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躍武 淸人胡濟(jì)蒼有詩《豆腐》云:“信知磨礪出精神,宵肝勤勞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 這是詩人對豆腐的詩贊,亦是對形而上——人的品性人格氣質(zhì)風(fēng)范的禮贊。 豆腐,有記載為漢淮南王劉安首創(chuàng),堪稱中華一絕! 做它,得遵循工藝流程:選豆、泡豆、水磨、瀝漿、煮漿、點(diǎn)鹵、析水。 (水磨) (瀝漿) (點(diǎn)鹵) (成型) 然后置于墊紗布的蔑笆底木框邊的淺木箱里,稍擠壓待時成型等八步驟。 爾后方大功告成。 現(xiàn)代人以科學(xué)食材分析方法研究,它有低糖、低脂、低膽固醇等優(yōu)長;還價廉、營養(yǎng),所以人們特別喜愛,真的是老少皆宜、貧富同好、男女喜歡。 俗語云:“八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所以各地吃豆腐的做法多種多樣、大不相同、各有其美。但川人吃豆腐做法尤其有特色,不僅帖近豆腐本質(zhì)的普羅大眾的老百姓地氣品性,而且還特有品味。 如川人吃它,有一種用料做法都極儉節(jié)的方法,就白水煮青菜豆腐,只撒少許毛毛鹽壓豆腐的鹵味且亦壓青菜葉上的毛毛味兒(一般青菜,四川、成都人又叫毛毛菜)即可,呼之曰「一清二白」。 再蘸郫縣豆瓣醬加點(diǎn)兒生清油拌小香蔥花兒作料碟,下飯那硬是巴適。 二是切成一厘米厚薄,長寬寸長均勻的小方塊,下八分熟油鍋,兩面輕輕煎成“二面黃”加寸長蔥節(jié)起鍋。 講究點(diǎn)的再輔以椒鹽碟蘸吃,與掓鹽花生米或煮成茴香味兒的煮花生一塊兒下酒,那可是擅飲者們的標(biāo)配下酒小菜,更是不擺了。 三是油七/八分熟時下肉末薅爛一下,放豆腐,用鍋鏟猶如雞爪般三薅兩鏟戳碎豆腐至亂七八糟,撒少許鹽后再放足量小香蔥花兒,再三薅兩鏟即起鍋,故名曰“雞薅豆腐”。 薅碎豆腐混肉末但不能絨與蔥花兒拌勻,色澤硬是好看,口感更不說了。 (由于這道菜備受食客寵愛,沒來得及拍照就被搶光了,所以圖片就上不了啦!) 四是豆腐干切丁加生花生米和涼干的紅蘿卜干兒切丁,與生抽醬油紅油花椒面味精作料蔥花兒等拌勻浸味,即可素吃,成都老百姓會做這道小菜的老人們呼之曰“素火腿”,更是下酒小菜中的佼佼美味。 (素火腿給大家留點(diǎn)想象空間,圖也就免了!) 五就是更為廣傳名滿天下的加肉末的“麻婆豆腐”要熱胳燙的吃法,更是川菜中與回鍋肉齊名的一道名菜。 以上種種僅是一時想到的平時常常的做法,哪一款不是味道好極了呢?至于鹵豆腐干鹵豆腐皮的吃法和攜帶的方便又價廉物美實(shí)惠,那更是不用多說了。 臭豆腐的吃法那是湖南、貴州一帶的習(xí)俗,也是名滿天下的,好這一口的人多著呢,聞臭吃香,外焦微脆,內(nèi)軟味鮮,其中尤以“長沙臭豆腐”名頭最響。 而我確實(shí)不太習(xí)慣接受這個吃法的。特別是制作過程中上面發(fā)酵長出的白毛毛再怎么被說得天花亂墜,說是有益身體的益生菌,我也難以接受。若是放置不當(dāng)(特別是早前還沒有冰箱的時侯),有時那毛毛已由白色漸變成了淡淡的黃色毛毛或灰色毛毛的時候,我是更加的抗拒,不敢接受。何況,那股帶沖鼻勁兒的臭味兒,我真的受不了。 但我絕對尊重那些說“好吃好吃,好吃”的食客們。人有所好,各有所愛嘛。這才是正常、多元、豐富、有趣兒、好玩兒、合適人性的人的習(xí)性。何必強(qiáng)求一律喃?難怪,在海外多年的梁實(shí)秋先生才特有感慨寫有散文名篇《豆腐》。 文中他說:“豆腐是我們中華食品中的瑰寶。豆腐之法,是否始于漢淮南王劉安,沒有關(guān)系,反正我們吃了這么多年,至今仍然在吃。在海外留學(xué)的人,到唐人街雜碎館打牙祭少不了要吃一盤燒豆腐,方才有家鄉(xiāng)風(fēng)味。有人在海外由于制豆腐而發(fā)了財(cái),也有人研究豆腐而得到學(xué)位?!?/span> 可見豆腐在我們中華民族及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地位:經(jīng)年積久,它已自然而然升華到思鄉(xiāng)、愛國、懷念、鄉(xiāng)愁、追懷、勞苦大眾都能吃得起的美味、都能享用的尊嚴(yán)、及人的品性人格氣質(zhì)風(fēng)范······等等這些精神層面形而上難以言說和承受之重的沉重寄托! 又正是寄托在這一小方豆腐上的不能承受之重的民族情感和個體情感,反襯并漏密地透露了我們歷史和個體的精神苦難的沉重歷程,這個漫長的人生過程中,豆腐不僅僅是美味“味道好極了!”,還給了我們無限多的精神慰藉。 所以大家才這么經(jīng)久的喜歡它。 完 原創(chuàng)與情懷 一個有趣的靈魂在等你 |
|