吞并印度后,給英王增加了“印度皇帝”的稱號。到一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歐洲已經(jīng)有四個皇帝了。 歐洲還有各種各樣的小諸侯國,以神圣羅馬帝國最為甚。五級貴族等級均可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只不過子國和男國比較少。與中國不同的是,除公侯伯之外,還有archduke和prince,分別譯為“大公”和“親王”。反觀中國的“親王”,其領(lǐng)地雖可稱“王國”,卻缺乏最重要的的獨立性。真正能稱得上“王國”的只有朝鮮和越南。 元首的配偶也有多種稱謂。除了皇后、王后(王妃)之外,最多的就是“夫人”了。這些都很簡單,可是女元首的丈夫叫什么呢? 先看看女皇吧。神圣羅馬帝國因為實行薩里克法典,沒有女皇。拜占庭帝國倒是有女皇,她們的丈夫直接成了皇帝。俄羅斯的女皇不是沒有丈夫,就是丈夫已經(jīng)死了,所以女皇的丈夫基本上沒有什么特別的稱謂。 女王的丈夫就要復雜得多了。第一種稱呼是“jure uxoris king”。jure uxoris是拉丁語,意思是“因其妻而具有的權(quán)利”。這種“國王”是在妻子成為女王后得到加冕的,他們與女王共同統(tǒng)治這個國家,相當于是共治者。他們正式被稱為“某某幾世”,可以以君主的身份被正式載入史冊。但一旦妻子去世,他們就會喪失權(quán)力,王位將由女王的繼承人繼承。最典型的例子是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爾一世的丈夫費迪南二世。他因為妻子的緣故成為了jure uxoris king of Castile,卡斯蒂利亞的共治國王。但伊莎貝爾一世在1504年死后,胡安娜一世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他就只是阿拉貢國王了。 斐迪南二世 Fernando II el Católico(1452年3月10日-1516年1月23日)阿拉貢國王(1479年-1516年在位),卡斯蒂利亞國王(1474年-1504年在位,稱斐迪南五世)。他也是西西里國王(1468年起,稱斐迪南二世)和那不勒斯國王(1504年起,稱斐迪南三世)。通過與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婚姻,斐迪南二世實際上是統(tǒng)一的西班牙的第一個國王不過也有例外。波蘭女王雅德薇嘉死后,她的丈夫亞蓋洛二世就成了波蘭國王,獨自統(tǒng)治波蘭。葡萄牙則是只有當女王生下孩子,她們的丈夫才能被加冕為jure uxoris king。 第二種情況是“king consort”,相對應(yīng)于“queen consort”。這種“國王”沒有統(tǒng)治國家的權(quán)力,也不能稱“某某幾世”,因此不算真正的國家元首。最著名的king consort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他在1554年娶了英國女王瑪麗一世后成為了英國的“king consort”,但是沒有統(tǒng)治英國的權(quán)力。英國歷史上雖有七位女王,但惟有瑪麗一世的丈夫獲得了“king consort”的頭銜。 國王的母親 如果國王去世了,王后叫什么呢?最常見的情況是“queen dowager”,直譯過來就是“孀居的王后”。即使新國王是太后的兒子,太后的地位仍然低于王后。 太后還有一個稱謂,叫“queen mother”。得到這種頭銜的太后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她必須曾經(jīng)做過王后;其次,新國王必須是她的兒子。因此,所有的queen mother一定都是queen dowager,但不是所有的queen dowager都是queen mother。無論是queen dowager還是queen mother,她們都必須做過王后。因此,倘若一個女人沒有當過王后,即使她的兒子成了國王,她也不可能得到“太后”的稱號。比如,維多利亞女王的母親肯特公爵夫人維多利亞,在女兒登基后被稱為“queen’s mother”。 國王的情人 歐洲的君主不能像中國的皇帝一樣合法納妾。但大多數(shù)君主都有過情人,但國王的情人不能像中國的妃嬪一樣得到名分。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國王的情婦若是不能封個貴妃昭儀什么的,哪能有什么地位呢?所以,漸漸地,這些女人們也有了封號。 最普遍的做法是將情人弄到宮里來,封她們做女官,然后再冊封為貴族夫人。事實上,絕大多數(shù)皇家情婦都做過女官。 國王極少和他們的情婦結(jié)婚,當然也有例外。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就曾是他的情婦。安妮·博林先被任命為宮廷女官,然后被封為彭布洛克女侯爵,最后在1533年和國王結(jié)婚,加冕為王后。 ![]() 國王的子女 私生子是不能繼承王位的。只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某些國家出現(xiàn)過私生子繼位的情況,那是因為這些地方受東方文化影響較大。在西歐,即使國王將他們的私生子合法化,他們也不能繼承王位。例如,亨利四世的父親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第三個妻子凱瑟琳·斯溫佛德,就曾是他的情婦。約翰·岡特第二個妻子去世后,他立刻和凱瑟琳結(jié)婚,并把他和凱瑟琳的孩子身份合法化,可他們的孩子還是被剝奪了繼承權(quán)。而亨利七世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正是凱瑟琳和約翰·岡特的孫女,這就是亨利七世繼承王位受人質(zhì)疑的原因。 國王的子女也有不同的稱呼。英法兩國的王儲有著特殊的頭銜。英國是“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法國叫“道芬”(le Dauphin);相應(yīng)地,他們的妻子則是“威爾士王妃”(princess of Wales)和“道芬娜”(la Dauphine)。西班牙、葡萄牙的王子叫infante,公主叫infanta。 奧地利和俄羅斯的皇子全部封為大公,公主全部封為女大公。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文翻譯一樣,但俄奧兩國的大公卻不是同一個詞。奧地利的皇子皇女們被稱為archduke/archduchess,而沙皇的子女則被稱為grand duke/duchess。一般來說,archduke/archduchess局限于哈布斯堡家族內(nèi)部,是皇子皇女的榮譽頭銜。Grand duke/duchess應(yīng)用范圍要廣泛一些,可以指沙皇的兒女,也可以指具有獨立統(tǒng)治權(quán)的國家元首,比如盧森堡大公(Grand Duke of Luxembourg)。 法國宮廷在十七世紀成為全歐洲模仿的對象。凡爾賽的繁瑣禮儀也同其奢華一道聞名于世。法國王室和宗室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稱謂。第一種是“血親王子”(prince du sang),指身份合法的宗室成員。首先是“第一血親王子”,即血緣與王室最近的宗室,他們被稱為“Monsieur le Prince”(親王殿下),他們的妻子是“Madame la Princesse”。當王室絕嗣時,第一血親王子就將成為王位繼承人。亨利四世登基前就是瓦盧瓦王室的第一血親王子。 還有一種血親王子叫“Monsieur le Duc”(公爵殿下),他們的妻子是“Madame la Duchesse”。這一稱謂專屬于孔蒂親王家族。1709年之前孔蒂家族是波旁王室的第一血親王子。1709年,Monsieur le Prince的稱號被授予了路易十四的侄子奧爾良公爵菲利普二世。孔蒂家族則被稱為Monsieur le Duc。 作為波旁王朝最遠支的宗室,蘇瓦松伯爵家族則得到了“Monsieur le Comte”(伯爵殿下)的頭銜。蘇瓦松伯爵源自孔蒂家族,1566年得到世襲伯爵頭銜。蘇瓦松伯爵的妻子則被稱為“Madame la Comtesse”。 血親王子中最后一種稱號是授予已故孔蒂親王的王妃們的,即“Madame la Princesse Douarière”(douarière即dowager)。大革命之前共有三位孔蒂親王太妃,她們按照順序依次被稱為“第一太妃”、“第二太妃”、“第三太妃”(法國宮廷似乎非常喜歡排序,路易十五的八個女兒被稱為“第一公主”、“第二公主”等等一直到“第八公主”)。 第二種是專門授予國王的子女們的。國王的兒子被稱為“fils de France”,直譯過來便是“法蘭西的兒子”;女兒們被稱為“fille de France”,即“法蘭西的女兒”?!癴ils de France”也通指法國王儲,不管他們是不是國王的兒子。國王的孫子是“petit-fils de France”(法蘭西的孫子),孫女叫“petit-fille de France”(法蘭西的孫女)。 前面已經(jīng)說過,法國的王儲叫“道芬”(Dauphin)。從路易十四起,王儲被稱為“Monsieur le Dauphin”,王妃叫“Madame la Dauphine”。路易十四的第一個王儲是他的唯一的婚生子,被稱為le Grand Dauphin,即“大王儲”。1711年大王儲死后,他的長子布格涅公爵被祖父立為新王儲,宮中稱其為le Petit Dauphin,即“小王儲”。大王儲還有一個稱號,叫“Monseigneur”。他死后,這個稱號傳給了他的兒子們:布格涅公爵、安茹公爵和貝里公爵。 Monsieur是法語中的“先生”。在中世紀的法國,Monsieur專指國王的次子或國王的大弟弟。例如,查理九世是亨利二世的次子,從他出生到哥哥弗朗索瓦二世去世,他都是Monsieur。Monsieur通常是王位的第二繼承人或頭號繼承人。與第一血親王子不同的是,Monsieur是王室出身,而第一血親王子是宗室出身。Monsieur的妻子叫做Madame。 國王的長女有個特殊的稱號“Madame Royale”。但這個稱號不局限于國王的女兒。路易十四的侄女、奧爾良公爵的長女瑪麗·路易絲也曾使用過這個頭銜。她嫁到西班牙以后,她的妹妹安妮·瑪麗也沿用了這個稱號。不過后來,她們?nèi)勘环Q為“Mademoiselle”。路易十三的侄女、蒙龐西埃夫人奧爾良的安妮曾被冊封為“l(fā)a Grande Mademoiselle”(大郡主)。Madame是“夫人”,Mademoiselle是“小姐”,自然是有地位高低的。對應(yīng)在中國語境中,前者是“公主”,后者就是“翁主”“郡主”什么的了。 王室和奧爾良家族的私生子還有兩個稱號。凡是身份合法化了的王室私生子都被稱為“Légitimé de France”,女兒被稱為“Légitimée de France”。路易十四的私生女們后來都得到了“Mademoiselle”的頭銜。只是比起正牌的宗室郡主,她們的頭銜后面必須綴上自己的封地,以示區(qū)別。比如,蒙特斯龐夫人的女兒弗朗索瓦絲·瑪麗,未來的攝政王妃、奧爾良公爵夫人,就被稱為“Mademoiselle de Blois”(布盧瓦郡主)。奧爾良家族的私生子有一個非常刺耳的名字“tard d'Orléans”(奧爾良的私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